中国互联网,集体告别青春期

财富   2025-01-20 09:01   北京  

大航海时代结束了

作者丨皮诗雅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30周年。1994年,中国开通首条64K的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


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特殊性和迷人之处,尤其对于1994年至2024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过去的30年,是“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是“热钱燃烧的岁月”,是“一切产业都值得用互联网思维重做一遍的时代”。


它是中国互联网的大海航时代,是一段长达三十年的青春期故事。


在这个青春期尾巴上的最后几年,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都不得不意识到,互联网行业不可能对所有的传统产业发起“降维打击”,必须对传统保持足够的谦卑和敬畏。


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远没有结束,但是“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居高临下式的强势思维是时候收敛收敛了。


认清自己的边界,坦然面对,并谨慎地继续寻找新大陆,既是告别热血、草莽、激进的青春期,也不失为一种面对现实的英雄主义。


断腕与收缩:巨头们的必修课

阿里巴巴立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连着两个月,它自己做了两笔亏本的买卖。


2025年的第一天,阿里发布公告,宣布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金额,将旗下子公司及新零售基金持有的高鑫零售78.7%的股权全部出售给德弘资本。


以此计算,此次交易的价格相当于每股1.75港元。而5年前阿里巴巴斥资280亿港元增持高鑫零售时,每股价格大约是8.1港元。公告称,此次出售带来的股东损失约为131.77亿元人民币。


另一笔亏本买卖发生在2024年12月底。阿里宣布将全部出售所持约99%的银泰股权,所得款项总额约74亿元,远低于当初接手这家公司时所花的费用。公告称,这笔交易让阿里录得亏损约93亿元人民币。


但这不光是一件算账的事。此时可能并非资产变现的良机,但阿里需要尽快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收回现金和精力。银泰和高鑫零售不是最先被割舍的,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2023年,阿里对旗下各项业务进行优先级梳理时,战略就已经变得清晰:电商、云计算+AI获得聚焦、专注、高强度投入,非核心业务则需要断舍离。2024年前三个季度,阿里完成了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


断腕、收缩、聚焦核心业务,是互联网巨头们2024年的共同课题。


2024年,京东多次减持永辉超市,并在9月将所持8.3%的永辉超市股份卖给了名创优品,每股2.35元,远低于京东入股永辉时每股9元的价格。


也是在这一年,曾被美团CEO王兴视为“必赢之战”的美团优选,始终未能走巨额亏损的困境,屡屡传出撤城、裁员的消息。2024年的最后一天,美团旗下微信社群团购业务“团买买”正式停止运营。更早之前的2023年3月,美团宣布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被戏称为“宇宙厂”的字节跳动,在近两年陆续对在线教育业务、游戏业务朝夕光年和VR业务Pico进行了大规模收缩。2023年5月,抖音旗下房产业务“幸福里”退出线下交易市场,仅聚焦线上运营。


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边界,然后及时止损、想办法甩掉包袱——顺风顺水多年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学着面对成长过程中必上的一课。


扩张与冒险: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

在机遇俯拾皆是的互联网大航海时代,蓝海看起来一望无际,人人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以电商起家的阿里,顺理成章地将目光投向风头正劲的“新零售”概念。


2014年和2015年,阿里分别入股并成为银泰和苏宁的第二大股东。2017年,阿里以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次年,银泰完成私有化,阿里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高。再加上盒马,从商超、百货到生鲜专营,阿里用“钞能力”渗透进了“线上+线下”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彼时,被誉为零售业“陆战之王”的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信心满满地表示,将和阿里巴巴一起塑造“新零售时代”。时任阿里董事长张勇则称,“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也是在那几年,马化腾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将其精髓归纳为“开放协作,跨界融合”。他在一次演讲中引用张小龙的说法称,“微信是一个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并认为企业正逐渐变成无边界的开放组织。


京东于2015年入股永辉超市。美团则以烜赫一时的无边界打法,试图打造一个将本地生活方方面面囊括其中的庞大商业版图。被“大力出奇迹”的幻梦笼罩的字节,更是接连出击,向各个赛道的头部玩家发起招式凌厉的进攻。


那时,人们似乎相信遍地都是新物种,互联网必将“连接一切”,改造一切,每一次扩张都是打破边界、突破想象力天花板的尝试。


然而,摊子铺得太大,再多的钱和流量也会变得稀薄。


举个例子,从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间,美团新业务的经营亏损额超过千亿。类似这种用老业务利润来支撑新业务探索的逻辑,开始面临资本市场的质疑和挑战。


花真金白银趟过一条条走不通的路之后,痛定思痛的巨头们也终于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思维不是随便“赋能”到哪里,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据IT桔子和公开数据,2021年,成为了腾讯在过去10年里投资最频繁的一年:全年对外投资事件共300起。而后投资速度显著放缓:2022全年投资事件95起,2023年缩减至40起。


仍在寻找新大陆,但谨慎了

如果说10年前那段挥金如土、热血沸腾、梦想触手可及的岁月,是互联网公司们鲜衣怒马的青春期,那流量见顶、红利稀薄的当下,便是不得不直面无奈现实的中年期。


以BAT为代表的第一批互联网巨头,大多成立于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浪潮中。到2024年,百度24岁,立志于要做一家能活102年的好公司的阿里巴巴25岁,腾讯和京东都是26岁。


而在移动互联网流量最凶猛的时代成长出来的下一代新贵,字节和快手分别是12岁和13岁,拼多多则是9年。


在增量市场时代,无边界的概念无往不利。但在10年后的今天,形势已然改变。


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报告,截至2024年6月,中国移动网民规模为11亿,近半年增速仅0.7%。2024年1-6月,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1604亿GB,同比增长12.6%,增速明显放缓;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271.2分钟,人均单次使用64次,分别同比减少7.7%和6.5%。


高增长的故事很难再讲下去了,互联网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往策略,放慢扩张的脚步,重拾对利润的追寻。


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规模近千亿的美团和拼多多,分别实现了124%和61%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京东虽然营收只同比微增5.1%,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了47.8%;腾讯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提升了47%,远高于同期8%的营收增速。阿里虽然在同一时期(2025财年第一财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了29.31%,但降幅远低于前两个季度。


它们还在寻找新大陆,只不过是以更谨慎、战略更聚焦的方式,把钱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2024年上半年,阿里在AI基础设施上的资本支出达到230亿元,并斥资超百亿,集齐了对国内AI初创企业“五小虎”的投资。据浙商证券报告,字节2024年在AI上的资本开支高达800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翻倍。


这也是诸多全球科技巨头的选择。


过去两年间,苹果放弃了水面下潜行数年的智能汽车研发“泰坦计划”,收购了数十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将资源集中于AI研发。谷歌砍掉了众多非核心的硬软件业务,在2023年下半年宣布将资源重点转移到“最重要产品”——Gemini系列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上;亚马逊则关闭了儿童智能硬件Glow、健身手环Halo、商用机器人Astro等多项业务,同样斥巨资于AI研发;Meta也宣布将更多关注AI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放弃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本文开篇所述:认清自己的边界,坦然面对,并谨慎地继续寻找新大陆,既是告别热血、草莽、激进的青春期,也不失为一种面对现实的英雄主义。


下一个时代,胜负尚未可知。


封面来源丨AI生成


END


推荐阅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雪豹财经社官网

更多更全的财经资讯及文章等着您!

雪豹财经社
faster , deeper and wiser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