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曹全碑》的通病,专家点评醍醐灌顶
职场
2024-11-10 17:40
广西
点评书家:白鹤,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
刘哲哲作品评语:这件隶书作品写得很规整,用笔也较干净,看来作者下了不少工夫。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要有几点:一是用笔僵硬,缺少变化。如转折、捺画挑脚、撇的收笔等地方,用笔没有弹性,有些连续出现几个捺或横的挑脚,也不知变化。今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学着利用有收有放、有轻有重等方法去处理,避免雷同、僵化的现象。二是许多细节不到位。如“無”下面四点的处理,“给”的“糸”几个小折和点的处理,“莫”下面两点的处理……这些小笔画像人体的筋腱,起着很重要的连接作用,不可忽视。三是作品整体上装饰味太重,趣味性不足。作者学的是《曹全碑》一路隶书,学这一类隶书大多都会出现这种通病。今后学习或创作,要有意识地通过字法、章法、墨法等的变化,克服这种弊端。四是整幅作品一黑到底,没有一点墨色的变化,给人很沉闷的感觉。隶书虽不像行草书那样变化丰富,但也要有墨色的浓淡、干湿等的变化,以体现出轻重、虚实,这才能表现出书法的美感和趣味。五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很明显这是当前的展览体,但拼接得很不成功。内容是《淮南子主术训》,而标题却写成了“淮南子诠言训”,落款写的是“淮南子主术训”,前后不统一,那标题还接上干嘛?中间还有几个错字,这是创作态度问题,不可马虎。 在隶书的学习和创作中,特别是学《曹全碑》一路书风的,如果写得像原碑一样,即会出现整齐划一、板滞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因为隶书的实用目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装饰性,像今天的美术字一样,它要求的就是整齐、规范。隶书发展到东汉末期,因过分强调整饬,出现了严重的程式化现象,已没有了西汉时期隶书雄强宽博的气象,这说明隶书的发展已经到末期,影响了后世对隶书的继承和发展。唐时的隶书大家韩择木、李隆基、蔡有邻等人,也是严整规矩有余而活泼不足。学习《曹全碑》,应该看到其工整之中有飞动之势,秀丽之中又筋力内含。我们看《曹全碑》拓片,严整中又很舒展,笔画虽细,然如绵里裹铁,骨力内含。其结体虽中宫紧结,而又舒朗雍容。而看唐代隶书,虽书刻精良,要么失之于紧结,要么失之于油滑,没有古气可寻。所以,学习此碑,要透过其工整看到萧散的一面,透过其飞动看到雍容的一面,透过其秀美看到劲健的一面。把握住这几点,就不会出现太规整、油滑、板滞等弊端。在熟悉、掌握其结体特征的同时,在用笔上要注意其圆劲的特点,用笔不可浮漂,特别是长横和捺笔的挑脚处,要有力度,不可一划而过。不可拖着笔走,要把力量灌注在毫端,收笔时,要笔虽尽而力有余。要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提、按、顿、挫都要有节奏、有质感。 从临摹到创作,都要注意用墨,在临习中积累用墨的经验。要充分掌握、利用好宣纸本身丰富的表现力,用浓淡、枯湿的变化,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学习隶书,不要拘泥于一种风格。你喜欢《乙瑛》《曹全》一路,可以在掌握这个帖之后再学学《张迁》《西狭》等风格。吃饭还要讲究多种营养的搭配,不能太偏食,学习也是这样,多种风格都要尝试,不断地丰富自己。这样,就能保证你的创作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
隶书学堂
每天更新一组隶书教程和技巧,让你轻松学好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