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八番村
概 况
八番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西南面,距东屯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与梅旗村相连,南与双堡镇塘山村、双青村接壤,西与玉石村毗邻,北靠高官居委会及东屯村秧地组。全村辖6个自然村,村域面积639.77公顷,村落占地面积13.65公顷,村落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
八番村村寨规模相对分散,部分村庄沿道路建设,村庄整体位于丘陵平坦处。民居风貌不一,建筑结构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建筑质量一般,部分村民组保存有屯堡石木结构建筑,多数新建民居建筑为坡屋顶,少数为平屋顶,主要采用砖混结构,外立面主要以各种颜色瓷砖,村庄对外道路主要依托现状通村道路733乡道,现状路面情况较好,村寨之间通过现状通组路联系,路面宽6米左右,通村路基本已全部硬化。
气候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气温最高32.2℃,最低-2℃,无霜期269.9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1250米,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
水文 八番村辖革寨水库,是小I型水库。
自然资源 八番村地貌以平地与浅山丘陵为主,村域内山峰自南向北由低向高绵延起伏,山上分布大面积乔木林和灌木林,村内部分地方保留有古树,总体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耕地面积332.69公顷,其中:田256.3公顷,地76.39公顷,林地109.99公顷,牧草地51.64公顷,其他用地71.58公顷。
人口 全村394户,1779人,劳动力人口1215人,外务出工人员795人。
民族构成 主要有汉族、布依族等,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22%。
主要姓氏 八番村有卢、陆、韦等姓氏;革寨潘姓占多数;川洞李姓占多数;两架山有范、刘、李等;老蟒屯有代、张、李、王等。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八番村自南向北依次为八番寨、海马湾、老莽屯、革寨、川洞、两架山,6个自然村落呈带状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为:西北部在1259米至1472米之间,中部在1209米至1330米之间,东南部在1207米至1310米之间。地貌以溶蚀地貌为主,次为浸蚀地貌,堆积地貌,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的特征。
自然地理区位 八番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洼地丘陵地带,在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脊线上,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西南面,距东屯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与梅旗村相连,南与双堡镇塘山村、双青村接壤,西与玉石村毗邻,北靠高官居委会及东屯村秧地组。
交通地理区位 村庄对外道路主要依托现状通村道路733乡道,现状路面情况较好,村寨之间通过现状通组路联系,路面宽6米左右,通村路基本已全部硬化。
历史沿革
村名由来 元代忽必烈征服云贵之前,这里还是大大小小互不相属的土著部落所统辖,其中最大且最强势的部落集团,就是中心在杨武一带的普里部,元朝军队征服后,施行土司制度,提出凡率部归附者,根据部族辖地的大小任命世袭职位,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部归附,元朝廷以其地置万户,寻改普定府,府治在今杨武附近。矣资任普定府土知府。
矣资之后,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八番罗甸宣慰使斡罗思上奏,招到矣资之子扎哇希古及所属阿卜、阿牙者,各有部落共六千六百户,并上奏要求授以八番罗殿(一作甸)安抚司之职,令其入朝。朝廷准奏,就这样,普定府辖地划入湖广行省,属八番罗甸宣慰管辖。
这件事遭到云南曲靖宣慰同知脱因阻挠,云南行省即向朝廷上奏,指责斡罗思等以兵威胁迫矣资之子扎哇希古,“勒令同其觐,邀功希赏。”并陈述普定府归附并隶属云南已三十余年,印信俱存,赋役如期。在此力争下,朝廷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撤销罗殿安抚司,恢复普定府,仍隶属于云南曲靖宣慰司。
清代咸丰《安顺府志·地理志·沿革》记载:“斡罗思以土官矣资之子扎哇希古地为罗殿安抚司,属八番罗甸宣慰司,今尚称其地为八番,在安顺府东南七十里四起下。”《纪事志》又有:“今安顺东南窝枝四起,皆有八番寨,即扎哇阿卜之故治也。扎哇,《元史》又谓之只哇云。”
这些记载说明,当年的罗殿安抚司治所就设在八番寨,并且一直以“八番”为寨名沿用下来。
村落历史 八番村属东屯乡境域,春秋时属牂牁国地,战国属夜郎国地,汉属牂牁郡谈指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牂牁郡、夜郎郡谈指县,隋代属牂州、牂牁郡宾化县,唐代属剡州望江县、普宁州,宋代属普宁州、普里部,元代属普定府、罗殿安抚司、普定路,元末属贵州宣慰司普定府安顺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隶普定府,十五年(1382)属云南布政司普定路安顺军民府,十八年(1385)八月,府废,改习安州为安顺州,二十五年(1392)八月,安顺州属普定卫。
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属安顺府镇宁州,直至清末划属安顺府亲辖地四起。
民国三年(1914),改安顺府为安顺县,民国六年(1917),属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45)推行新县制,属于双堡乡。
1950年,安顺县划为9个行政区16个乡,八番村属梅旗乡,1956年8月,将部分乡合并,所坝乡和梅旗乡合并为所坝乡,八番村属所坝乡,1958年7月1日,建立安顺市、县,市分设双堡区属安顺县所辖,同年县市合并称安顺市,此时,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安顺市按区设置改为9个人民公社(区级,历史上称为大公社),下辖63个管理区,双堡区改建为双堡人民公社,所坝为管理区。1959年,改营连编制为生产大队,八番改为八番生产大队,1963年2月,八番与梅旗、市梅等生产队建立梅旗公社,由双堡区管理。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东屯乡、梅旗乡、新寨乡合并为东屯乡。1990年安顺市、安顺县合并新立安顺市后,东屯乡、梅旗乡、新寨乡合并为东屯乡属县级安顺市,八番属于东屯乡。
名胜古迹
八番六朝壁画墓 墓在东屯乡八番村旁,东经106°12'、北纬26°09'。1980年冬当地村民发现后,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鉴定为六朝时期(229-589)的星象壁画墓葬。墓封土高2米,墓径10余米,甬道长1.26米、宽2.2米、通高2.26米,墓室长5.06米,宽3.7米、通高3.07米。墓室结构为青砖拱顶,用长方形素面砖铺成人字纹墓底,墓壁也用这种砖按“三横一竖”的方法砌筑,至1.85米高处用平砖和楔形砖混合起来。墓室前部中央用砖砌棺床、棺床残长1.76、宽1.2、厚0.5米,棺床后有一外方内圆土坑,形如砚,中有特殊包含物,用途不明。墓室左右壁各有两小龛,后壁中部有一小龛。墓顶绘星象图,星辰百余颗,星外圆圈内施白色,分别表示各星亮度。根据各星亮度分为三等星,北斗星成线连接,银河星位于东南、南北走向,黑色镶边,边线内隐约可见有蓝色,一弯新月绘于西部星空边缘上,左右两壁上部残留起伏的群山和飘浮的云气,以黑色勾画成纹,并分别着红、黄等色。墓壁还残存“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壁画,隐约可见有虎齿、龟甲、龙尾、流云等。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寨水库 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南部的东屯乡革寨村,距安顺市区43km,水库大坝建于格凸河支流大屯河上源,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坝址以上集雨面积58.1k㎡,多年平均径流量3486万m³,水库1958年3月动工修建,于1985年4月下闸蓄水。水库于2002年11月经安顺市水利局鉴定为三类坝,水库于2003年5月进行除险加固,2004年4月下闸蓄水,2005年5月完成竣工验收,工程实施方案批复总投资432万元。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264.9m,最大坝高13.2m,坝顶长290m,坝顶宽4.5m。水库校核洪水位1263.67m,设计洪水位1262.84m ,正常蓄水位1260.8 m,死水位1256.6m ,总库容605万m³, 调节库容231m³,死库容50万m³,校核洪水位时最大下泄流量463m³/s,设计洪水位时最大下泄流量277m³/s。溢洪道为正槽式溢洪道,堰顶高程1260.8m,堰顶宽76.2m,设计泄洪流量277/s,校核泄洪流量463m³/s。放水涵洞高1.6m,宽1m,洞身长113m,取水口为双向转动阀门,直径800mm,设计流量0.93m³/s。水库主要保护下游20000人生命财产安全和22800亩农田灌溉。
大屯河 珠江流域红水河支流蒙江支流,系格凸河的源流,发源于长顺县的石燕河,流经东屯乡、双堡镇、杨武乡,至杨武乡落水洞出口入紫云县境,流向由东向西再转南直下。流域内有新屯河、马安山河及杨武河等支流汇入。河源海拔高程为1310米,河口高程为1150米,高差160米,流域面积为287.3平方公里(包括外县汇入的62.5平方公里)。主河道长45.5公里。实测径流为0.035 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5.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达532立方米/秒。该河位于境内东面,从东屯乡八番村入境,流经塘山、塘上两村,从塘上村出境,境内河长5公里。补给支流有所坝河、蒙档河、鹁鸽村河(又称马安山河)、花恰大河。东屯乡大屯河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流量大,道上有1座小Ⅱ型水库,一座小Ⅰ型,共计拦河坝10余座,以上水利工程设施在大屯河防汛抗旱、农田灌溉发挥着巨大作用,河道两岸村寨集中人口基数大,沿河两岸共计人口15000余人,农田分布均匀,大屯河河水系覆盖农田灌溉2万多余亩,沿河周边布置有本寨万亩大坝蔬菜基地、稻+N种植基地等支柱产业。在省、市、区、乡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下,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保护机制,积极动员干部职工参与、涉河村居配合的方式,正面宣传,营造河道保护治理人人有责的氛围,确保大屯河水域岸线周边100米范围内垃圾、水面漂浮全面清除,对河道周边的涉水违法事件进行查处,持续保持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发展成就
黔中水利工程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也是贵州水利“十一五”规划的龙头项目。工程主要以灌溉、城市供水,兼顾发电、县乡供水、人畜饮水等综合利用。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由水源、灌区、城市供水三大块组成。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贵州中部黔中地区,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带。工程涉及贵州3市(贵阳、安顺、六盘水)1州(黔南自治州)1地区(毕节)的10个县和贵阳、安顺市区,具体包括六盘水市的水城、六枝,毕节地区的织金、纳雍,安顺市的普定、西秀、镇宁、关岭、平坝,黔南州的长顺,贵阳市区、安顺市区等。水库大坝位于六枝特区与织金县交界的三岔河中游木底河平寨附近。一期工程建成后,可解决贵阳市2020年城市供水需要和贵州省六枝北部等7个县、42个乡镇51.17万亩农田灌溉,解决5个县城和28个乡镇供水,解决农村35万人和31.5万头牲畜饮水安全问题。桂松干渠从桂家湖自流引水,经大山哨、小王官、双堡后,提水进入革寨水库,再从革寨水库提水后,经东屯、马路、广顺农场、普贡,到凯掌水库尾部上游马山,总长84.74公里,其中渠道46.58公里、渡槽4.48公里、隧洞33.269公里、提水管道0.443公里。引水流量14.57~2.74立方米/每秒;渠道断面3.0×4.1~1.6×2.0米(宽×深)。
篮球之乡 70年代,八番有一支篮球队在安顺县内因与鲍屯篮球队打过一场激烈的篮球赛而出名,当时5人制篮球队,其中3人为八番村人士,分别为卢金龙、卢培生、卢亮恒,另外两名为双堡、东屯人,因此这支篮球队称为“八番队”,此队曾充当安顺县代表队对外参加过运动会,在当时因此将八番称为“篮球之乡”,直至现在,每逢年初一、初二在八番村内群众自行组织开展篮球赛,篮球运动受到群众的喜爱并坚持下来。
特色文化
布依族 来源于古代“百越”人中的“骆越”人,双堡镇境内是其聚居区之一。《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汉文史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的综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贵州古代史》又说:“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骆是越族的别称和最早名称。《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曰:“骆者,越别名”,戴裔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越人本来称别应为骆”。可见,骆越的族称是以越和骆互为别称的。百越人在殷商时期已大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古《史记》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之骆越分布于今广西中西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贵州及越南北部。《唐书、地理志》说:“本牂牁江,俗称郁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因族而获江名、地名。《异物志》记载:“有一山,在海内小而高,似系船筏,俗称越王牂牁。”明确指出牂牁为越人之地市境亦在其中,其中含双堡镇。“骆”“越”或“骆越”“夷越”是先秦以前的称谓,汉、晋以后则谓之为“僚”,《后汉书、西南夷传》称“夷僚”。布依族是从先秦时期“越”“骆越”,汉、晋时期的“僚”和唐宋时期的“蛮”衍变和分化而来,并保留了汉、晋以来僚族中的某些习俗,如“好楼居”,“贵铜鼓”,信“鸡卜”“能为细希,色泽鲜净”等。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是“人”或“民族”之意,“越”“依”是古越人对自己的称谓。史籍记载的族名“越”“俚”“也”“伊”“夷”等都是“依”的汉语译音。故有“夷家”“夷族”之称,又有“布纳”“布俨”“布笼”之别。“钟家”“夷家”“布纳”“布笼”等都是对布依的不妥称谓。根据布依族人民的意愿,1953年8月24日至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花溪召开仲家族更正民族名称代表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赞同用本民族的自称“布依”为民族名称。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民(53)字第77号文批复:废除对布依的其他不妥称谓。明确统称“布依族”的确切族称。
服饰 布依族的服饰,男性同于汉族等民族。女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依地而分,大致有裙装、长衫装、滚边花装和装衣装四类。头饰是于额顶沿中线将发辫向后盘,梳成拱桥形发髻。青年妇女在拱桥髻端戴银碗,碗底有太阳图案,图案中心镶扣子两枚,上吊四尾小银鱼。老年妇女不戴银碗,只是头发绾成乜帽。拱桥髻均用拱形榔树皮固定,绣有鱼、虾图案的花帕,两耳上方衬汁帕,帕绣八尾鱼、四只雀、一对虾和一朵八角花。姑娘服饰属于“裤子装”,上着齐腰短衣,大襟右衽。发辫盘于头顶,外绾一块长三米多,宽三十厘米的青花布,扎成“锅圈”。滚边花装,是中老年妇女的服装。衣长齐膝,右斜襟、领口、袖口用彩色布或刺绣镶边。围腰上窄下宽,绣有花、草等图案。裤子为大裤管,脚边有少量刺绣。短装是布依族姑娘的服饰,上着齐腰短衣,右衽斜开襟。颈挂银链钩围腰,围腰上宽下窄与衣同长。腰系约寸宽之腰带。头饰为梳长辫于脑后,包青帕。
婚俗 自古以来布依族的婚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仅由媒人介绍就结婚,直至结婚后男女方才第一次见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男女在“玩坡”“赶青年场”中认识,经过对歌、赶表、发展到情投意合,男方回家,告知父母,请媒人说和。
布依族原来婚俗分为认亲、定日子、结婚。认亲时男方要带“双数”物品到女方家,必有“一方一寸”,即一块肉、一条猪腿;还需带两把面、两封糖、一对蜡烛、一串炮、两瓶酒。至今认亲已随时代发展而变得花样多、物品多。认亲后拿到女方八字,与男方合八字后定日子,请媒人去女方家告知日子,女方结婚时需送媒人一双鞋或一双鞋垫。结婚时天不亮就要从女方家出门,路途遥远就要从半夜开始出门,寓意越走越亮,进门时间不能超过中午12点。办酒时间为三天两夜,女方送亲的人称为“正客”,好酒好菜先仅“正客”吃。女方在第三天随送亲队伍回娘家,女方结婚时所穿衣服要穿满三天回娘家后才可更换。第四天由男方请属相相合、父母双全的两位女生到女方家接新娘回家,至此才算完成婚礼。至90年代以后,男方需为女方准备红色民族嫁衣于出嫁时穿。
字辈 字辈俗称派引、排行、辈分、辈序等,是通过名字显示世次关系(血系秩序),从而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有序分明,其寓意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是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方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八番村有卢、李、潘、周、刘、范、杨姓等均有字辈。
卢姓字辈:世、国、天、成、玉、正、帮、祖、有、金、光、跃、林、车、满、福、禄、润、家、堂;
李姓字辈:赵、开、大、有、郑、登、朝、庭、世、得、引、进、万、官、绍、文;
潘姓字辈:明、文、朝、国、万、登、源;清、志、尚、应、祖、玉、轩;中、政、胜、德、振、家、泽;华、庭、永、安、腾、芳、贤;
周姓字辈:万、应、文、仕、信、大、全、起、之、有、发、正、兴、明、俊;
刘姓字辈:治、国、显、应;士、大、启、学;如、尚、正、永;兴、昌、明、跃;洪、开、富、有;邦、带、传、教;中、华、万、春;
范姓字辈:文忠思旦,伍世安康,体国玉荣,展士大成,增绍和顺,介寿允祥,祖朝文登起,资绍继中兴,本源德泽厚,毓美冠群英;
杨姓字辈:思、仕、春、汝、发、昌、明、登、科、甲,万代子孙永通达。
风土民情
六月六 布依族自古以来多居位于江河、溪流沿岸的平坝上,以种植水稻为业,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农业生产在布依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每年六月份,水稻耕作大都完成,所以,每逢这个时候都会举行庆祝活动,一来庆祝水稻种植完成,二来祈祷风调雨顺。关于节日的起源,有相关文献记载,也有很多传说。
据清乾隆年间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兀。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攘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
流传在贵州的传说认为,“盘古”发明了水稻的栽培技术,但因孤单一身,日子仍然过得清苦贫寒。一次偶然的机会,盘古识了海龙王的女儿,互相产生了爱情而结为夫妻。婚后,他们恩恩爱爱,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甜蜜美满。一年之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新横。新横从小聪明伶俐,但因年幼,一次冒犯了母亲,母亲气愤而回归龙宫,不再回到人世间。盘古无法,只好续弦又生一子。有一年六月初六这天,盘古命终归了天。新横的继母有了自己亲生的儿子后,尽管新横随父勤恳劳作,并且学会了父亲栽培水稻的技术,但因生母回归海里和生父逝世归天,终不免遭到继母的百般虐待。继母几次加害,欲置他于死地,企图独吞家产。面对继母的加害,新横忍无可忍,不得已上天庭控告继母的迫害,并发誓要全部毁掉亲手栽培的水稻秧苗,绝其继母的生路。继母受到控告并知道新横的想法后,惶恐万分。为了生存,她向新横乞求,表示只要他不毁坏庄稼,她就不再对他迫害,把他同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看待。还保证为了供祭盘古发明水稻栽培技术、永保子孙万代五谷丰登,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盘古逝世日)这天,率领子孙宰猪杀牛、包粽子供奉盘古。鉴于继母的转变,为了使水稻栽培技术传于后世,新横答应了继母的乞求。从此,每年六月初六便举行祭盘古、供祖宗活动,年年如此,世代相传,从未间断。
流传于安顺地区的叙事长诗《六月六》说,布依族聚居的地方,有一年蝗灾蔓延,年轻夫妇得某得茂在太阳月亮派来的两匹白马的帮助下,率众开展灭蝗斗争,取得胜利后,夫妇二人骑白马上天成仙而去,这天刚好是六月六,此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隆重举行祭祀得某得茂夫妇和白马,形成风俗。八番村至梅旗村有一段路就被称为“六月关”,每逢“六月六”布依族群众就到“六月关”赶集、唱歌会友。
姑妈节 姑妈节即请姑妈回娘家过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也有将“六月六”称为“姑姑节”。但八番布依族历来是以“端午节”过节时,接外嫁出去的姑妈回家过节,过端午、吃粽子,临走还要以年糕相赠返回。后期因正月姑妈回家看望父母,人数多,逐渐形成正月开展“姑妈节”活动。
布依族歌曲 八番村布依族没有文字,所有的歌曲、文化习俗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布依族歌曲长、种类多,一调歌时间为2—3小时,一晚上唱3首歌就天亮。较为著名的歌分为敬酒歌、拦门歌、筷子歌,皆为办红喜事时所使用的歌曲。敬酒歌即主人家敬客人,表示敬意。拦门歌是女方来吃酒,男方关上门,由女方唱歌恭贺主人家,结婚时间三天两夜,每天晚上都唱。若女方来的为男生,则男方由女生对唱,反之亦然。筷子歌则是在办酒时,十人一桌,菜已上齐、碗已备好,客人要唱筷子歌恭贺主人家,才得以备筷子吃饭,不唱则无筷子吃饭。布依族敬酒歌、拦门歌、筷子歌皆为固定方向,即恭贺主人家有喜事。
艺文杂记
卢陆韦三姓同一宗 八番寨(八番组)位于东屯乡西南面。村寨依山傍水,村后是青龙山,村前是一条美丽清澈的大屯河。东与梅旗六月关相望,离梅旗小学1公里;以村前的大屯河为纽带,南接双堡下窝村,北连老蟒屯,东与岩田坝隔河相望,西靠海马湾,是个环境优美、好客淳朴的布依小村庄。这个布依族小村庄有个“卢陆韦三家兄弟姓同一宗”的传说,据村中卢姓老人们说,他们的第一世祖卢世昌,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填南从江西杀猪巷迁到现址,已历十五世祖,族谱为:当卢家兄世国天成玉,正帮祖友金,光跃林车满。
这传说得从卢氏三弟兄说起,卢世昌字德兴,布依族。卢世昌有两个胞弟,二弟卢世盛,三弟卢世福。弟兄三人为人正派,同情贫苦,不畏强暴,敢作敢当,刚正不阿。弟兄三人谈及国事,世昌慨然说:“贾似道擅权误国,导致大宋灭亡,宋之子民倍受元朝士兵蹂躏,久矣。如今,若有人揭竿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我定投军杀鞑子,就算是捐躯也无妨。”
一日,从鄱阳湖过来的一支元朝士兵在杀猪巷大街上为非作歹,见物则抢;遇到他们不顺眼的人,就动手殴打;遇到妙龄女子或是貌美少妇,便挑逗或淫人妻女。时,一个漂亮小媳妇上街买菜。元朝士兵小统管哈达秦见了,两眼放光,便上前挑逗。吓得小媳妇四处躲闪,小媳妇退到墙边,哈达秦走近,抱住小媳妇,把两手一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这一切,被卢世盛、卢世福
撞见,弟兄二人岂能袖手旁观。卢世盛厉声呵斥:“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调戏良家妇女。”哈达秦听到有人呵斥,放小媳妇,回转过身,道:“谁吃了熊心豹胆,竟然管到我头上来了。想我一根哨棒打天下,一双铁拳震八方。今天有个不怕死,来蹚这趟浑水,那就让我送他去见阎王。”说毕,手提哨棒杀气腾腾冲将过来,一个泰山压顶径直卢世盛头打去。卢世盛把手中枪一端,将哈达秦的棍子挡开,并顺势把枪一扫,直打在哈达秦腰部。哈达秦只觉得半身如遭雷击,酸麻不堪,一个踉跄,委顿于地。众士兵见统领被人打倒在地,一个个挥刀而上。卢世福见状,也亮出宝剑迎了上来,和官兵厮杀在一起。在这一场激烈的厮杀中,不少官兵被卢家兄弟二人斩杀。因官兵众多,卢家兄弟二人寡不敌众,边以官兵厮杀边夺路而逃,杀出城去,避于山林中。天色已晚,二人四处窜走,突然见山中有一茅屋,便走进去。但见屋内有两位老人,卢家兄弟二人委实相告。两位老人听了惊恐不已,道:“鞑子向来凶残,他们定会派兵追杀。现下,我们带你兄弟二人到一隐蔽的山洞中躲避,待元兵走后,你们方可出来。”卢家兄弟二人问二位老人姓氏,老头道:“我姓陆,我老太婆姓韦。”卢家兄弟二人道:“我兄弟二人如若躲过此劫,日后定报答二老。”言毕,二位老人带卢家兄弟二人躲避于山洞中。
卢家兄弟二人在山洞中躲避三日,不见元兵来追杀,便出了山洞,以二位老人告辞后,下山回村。
当卢家兄弟二人进入村寨,但见全村遍地狼烟血腥,惨不忍睹。原来,有人认得卢家兄弟二人,便向元兵告密。元兵统帅当天夜里便带领士兵进村屠杀,多少无辜村民惨死于他们的屠刀下。杀人后,他们并用扫帚做火把,用被褥、衣物引燃,四处纵火烧房,用尸体去污染水源。
兄弟二人见此状,潸然泪下。擦干眼泪,把被元兵所屠杀的村民草草掩埋,站起身来发誓说:“老乡们,你们走好!我们一定帮你们报仇,驱除鞑子。”
兄弟二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逃避在山林中的大哥卢世昌。兄弟三人相见,悲愤难当相拥抱在一起号啕大哭,发誓与元兵没完。他们决定先上山叩谢陆韦二位救命之恩,再去刺杀元朝士兵小统管哈达秦,后投军抗元。
当兄弟三人上山来,见陆韦二位老人的头颅早被元兵砍下来,挂在茅屋前的大树上,无头尸身却被扔在茅屋前的一荒坝上。卢家兄弟三人把二位老人的头从树上取下来与无头尸身一并收殓埋葬在茅屋附近的山丘之上,当天晚上,就潜入到元军兵营,他们第一个目标就是宰杀那元朝士兵小统管哈达秦。卢世昌摸到哈达秦的营帐内,一刀把哈达秦给剁了。趁元兵还没发觉,兄弟三人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刺杀了哈达秦成功后,兄弟三人投入朱元璋的义军共同抗元。投军后,卢世盛、卢世福深感陆韦二位老人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有改姓追思。在征求大哥卢世昌同意后,卢世盛、卢世福分别改姓名为陆世盛、韦世福。在日后的抗元征战中,由于他们兄弟三人英勇善战,带兵有法,屡立战功,先后被任命为神勇将军、义勇将军、奋勇将军等职。
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朱元璋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他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卢世昌、陆世盛、韦世福三兄弟在黔中大地驻扎下来。
岁月最是催人老,战事结束后,卢世昌、陆世盛、韦世福三兄弟却已老去。年迈的他们再也无法回到江西杀猪巷,为寻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安居之地,三兄弟各自四方寻找。一日,卢世昌来到八番寨,见此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坐西朝东,左青龙(山),右白虎(山),是块风水宝地,便选择定居于此。开始开荒造田,种地打粮。不倦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使卢世昌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有了可以立足栖身的新的家园,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日子。
卢陆韦三姓同一宗之传说留传至今,东屯乡八番寨周边村寨村民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