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奔涌千里北上
“北燕”飞越千里南归
北京·十堰
两座城因水结缘
施工人员正在对大兴支线工程进行钢管焊缝填充。(资料图)图源:北京日报
12月5日,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生产区域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紧张忙碌,大型机械设备火力全开飞速运转,高耸的冷却塔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挺拔。
当天,十堰今冬供暖正式启动,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新潮十分忙碌。在他面前的智慧热网调度中心大屏上,多台发电机组、智慧热力站等各类设备实时运行数据一目了然。
京能十堰热电项目是北京十堰对口协作的重大民生和绿色生态项目。项目于2015年开工建设,一期工程1、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投入运营,二期工程于2024年2月投入运营。
京能十堰热电主控室画面。刘成臣/摄
段新潮这个北方汉子,早在项目建设之初便来到十堰,到现在已有近10个年头。他见证了一座现代化热电工厂的拔地而起,也目睹了十堰能源结构和民生供热格局的巨大变迁。“如今,十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宜居。”段新潮笑着说,十堰人民为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作为北京市属国企的一份子,他将加倍努力回报这份情谊。2018年,段新潮把家人接到了十堰居住,十堰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京能十堰热电项目建设之前,十堰城区有两座热电厂,但装机容量小,供热能力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同时,在城区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业燃煤锅炉,排放标准不一,污染难以控制。随着京能十堰热电项目3台35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相继投入使用,原有的2座热电厂和87台工业燃煤锅炉被替代,全市实现供热“一张网”,年发电量可达52.5亿千瓦时,年供热量达1800万吉焦,供热能力达到3000万平方米。
“你看,烟囱里冒出来的不是滚滚黑烟,而是非常稀薄的‘白烟’。”段新潮指着高耸入云的烟囱告诉记者,“我们使用的超临界燃煤供热机组,本身具有高燃烧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等特点。同时,项目还配备了先进的脱硫、脱硝设施,实现了近零排放。”
京能十堰热电项目替代城区原有的热电厂和工业燃煤锅炉后,每年减排烟尘约8813吨、二氧化硫约9488吨、氮氧化物约4631吨,为守护十堰的蓝天白云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止是守护“十堰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配套项目,京能十堰热电项目在保护水质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该项目配套建设中水回用工程,采用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作为工业用水主水源。中水通过管道进入厂区后,首站抵达沉清池与过滤池,经初步处理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冷却塔,用于全厂发热设备的冷却;另一路进入化学制水车间,经深层次净化处理,转送锅炉机组,变成蒸汽,用于发电。此举,一年可“喝下”1300万吨中水,为改善神定河水质、确保入库河流清洁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定河两岸绿树成荫。张婧/摄
一渠牵南北,京堰两地情。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也是京堰对口协作10周年。10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心系十堰水源区建设,京堰对口协作持续深化,北京市10个区与十堰市10个县(市、区)因水“结亲”,许多像京能集团这样的北京市企业,深耕十堰这片热土,一批批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源源不断流向十堰,为保护水源区环境、助力十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0年间,北京累积向十堰支持项目582个,北京一轻、北京忠和等54家企业先后落户十堰。两地携手举办8次“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3次“首都院士专家十堰休假”活动,先后有院士98人次、专家279人次来十堰献智出力,帮助解决技术难题789个,帮助培训“高精尖”人才6000余人次,京堰两地来往更加密切、情感更加深厚、合作更加紧密,共同谱写了新时代对口协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