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濒临脑死亡,准备器官捐献,没想到最后关头被医生救了回来!哪里出了问题?
健康
健康
2025-01-25 09:02
广东
之前我在《生命的反转:急重症科医生手记》这本书里写过一个病例: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失恋自杀,深度昏迷,一直以为是低血糖导致的脑损伤,甚至都快要脑死亡了,大家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发现女孩是吃了过量安眠药导致的昏迷,而非真正的脑死亡,后来经过血液净化等治疗后,病人清醒了。而看到一则新闻刷屏了,新闻里面的医学抢救故事也是惊心动魄!据介绍,17岁的姑娘小雨是名高三学生,4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妈妈突然发现她倒在地上神志不清,呼唤无反应,赶紧送到医院抢救。当时小雨陷入昏迷,全身抽搐,在做了CT和各种检查后,查不出具体原因。大约过了2小时后,小雨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过不间断地10多分钟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后,小雨恢复了自主心率,但是依旧深度昏迷,无法自主呼吸,并且血压低,需要升压药维持血压。直至这时候,家属才在家里发现空药瓶,医生才开始怀疑小雨可能口服大剂量药物(具体哪个药物没有细说)后发生中毒,并引起心跳骤停。因病人一直无自主呼吸,医院多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并告知家属病人脑部没有复苏迹象,神经系统评分极低,初步判断可能结局为脑死亡。眼看救治无望,家属也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父母悲痛欲绝,表示如果救不过来,愿意把女儿的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于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过去看了病人,并且联系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I科主任,根据20多年的危重病临床经验判断,小雨很年轻,才17岁,心跳停搏是发生在急诊科,而且很快就心肺复苏了,抢救及时,同时考虑到昏迷原因是药物中毒,不能轻易诊断脑死亡,必须得考虑是药物对意识的抑制作用,需要重新评估脑复苏是否有成功可能。4月5日中午,病人转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I科,该团队制定了诊疗计划,医生预估清除血中的残留药物应该能帮助患者苏醒,最终在双重血浆置换后,通过吸附的方式清除中毒药物,在持续不断的救治下,第二天(4月6日),小雨奇迹般醒了过来。当天小雨已经成功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经过严格查体、影像学检查和评分,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已成功出院。大家看到这个新闻都非常开心,作为一命重症医学科医生,我看到这个新闻也是非常激动,该ICU团队的努力迎来了回报,奇迹发生了,病人回来了,皆大欢喜。小雨是幸运的,在她服下一瓶药物(估计是自杀)后没有马上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而是在父母发现了情况并且送到医院以后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急诊科医生立即给予了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胸外按压持续了十多分钟不间断,这最大程度保障了病人的氧供,并没有完全中断血流。如果病人是在家里、院外发生心跳骤停,又没有人能现场给予心肺复苏,超过4-6分钟,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那就真的可能是脑死亡了。我们曾经抢救过一个心跳骤停持续心肺复苏长达40分钟的病人,最终病人清醒了,大部分的神经功能都没问题,出院前有点注意力涣散,其余的都没问题,我们估计后续的康复锻炼有可能让他完全恢复。为什么这个病人按压了40分钟还能恢复这么好?也是因为在院内发生的心跳骤停,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发现,立即心肺复苏,中间基本上没有中断,保障了最基础的大脑血液灌注。如果患者是在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那结局就很悲惨了。救护车赶到现场,一般来说10分钟是不行的,除非你运气足够好,倒在了医院门口。把希望寄托给匆匆赶来的急诊科医生是不切实际的,要想病人活命,现场必须有人会心肺复苏,并且能够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否则等到医生到来时,面对的已经是冰冷冷的尸体,即便还强行胸外按压,也是尽最后一滴努力,安慰家属,安慰死者罢了。从一点来讲,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相当重要!把心肺复苏科目列为跟扔铅球、跳绳、跑步同等重要的体育项目,从中小学生开始学起,终有一日大家就都学会了心肺复苏。学会心肺复苏的目的在哪里?该出手相助么?这是个大问题,今天讨论不完,我们不要把目标放那么长远,考虑近一点的,比如,当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好友倒在你面前时,你是拨打120等到医生好,还是自己抡起袖子直接心肺复苏好?掌握了心肺复苏,即便你不敢抢救他人,但自己的亲人朋友总有发生意外的时候吧?抢救他们你总下得了手吧?这个案例中,ICU医生之所以能够把病人弄回来,真的真的要归功于急诊科医生的及时心肺复苏,如果没有及时心肺复苏,后面ICU医生所做的东西都将是表面功夫。所以我们说,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前面的高效心肺复苏占据了大比重,只有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才有后面的抢救空间,否则仪器再多、再贵、再先进也是废铁一堆。脑死亡是一个判断很复杂的东西,要想诊断一个病人是脑死亡,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一般来说,医生不会轻易下脑死亡的诊断。
我们常说的死亡,一般指的是心脏停了就等同于死亡,但临床上有些病人心脏没停,但是大脑已经没功能了,这种情况下算是脑死亡,脑死亡也是死亡。只不过很多人还没法接受脑死亡也是死亡这个观点,毕竟认为心脏还在跳,期待有一天能奇迹发生,清醒过来。本案例中,病人深度昏迷,脑功能评分很低(具体没讲),最初的医生认为可能是脑死亡,得考虑器官捐献了。不管当初医生做任何考虑,这么快就考虑脑死亡了的确有点不严谨了。病人是4月4日出事,4月5日转上级医院,4月6日清醒,前后就三天时间,生死关头。4月4日当天抢救无效,大脑功能评分极低,医生就考虑可能脑死亡,考虑器官捐献问题,这怎么说呢,我们都不在现场没办法根据当时的状况来评论,现在也是事后诸葛亮说两句,希望当事人谅解。脑死亡的判定过程复杂,既需要专业、熟练的知识与技能,有需要可靠、严谨的分析与证据,以免错判。我看到的我们国家先后也出来两版脑死亡判定的技术指导,过程都是很复杂的。首先得有脑死亡判定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判定脑死亡钱,得先符合一些条件,这些条件有很多,当中有一条就是:排除导致昏迷的药物(或毒物)的影响。本案例当中,病人有口服大量药物中毒的病史,这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病人心跳骤停和深昏迷,都可能跟这个药物引起有关,未必就是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深昏迷,毕竟患者是在急诊科停跳的,而且迅速抢救了,按压时间也不算太长。
所以脑死亡判定前,技术指导建议:在昏迷至判定之间要留出足够观察时间,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至少观察24小时(事实上很多医生都会观察更长时间);其他脑损伤观察时间不确定,应以确认脑损伤不可逆所需时间为准。光有深昏迷还远远不能算是脑死亡,必须得有一系列的检查来辅助脑干死亡存在的证据,并且经过确认试验,最终才能敲定脑死亡诊断:
本案例当中,医生之所以认为是脑死亡,很可能是因为患者心跳停过,而且脑功能评分很低(估计是格拉斯哥评分3分,最低分),但这么短的时间是没办法完成其他辅助检查的,比如脑电图检查、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等等。不管处于什么原因考虑,诊断脑死亡都是相对草率了。这对于我们医生来说也是有很大的警示意义的。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本案例中,病人最终转入上级医院,经过抢救后第二天就清醒了。也证明先前脑死亡的诊断并不严谨。当然,最初的医生也没有确定就是脑死亡,只是说考虑而已,即便器官捐献也仅仅是考虑而已。病人的结果跟医生分析的一样,病人深昏迷并不是因为心跳骤停引起的大脑缺血缺氧引起,而是因为药物中毒导致,是过量的药物抑制了大脑功能,当然不排除当时也有心跳骤停的因素存在,多种因素下导致患者最初出现了“脑功能评分极低”的状况。所以抢救的关键应该是尽快清除血液中的残留药物,减少对器官的进一步损伤。
新闻提到该医院用了双重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这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来治疗。简单理解,这些血液净化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清除血液中的残留药物、部分炎症介质等。比如这个双重血浆置换,是相对单重血浆置换(传统的血浆置换)来说的。传统的血浆置换原理很简单,采用普通的血浆分离器(一级膜)将血浆与血细胞进行分离,为什么要分离?因为很多药物、毒素、炎症介质都可能是吸附在血浆表面的,要清除它们,只能去掉血浆。然后重新回输新鲜的血浆。这就是普通的血浆置换。而双重血浆置换,是指分离出血浆后,继续用血浆成分分离器(二级膜)分离血浆当中的致病物质,再把剩下的相对干净了的血浆回输给病人。血液灌流原来也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吸附器,把血液当中的药物、毒素尽可能吸附出来。不管怎么说,这些血液净化方式都是为了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目的。事实证明,成功了。病人小雨第二天就清醒了,并且恢复的非常快,当天就脱掉呼吸机,拔掉气管插管。这说明当天病人的呼吸、循环情况就稳定了,从完全没有自主呼吸,到恢复自主呼吸,也就1-2天的时间,进一步说明这个药物对大脑的抑制是相当严重的,新闻中没有提到具体是哪种药物药物,我估计是镇静催眠药(安眠药)可能性大。病人活过来了,真好。而且后续的评估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这个真的要给一个大大的赞,充分说明当初的心肺复苏质量非常好,病人的大脑血供不错,当然,也跟她年轻有关。
同时也愿望这个死里逃生的小姑娘,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好好活下去,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家属也要注意及时心理辅导(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家长才是最需要心理辅导的那个),如果有任何疑问,应寻求医生的帮助。
正宗广东江门新会陈皮100g
118元/瓶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买到不满意的朋友,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运费我们承担。
广告推文
只要能筛选进店的都是经过李医生严选严审最实惠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