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会】第二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文摘   2024-07-24 16:15   天津  

第二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7月19日(周五)至21日(周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圆满召开,会议由天津大学、天津市钢结构学会主办,华北理工大学、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学院承办,河北震安减隔震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实丰绿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冀科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物杭萧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建研筑诚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中权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衡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衡水思沃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建北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有为教育科技(唐山)有限公司等协助承办会议3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建筑结构领域的院士、大师、专家学者、企业和高校师生代表齐聚唐山,交流分享了现代结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创新技术,展望行业发展的前景与方向。为期两天的研讨会由开幕式、大会报告、颁奖和交旗仪式、分会场报告,以及工程参观五部分组成。

Part1 开幕式

7月20日上午8:30,第二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城建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陈志华主持。出席会议的专家领导主要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杨永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海龙,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宪忠,华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晓平唐山学院校长王胜本,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郝际平,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范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振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丁永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侯兆新,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明莉,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戴长河,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孙晓彦,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艳博,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李双来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

常务副主席

王海龙致辞

王海龙向全国各地赶来参会的各位院士、大师,各位专家、教授,高校和企业的代表以及广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真诚感谢各方人才共聚于此,共同努力,以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为引领,共享最新成果,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与关键技术。河北省地处经济要地,这次相聚唐山的盛会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与工程建设的合作,更将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迈向新的高度,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新的智慧和力量。

华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刘晓平致辞

刘晓平指出,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这一会议不仅是贯彻党的科技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标志着我国工程科技创新的新高度。本次研讨会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领域院士、专家及领导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他认为本次大会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工程技术创新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也将进一步促进学术界与工程实践的密切合作。并期待着各位嘉宾在会后能够继续深入交流、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工程科技创新迈向新的高峰。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李双来致辞

李双来表示该会议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结构工程人的坚守与坚持,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行业发展的篇章。会议聚焦于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强调了思想碰撞和广泛交流的重要性,表示此次大会为参会嘉宾提供了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建筑行业新生力量的积极性,展现了结构工程人的精神风貌和创新思维。期待着明年的相聚,共同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成就,为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继续努力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

郝际平致辞

郝际平指出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全产业链条的支持和协同,更离不开产学研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的中心区战略,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行业从业者搭建起了一个平等交流学习的平台,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每年一度的相聚,都深入探讨前沿系统、高科技的现代建筑设计分析及建造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为推动我国工程领域技术中心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

刘毅致辞

刘毅首先预祝大会圆满召开并向大会的主要发起者刘锡良老师和董石麟院士致以最美好的祝愿。他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钢结构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钢结构加工量突破1亿吨,占粗钢产量的逐年提升,标志着我国钢结构制造实力的显著增强。一大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推动了我国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中国逐渐成为钢结构强国。今天,大家共聚唐山参加第二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相信通过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能为钢结构行业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欢成致辞

欢成指出“唐山大地震”造成二十多万人死亡,地形地貌、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功能全部瘫痪,然而唐山人民迅速从废墟上爬起来,历经原地重建、恢复生产、城市崛起,完成了涅槃重生的蝶变。因此,唐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同时,江院士表示大会由空间结构鼻祖、钢结构泰斗刘锡良教授提议举办,连续筹办了24届,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该会议已经让“现代结构”四个字成为全国结构行业的一个响亮名号。江院士还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前沿,建筑业也正经历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面升级。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推动下,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将承担起重要使命。希望各位利用本次会议的机会,广泛交流、深入学习,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我国建筑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Part2 大会报告

 

开幕式后,学术报告环节正式开始。会议围绕“现代结构”的主线继续就开创性、前瞻性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内容涵盖空间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混凝土结构、其他结构技术等,为结构行业同仁交流共享前沿成果,推动我国现代结构事业发展搭建平台、贡献力量。第一天的大会报告环节共有15位专家学者交流讲授。

大会报告(一)

第一场大会报告由郝际平会长、赵宪忠校长主持。

 

杨永斌院士作了题为《结构增量迭代分析的机制和主要考量》的报告。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使用刚体准则的有限元,强调不管是非线性、非弹性、动力分析皆须将节点平衡设定在变形位置上,总结了前人分析后屈曲大变形失败的原因,如整体控制方法欠佳、节点平衡没有设定在变形位置上、有限元没通过刚体检验、内力计算未符合刚体准则、没考虑起始力效应等。

 

周绪红院士作了题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首先提出对智能建造的理解:智能建造是在工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复杂建造工作的新型生产方式,介绍了高层建筑智能设计的应用、工作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建造机器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最后,提出发展智能建造必须通过校企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做到产学研结合。

大会报告(二)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范重大师丁永君大师主持。

 

陈政清院士作了题为结构减振新技术及应用前景的报告。提出了电涡流阻尼技术在减振与缓冲工程领域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革命性技术。此前,我国是全世界仅此一个拥有电涡流阻尼器的国家,电涡流阻尼器的产业化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动了国内重载滚珠丝杠行业的技术突破。

 

吕西林院士作了题为《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新体系》的报告。通过对几次典型地震灾害的介绍,举例说明地震灾害破坏剧烈、次生灾害严重、影响范围大和社会影响深远,因此迫切需要新的防震结构体系。针对此,提出了可恢复功能的防震减灾结构体系的新发展,设防目标是“扛得住、易恢复”。进一步研究了3种可恢复功能防震混凝土结构并初步提出设计方法。最后对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韧性技术)方向提出发展建议。

 

侯兆新大师与陈志华教授共同作了题为模块建筑技术及其发展展望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模块建筑内涵,并从组装过程、单元分类、体系分类、应用场景等方面介绍了模块建筑发展现状,随后围绕高性能模块、高层模块体系、平台式安装及智能化检验等方面介绍了模块建筑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最后在完善技术体系、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改革建设模式等方面对模块建筑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大会报告(三)

第三场大会报告由韩振勇大师、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曹万林主持。

 

马克俭院士作了题为《大柱网大跨度工业与公共建筑上楼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首先介绍了空腹夹层板的发展历史和分类,然后展示了其在多层建筑、高层建筑以及中的应用实例,最后详细说明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的试验方法并介绍了其在多层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展现了该结构的应用效果和优越性。

 

范重大师作了题为《双重抗侧力结构与构件稳定性计算方法讨论》的报告。通过研究框架-剪力墙/核心筒,通过计算长度系数法或有限元法确定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的计算长度系数,将导致结构设计过于保守或偏于不安全。将框架与剪力墙/核心筒分开考虑,得到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的屈曲荷载,以及重力二阶效应与屈曲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针对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外部框架柱的屈服荷载和计算长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郝际平会长作了题为《空间结构新型自动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与应用》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传统大型空间结构试验的加载方法,往往加载效率低、控制系统复杂以及有安全隐患等缺点。由此来引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安全高效的新型加载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其组成、原理、控制系统以及程序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新型系统,研究解决以西安国际足球中心项目为基础设计的大型鞍形索网结构承载力试验。赵宪忠副校长作了题为《智能建造:从机器学习到大模型》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建筑行业的使命以及面临的巨大发展挑战作为背景,由此来引出智能建造的概念,通过智能设计原理来使智能建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再进一步的讲解了其关键核心技术,最后提出AEC大模型有无限的机遇、挑战与可能。

大会报告(四)

第四场大会报告由侯兆新大师和山西省钢结构协会会长李海旺主持。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张锡治作了题为《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首先介绍了预制组合柱-钢梁混合结构关键技术的研究背景,开发了一种基于离心工艺生产的预制组合柱及其成套建造技术,不仅提高了工业化制作水平,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综合制作成本,深入探讨了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一步探索了提升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关键技术,且介绍了一系列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曹万林教授作了题为《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及其抗震韧性》的报告。首先深入探讨了村镇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的研究背景,随后详细介绍了轻钢框架-组合剪力墙结构以及轻钢轻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抗震韧性方面的突出表现,详述了轻钢组合结构的技术标准及其工程实际应用,强调了其构造合理、高效受力、抗震韧性等诸多优势,为我国村镇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在当前建筑技术发展背景下,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将成为未来建筑领域的重要趋势,其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需求,还将为建筑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郝贵强作了题为《某大悬挑、连体的复杂结构设计实践》的报告。介绍了工程的背景及其面临的设计挑战,特别是在大跨度连体结构和悬挑结构的设计优化方面所遇到的复杂性挑战。深入分析了悬挑结构方案和连体结构方案在受力性能上的表现,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大跨度建筑的有效结构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大跨度连体结构和悬挑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健作了题为《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局部斜拉钢屋盖结构设计》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的项目概况,其次提到了建筑理念与屋盖结构体系,然后通过整体分析指标,具体从振型、结构性能目标、屋盖钢结构非线性整体稳定分析、防连续性倒塌分析四方面展开,最后详细讲解了项目关键构件与节点的设计。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陈建伟作了题为《中空钢管混凝土支架节点受压与受弯性能研究》的报告。首先介绍了许多煤矿需要更强的支护结构的研究背景来引出问题,然后介绍了装配式中空钢管混凝土支架节点的设计与受力形式。通过对支架节点进行受压与受弯试验来研究其性能,验证分析有节点试件的性能会有显著性提升,并且推导了支架节点受压与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河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周一一作了题为《增材制造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的报告。首先介绍了折纸负泊松比开孔钢结构的研究背景,介绍了纤维增强层合板开孔结构的研发,随后又提出了增材制造路径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和晶格填充结构的背景,最后总结了双材料拓扑优化结构的研究现状。

Part3 颁奖晚宴和交旗仪式

 

颁奖晚宴和交旗仪式在第一天的学术报告结束后举行。期间,举行了“华理杯”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和连续多次参会奖的颁奖仪式。数位参会代表获得“华理杯”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多位钢构界老前辈、资深专家、知名学者获得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连续多次参会奖”。

最后举行了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会旗交接仪式,本届会议承办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将会旗移交至下一届承办单位负责人周一一副院长手中。其代表河海大学表示将努力办好第二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并向全国的钢构同仁发出邀请,相聚2025,相聚常州

Part4 分会场报告

7月21日上午,分会场学术报告在五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同参会代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

分会场(一)

 

分会场一上半场特邀的五个学术报告由福州大学教授吴应雄和天津大学教授芦燕主持。下半场的七个学术报告由同济大学副教授郭小农主持。

 

上半场特邀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兰慧作了题为《局部腐蚀后钢管混凝土的性能评估》的报告;宁夏大学教授杨文伟作了题为《拉挤型GFRP管-混凝土-钢管双壁空心柱力学性能研究》的报告;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张纪刚作了题为《海上风机组合结构导管架抗冲击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的报告;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张松作了题为《海口塔结构设计》的报告;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技术中心主任章少华作了题为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子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的报告。 

 

下半场分会报告:中国航空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结构师邹剑强作了题为《“工业上楼”与叠合柱-钢梁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报告;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智能设计负责人董晓晨作了题为工业工程智能设计系统解决方案》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讲师吴山作了题为《分级屈服型金属套管阻尼器减震性能研究》的报告;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恺作了题为《方中空夹层钢管陶瓷再生混凝土柱偏压力学性能研究》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占文作了题为《弯矩作用下钢管-套筒灌浆连接界面接触应力计算方法》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武立伟作了题为《钢管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及应用》的报告;贵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沈睿麟作了题为《采用异形剪力键的钢-砼组合空腹夹层板力学性能研究》的报告。

分会场(二)

 

分会场二上半场特邀的五个学术报告由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熊进刚和兰州理工大学教授殷占忠主持。下半场的九个学术报告由河北科技大学教授于海丰和天津理工大学教授闫翔宇主持。 

 

上半场特邀报告: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班慧勇作了题为《双金属复合钢材钢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同济大学教授鲁正作了题为《颗粒阻尼对输电塔线系统减震性能研究》的报告;天津城建大学教授赵秋红作了题为《双向等泊松比开洞波纹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甘丹作了题为《考虑楼板的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河北科技大学教授于海丰作了题为《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研究》的报告。

 

下半场分会报告: 郑州大学教授邓恩峰作了题为《模块化钢结构新型节点研发与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窦超(代作)作了题为《新型装配式碟簧自复位梁柱节点研发》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副教授朱立华作了题为《具有屈服储备刚度自复位减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河海大学助理研究员张旭波作了题为《基于渐进结构优化法的各向异性材料结构基应力优化方案》的报告;天津城建大学讲师王浩作了题为《联肢模块化钢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讲师孟庆轩作了题为《空间结构节点承载-抗火拓扑优化研究》的报告;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孙一飞作了题为《大跨桥梁索杆风致振动气动控制研究》的报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惠凡作了题为《钢框架-内嵌折板格构式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数值模拟研究》的报告; 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熊墨强作了题为《自复位Y形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力学模型分析》的报告。

分会场(三)

 

分会场三上半场特邀的五个学术报告由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牟在根和广州大学教授徐忠根主持。下半场的八个学术报告由浙江大学研究员李智和天津大学副研究员杜颜胜主持。

 

上半场特邀报告: 浙江大学研究员李智作了题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钉合轻型竹木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报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马智刚作了题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修缮加固探讨》的报;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毕强作了题为《完全自主的钢结构详图深化设计软件的研发与应用》的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健新作了题为《钢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其抗震韧性》的报告;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李艳梅作了题为《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花海院区项目隔震设计实践》的报告。

 

下半场分会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曲秀姝作了题为《钢筋灌浆套筒连接缺陷检测及力学性能研究》的报告;天津大学副教授周婷作了题为《全装配齐口连接网格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建筑体系研发》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宋晓胜作了题为《新型粘滞阻尼器的试验与仿真分析》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讲师韩流涛作了题为《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井塔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讲师王燕杰作了题为《高温环境下带肋GFRP植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的报告; 河北工程大学讲师梁永钦作了题为《保护层锈胀开裂厚壁圆筒模型圆形截面假设分析》的报告;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魏梦思作了题为《高层大跨度砼空腹夹层板柱单筒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咏琪作了题为《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复杂大型钢结构挠度实时监测》的报告。

分会场(四)

 

分会场四上半场特邀的五个学术报告由周一一副院长主持。下半场的六个学术报告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营营和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教授级高工王泽强主持。

 

上半场特邀报告: 浙江大学教授许贤作了题为《既有索网结构提升改造前后检测监测技术研究》的报告;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张营营作了题为《混凝土叠合板裂缝与建筑外墙缺陷智能检测方法研究》的报告;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杨会杰作了题为《厦门太古机库超长弧形装饰架结构设计》的报告;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欧加加作了题为《单层球面木网壳整体稳定性能研究》的报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宝锋作了题为《销钉式石材幕墙抗震性能研究》

 

下半场分会报告: 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王宁作了题为《考虑节点刚度和土体影响的单层柱面网壳强震失效机理研究》的报告;河海大学助理研究员才琪作了题为《空间桁架结构拓扑优化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讲师李轩直作了题为《大跨度索杆张力结构的参数化找形和优化方法》的报告;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钟昌均作了题为《6A13-T6高强铝合金构件轴压及受弯性能研究》的报告;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侯江军作了题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设计》的报告;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史国梁(代作)作了题为《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方法与模型试验研究》的报告。

分会场(五)

 

分会场五上半场的八个学术报告由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宋晓胜和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曲秀姝主持。下半场的九个学术报告由华北理工大学讲师吴山和河北工程大学讲师王燕杰主持。

 

上半场报告: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天龙作了题为《不同隔振频率下结构的隔振效果分析》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邓锌作了题为《铜尾矿地聚物混凝土-钢管组合结构柱轴压性能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璐璐作了题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斜裂缝影响因素分析》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思齐作了题为《温度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基础隔震单层柱面网壳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高嵩岩作了题为《地铁上盖全框支厚板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褚艳敏作了题为《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管片火灾下受弯性能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聪聪作了题为《周期性局域共振桩减振隔振研究》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杰作了题为《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管片火灾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报告。

 

下半场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马栋作了题为《高温状态下FRP植筋-混凝土粘接滑移强度及本构模型预测》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寅卯作了题为《GFRP筋与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崔朝阳作了题为《区域干线公路网络抗震鲁棒性研究》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寿兴作了题为《多层倒锥台式基础井塔地震反应分析程序设计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炜洁作了题为《两种钢-混组合轨道梁力学性能分析》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丁家伟作了题为《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对称倾角梁火灾抗弯性能研究》的报告;河北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子硕作了题为《基于CNN和图像处理的钢梁裂缝识别方法》的报告;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冯博学作了题为《NPR钢筋-砂浆面层交叉条带法加固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报告;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安怡龙作了题为《基于AI的空间结构节点智能生产方法及工程应用》的报告。

Part5 工程参观

7月21日下午,与会代表还一同参观了华北理工大学地震遗址、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等唐山大地震纪念地,共同探索历史,缅怀英灵。这些地方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不仅是对地震灾难的铭记,更是对灾后重建和人类团结精神的见证。与会代表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顺利完成工程参观,且纷纷表示,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十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会议将持续致力于探索我国现代结构的前沿理论、领域技术、实践探索,为同行搭平台、为学界做阵地,实现交叉共享,融合共赢,推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现代结构的发展,期待二十五届更多的精彩!

天津钢结构
行业交流,编辑刊物,制定标准,接受委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评优和资质与职称评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