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以防失联!
加毅叔私人微信teufelsy,或QQ24621756备注粉丝即可进私密粉丝群
(点左下方“阅读原文”还有精彩专栏)
作者:观雨者
顾问:谈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996年是台海局势最危险的年份之一。
那一年李登辉访美引发了严重的台海危机。作为应对,我军进行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演习。
之所以说那一年的局势“最危险”,主要是因为我们当时的海军装备还非常落后,主力军舰的战力甚至还停留在西方国家五十年代的水平。
其他的先不说,连足够的火力输出需求都难以满足。
而舰队的火力输出是整个渡海作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用火力压制住了对方的滩头阵地,登陆部队才能发起抢滩登陆的战役。
不过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火力不足的问题,我军把大量的陆军火炮搬上了军舰,“土法上马”了一批“火力支援舰”。
这就是我们当时能做到的极限。
很亮剑,但也很心酸。
因为无论陆炮齐鸣的景象有多壮观,它都无法真正取代舰炮。
首先,舰炮都安装有炮管稳定系统和火控雷达。
这样就可以排除舰船摇晃的干扰,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轻松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跟踪和瞄准。
而陆炮除了少数精锐的主战坦克会安装这类装置外,大部分包括装甲车、榴弹炮和自行火炮在内的装备都不会配置这种高级货。
这不光是成本高,还因为陆炮本身就扛不动太多东西,你要给它配个火控雷达,它还得为供电系统发愁。
硬要把陆炮搬上舰,那就只能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靠人眼瞄准射击,炮弹落点基本随缘。
其次,舰炮的工作效率远超陆炮。
舰炮一般都会配备复杂的自动装弹系统,在这套系统的支持下,当今主流舰炮的射速可以做到每分钟数十甚至上百发。
而陆地上的普通榴弹炮大多是”人肉装弹”,一分钟只能打出去6到8发炮弹。
而且人的体力有限,装不了几发就会气喘吁吁。
再次,双方连续工作的能力差距也很大。
陆炮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在上班期间“经常摸鱼”的武器。
因为火炮每发射一枚炮弹,炮管就要承受一次上千度的高温,连开几炮就会过热发红,再打下去就炸膛了。
所以陆炮每工作一分钟就得休息几分钟,比平时上班的牛马们躺平得多。
而舰炮的炮管虽然也会发热,但只要弹药足够,它是可以连续开炮不休息的,比生产队的驴还生猛。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主要是因为它安装了水冷循环散热系统,可以保证炮管长时间射击而不过热。
尤其是“靠海吃海”的水冷系统,可以直接从海里抽水对炮管进行冷却。这就是天命打工人的绝活,陆炮是永远学不来的。
最后,舰炮打得更远。
坦克、自行火炮之类的陆地装备要担心在野外机动时磕坏炮管,所以炮管一般都设计得比较短。
而这就意味着炮弹的初速度有限,打不了太远。
而舰炮就没有这种问题了,它们可以放心的把炮管做得很长,大幅提升射程的同时还带来了更高的精准度。
总的来说,因为舰炮有军舰这个大平台驮着,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往肚子里塞进去各种复杂的设备。
它跟陆炮相比就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高端货,“以一当十”也不在话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年我军的“陆炮上舰”是有多无奈。
不过好在前辈们并未因为起步落后而放弃追赶。
事实上他们不仅没有放弃追赶,还在一开始就把追赶目标锁定在了全球第一海军--美国海军的身上。
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如今我们终于追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
也正是因为追赶的目标是美军,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摸着美军过河”。
即美军有什么我们也要有什么:
你有大型盾舰,我也要有大型盾舰;
你有重型电磁弹射航母,我也要有重型电磁弹射航母;
你有五代舰载机,我也要有五代舰载机,
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
当然,这个“跟跑模式”也在客观上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把我们给整不会了。
就在今年,美军搞出了“陆炮上舰”...
他们把LAV轮式装甲车开上了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的甲板上,以此来作为该舰的火力输出点。
这是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按美军的说法,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御胡塞老哥的无人机。也就是说这些装甲车现在是美国海军舰队防空体系的一部分。
无人机防御确实是现代战争的新课题,但这一次我们还能“摸着美军过河”吗?
真正的舰队防空
在现在的海军中,我们最常见到的防空武器就是远程防空导弹。
配备垂直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的“盾舰”可以有效的拦截下各种“远道而来”的战斗机或反舰导弹。
不过无人机性能低下价格便宜,而且经常是从近处发起偷袭,用昂贵的远程防空导弹去拦截的话多少有些“牛刀杀鸡”。
所以军舰对付无人机靠的主要是末端近防系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射炮。
和舰炮一样,舰载高射炮比陆地上那种常见的手摇式高射炮高端得多。它的学名叫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lose-In Weapon System,CIWS)。
美国海军的近防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密集阵”,该系统安装了由电机驱动的6管20毫米加特林转管炮,射速能达到每分钟4500发。
它同时还配备了能够自动瞄准目标的火控雷达,坚决杜绝一切“漏网之鱼”。
不过这个系统也并非十全十美。
比如说它的口径较小,有效射程较近,只有1.5公里。拦截亚音速导弹没问题,但如果碰到超音速导弹就很可能会来不及。
而深陷“火力不足恐惧症晚期”的我们就比较厉害了,在综合了各家设计的优缺点后,我们最终研发出了由大功率电机驱动的11管30毫米近防炮。
该系统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一万发以上,有效射程3公里以上且集成了高端的雷达光电火控系统,可自动拦截2到3倍音速的反舰导弹。
影视画面:
这是人类近防炮的天花板、治愈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终极神药。
而这还不算完,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研发20管30毫米近防炮。该炮的射速能达到每分钟2万发以上,目标是拦截5倍音速的高超音速导弹。
不过不管是哪国的舰载近防系统,其战斗力都远超陆地装甲车。
那美军为什么还要把装甲车搬上军舰呢?
难道这些玩意打起无人机来比近防炮更好使吗?
并不是。
那些装甲车装备的是M242型“大毒蛇”25毫米机关炮,它们甚至连高射炮都算不上。
该机关炮的本职工作是扫射地面目标,不仅射速低(每分钟不超过500发),而且需要靠人眼瞄准。
这种配置能不能打中无人机就完全看炮手的状态和上帝的心情了,毕竟海上还有浪。
那么放着强悍的舰载近防炮不用,跑去依靠性能低下的人力机关炮,美军是在玩行为艺术吗?
其实也不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近防炮的射速太快,一个扳机扣下去,好几万美元的弹药就没了。而胡塞老哥用来攻击舰船的无人机也就一两万美元一架。
宝马单换三蹦子了属于是,隔着屏幕我都觉得亏。
但这已经是现役海军系统中成本最低的方案了,如果换成前文提到的防空导弹,那就是上百万美元一发起步了。
大家到这里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平账的,成本问题还是要考虑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近防炮的备弹量有限。
美国“密集阵”近防炮一次只能装载900多发炮弹,打20秒就歇菜了。
而再次装弹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基本上就只能下一场战斗再见了。
所以在一场战斗中,一门近防炮的业务极限是拦下三到四个目标。
这对于反舰导弹或战斗机的威胁来说是足够的。
因为这些飞行器很难突破现代舰队的远程防空导弹防御网,顶多也就冲过来一两只“漏网之鱼”。
但无人机就不同了,正如上文所说,它们因为太便宜,所以往往不需要面对昂贵的远程防空导弹。
也就是说压力全都压在近防炮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对手一次多派几架过来,炮弹有限的近防炮就会吃不消。
所以美国人才会想到把装甲车搬上舰,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廉价的机关炮来补充一下舰队的防空火力。
这很机灵,也很松弛。
因为无人机再怎么低端也是能飞的“物种”,要保证命中率,基本的雷达和火控系统还是需要的。
之前大量的实战经验已经证明,用依靠人眼瞄准的陆地武器去反无人机,成功率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更何况无人机本身也在进化,现在已经出现速度更快的喷气式“自杀小摩托”了。
难道无人机就无解了吗?
当然不是。
别看无人机现在风头正劲,但它说到底也只是个低端武器。其“量大管饱”的背后是低下的综合性能。
各国军队之所以会觉得无人机头疼,并不是因为这玩意有多厉害,而只是因为在现有的武器系统中,还缺乏针对性的装备。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赶紧研发有针对性的武器系统就行了。
其实军用无人机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它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承担起了战场侦查的任务。
进入本世纪后,无人机就从单纯的侦查工具升级为了攻击武器,美国自己就是一个无人机大国。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美军在反无人机领域交出的答卷居然是“陆炮上舰”。
美军这种越活越回去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完全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美军的石头可摸了。
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2022年,沙特颁布了一封嘉奖令,内容是表彰一支部队击落13架无人机的战绩。
对于沙特来说这个战绩可谓“彪炳”,那么他们用的是什么武器呢?
激光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确认的激光炮实战战绩。
有钱人的世界就是这么任性,打个无人机都那么有科幻感。
当然了,这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装备靠沙特自己肯定是造不出来的。他们用的这个激光炮是购买自中国的“寂静猎手”30千瓦级激光炮。
该型激光炮可以安装在卡车底盘上,配备有完善的雷达和火控系统,能够在5公里外自动瞄准并烧穿数毫米厚的钢板。
而跟传统的高射炮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
激光炮发射时只需要消耗电能,不需要消耗弹药,算下来开一次炮的成本仅为1美元。
无人机的价格优势瞬间消失。
根据公开的新闻资料显示,我军目前已经将此类武器系统装备到了军舰上。
而且就和舰炮与陆炮的区别一样,舰载版的激光炮的威力和功能都要比陆地版本要强大得多,其功率达到了百千瓦级。
不过激光炮虽然在价格战上完爆无人机,但也存在自己的缺点:
射程有限,仅比近防炮远一点
容易受天气影响,碰上雨雾天气射程就会严重衰减
点对点式的攻击模式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如果同时来太多无人机,还是会和近防炮一样遭不住(当然你也可以多安几台)。
所以反无人机系统光有激光炮还不够,还是得配备导弹。
因为导弹射程远、不受天气影响、还可以多枚同时发射。
但刚才不是说防空导弹太贵不划算吗?
没错,传统的防空导弹确实贵,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研发出白菜价的防空导弹。
而一提到白菜价,我们就不困了。
在之前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就公开展示了多款廉价的反无人机导弹。
这类导弹的射程往往比不上传统导弹,但对付无人机已经足够。
其中的FK3000防空导弹系统可以在一辆卡车上装载96发反无人机导弹,比无人机还要量大管饱。
另外中国现在还搞出了“陆地版近防炮”,我军在最新的防空战车上安装了一门6管25毫米加特林转管炮,每分钟射速达到5000发。
该车还集成了全套的火控雷达、光电系统和防空导弹,俨然“舰炮上陆”,是目前全球火力最强的高射炮战车。
当然,以后如果有必要的话,用来在巷战中扫射楼房也是极好的,几秒钟就能给你打造出一个马蜂窝来。
不过不管是激光炮、廉价导弹还是防空战车系统,本质上都还是“守株待兔”式的被动防守。
而只要你是被动的,就总会被人抓到漏洞。
要彻底解除无人机的威胁,咱还是得攻出去主动寻歼对手。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无人机去攻击无人机,不过前提是你得提前发现敌机。
这就需要靠雷达了。
研发反无人机雷达并非难事,不过目前大多数国家使用的都还是陆基设备。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找辆车驮着个廉价雷达到处溜达。
俄罗斯的反无人机雷达车:
这种地面雷达的侦测范围非常有限,而且车辆的移动速度远远比不上飞机,防守固定据点勉强可以一战,想去主动寻歼对手就不可能了。
在传统空战中,承担敌机搜索任务的核心是预警机。
因为预警机的扫描范围广、移动速度快,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前发现对手。
这个道理用在无人机空战中也一样。
只不过用昂贵的预警机去搜索无人机实在过于浪费,所以我国的方案是开发廉价的无人预警机。
全球首款无人预警机就是我国研发的JY-300.
无人预警机价格便宜且不受飞行员的限制,可以大批量的派出并在目标空域进行长时间的巡逻和侦查。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无人机一靠近就会被锁定,接下来就轮到战斗无人机登场了。
我国现在已经量产了包括翼龙系列和彩虹系列在内的多款战斗无人机。
与此同时,我国还研发了大量的空射反无人机导弹:
至此,一整套完善的低成本反无人机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不过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所谓的“低成本”是建立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的。
就比如说相控阵雷达这个产品,它在任何国家都是价格昂贵的高端货,唯独在中国是可以被用来防控野猪的“大路货”。
所以虽然中国可以建立低成本的反无人机体系,但其他国家如果有样学样的话就只会亏到姥姥家;还不如像沙特那样直接花钱购买,少走几十年弯路。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反无人机体系无疑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蓝海。
面对这么明显的趋势,身为全球头号军火商的美国难道就真的不努力一下?
其实他们也努力过。
比如说美国在很早之前也立项了激光炮项目。
据《防务新闻(Defense News)》报道,五角大楼每年在定向能武器上花费的金额大约有10亿美元,现在已经拥有31种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系统。
只不过目前这些系统都还处在实验状态中(包括部署在军队中进行测试),连量产都没有,至于实战成绩就更谈不上了。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以后中美谁摸谁的石头还真不好说。
那么美国的武器研发效率为什么会这么拉胯呢?
打钱!
制约武器研发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需求、技术、资金。
美军现在急得都把陆炮搬上舰了,说明需求肯定是有的。
那么技术呢?难道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了?
现在显然还不能下这样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也不重要。因为反无人机设备跟尖端科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正如本文反复强调的那样,无人机其实是一种低端武器,它的普及相当于战场的消费降级。
所以这条赛道的竞争模式是成本导向而非技术导向。
在这里你不需要太尖端的科技,只需要把现有的技术重新整合一下,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了。
这时候有朋友可能会问:上文提到的激光炮不是挺高端的吗?都让人直接联想到《星球大战》了。
其实激光炮只是听起来比较有“黑科技”的感觉,它在现实中一点也不高端。
该产品早就在我国的林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用于“砍伐”一些位置较高的树枝。
没错,这个“星战黑科技”本质上就是一个砍树工具。只要加大功率并和现有的火控系统整合一下,就能拿去打无人机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以前在战场上没怎么看到呢?
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以前的战场上确实没啥用。
激光炮的射程很近,打中目标后还得跟踪灼烧一下才能熔穿对方的外壳,完全无法应付传统的高速飞行器。
要不是现在大家都用上了飞不快的便宜货,它现在还在砍树呢。
对于美国来说,这种技术要求肯定是毫无难度的,那么最后就只剩下钱的问题了。
美国的武器研发缺钱吗?
各国军工市场的运营和财务计算模式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基本逻辑是相同的:
市场的体量取决于各国的军费规模。
包括武器研发在内的各项军事成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的由军费来承担。而美国的军费支出占全球总支出的近40%,超过全球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
他们最新的年度军费预算已经接近9000亿美元,相当于两个越南的GDP。
所以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军工都能哭穷,唯独美国的军工没这个资格。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美国确实不穷,但花得实在太多了。
按照前美国国防部合同谈判代表谢伊.阿萨德的说法,现在的五角大楼几乎为所有的东西都付出了过高的费用。
国防部合同谈判代表的主要工作是审查军工产品的定价。
阿萨德清楚的记得,在1993年以前,美国国防部乱花钱的行为多少还可以通过价格审查来控制一下;但在那年之后,局面就彻底失控了。
那年发生了一件事:
美国政府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军工的产能过剩,遂推动军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兼并重组。
于是该国的51家主要国防承包商就合并为了5家垄断巨头,即:
洛克希德.马丁
波音
诺思罗普.格鲁曼
雷神
通用
这个举动看起来十分合理,但有一个问题:美国的军工企业都是私营公司,政府不能直接影响它们的运营。
在这套游戏规则下,美国国防部控制采购成本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多家公司之间的互相制衡来压价。
现在这些公司全都合并在一起了,五角大楼的制衡大法直接抓瞎。
当然,这对于那些企业的大股东们来说是好事,而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国防部的退役高官。
经过这么一通操作后,美国军购的谈判桌就和杀猪场差不多了,例如:
肩扛式毒刺导弹的价格在1991年的时候还是2.5万美元,到现在已经飙升到40万美元。
有一个用于阿帕奇直升机的阀门,在2006年的时候价格还是几百美元,到2018年已经涨到1.2万美元。
众议员沃尔兹在美国2025财年军费预算听证会上指责空军为了购买一袋价值仅100美元的衬套花了9万美元。
早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造价是22亿美元一艘,最近已经涨到了51亿美元的杀猪价。
美国海军在2025财年的舰艇购买预算中怒砸324亿美元,仅能购买到1艘潜艇、2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1艘船坞登陆舰以及1艘中型登陆舰。而同样的价钱在中国能买到30艘以上的全球最强驱逐舰055。
......
这类案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司空见惯。即使美国陷入了去工业化的漩涡,也无法解释如此离谱的价格涨幅。
而在一些关键的大项目上,这帮人就更狠了。
就比如说美国现在的主力战机F-35。
该型飞机的研发进度比原计划晚了7年,超支近千亿美元,但最终做出来的成品却完全不达标,军方的原话是“该飞机没有一项任务能做得好”。
然而即便如此,五角大楼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他们不仅乖乖的打钱,还跟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下了一项霸王条款:
洛克希德及其供应商保留对设计和维修数据的控制权。
也就是说虽然飞机是卖给国防部了,但该飞机的所有技术数据都不属于国防部。
于是美军对该飞机的所有后勤维护和保养工作都只能看洛马公司的脸色。
这就等于你买了个车,以后除了4S店其他修车店都修不了。
而几乎所有洛马公司提供的产品都是这个规矩。
阿萨德审查小组曾经在2022年的一次审查中发现:当时的美国政府正计划为一批价值仅为2800万美元的零部件支付高达1.19亿美元的费用。
该零件的生产商正是洛马公司的供应商TransDigm。
感觉智商受到侮辱的美国国会随即以“价格欺诈”的指控传唤TransDigm公司的负责人尼古拉斯豪利,但此事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因为美国官员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手中没有任何博弈的筹码,一旦离开了这家公司,大量的美军飞机就无法起飞。
之后国防部便禁止任何人公开谈论价格欺诈的问题,而阿萨德本人也喜提了光荣退休的待遇。
当然了,被军火商当猪宰只是美国军费不够用的原因之一。
目前美国在全球共运营着750多个军事基地,有超过20万驻扎在海外的军队,这些都是天量的开销。
另外根据布朗大学的“战争成本”项目统计,本世纪截止到2022年,美国在其发动的各项冲突中已经消耗了超过8万亿美元的战争费用。
这么看起来,美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军费预算还真不算多,反无人机系统这种主打消费降级的“小项目”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未来美国的军工产业是不是注定会走下坡路了呢?
不一定。
结 语
军工产业也是一门生意,是生意就要有投资、看回报。
而跟武器的生产和销售比起来,武器的研发回报周期最长。
我一笔钱砸下去,什么时候能把东西研发出来、研发出来的东西合不合要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以在帝国财力不济的时候,很容易先把研发部分的投入砍掉。
正如上文所说,由于巨头们的吃相实在太难看,所以美国的国防预算虽然看起来一直在涨,但每年多出来的那点钱连用来应付各种设备和服务的涨价都很困难。
于是研发经费的提升自然就只能往后稍稍了。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现在不加钱,那我就跟你来个“时间换空间”,把项目拖到来年再继续申请加钱咯。
现在美国就连“星座”级护卫舰这种低端武器的研发都在一拖再拖,目前已经拖延了3年之久。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只有这么几个办法:
打破军工巨头的垄断,通过市场的力量把价格降下来。
实现军工企业国有化,从源头上压制住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缩减霸权,从根本上减少自身军事行动的开销。
这三点美国能做到哪一点呢?
那自然是一点都做不到的。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的武器研发领域只会越来越缺钱,拖延和被砍的项目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一条注定的下坡路。
但为什么上文又说“不一定”呢?
因为军工产业虽然是一门生意,但又不完全是一门生意。
如果你的军力都用在正道上,那么军工产业除了是一门生意外,也同时是一份正义的事业。
对于这样一份事业而言,资金的支持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总会有人愿意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汗水。
我国在三十多年前研发首款四代机歼10时,经费仅为10亿人民币,当时的工程师是这个样子的:
不过尽管整个项目的画风土得一塌糊涂,但歼10还是在1998年顺利首飞,结束了我国无法自研四代机的历史。
十三年后,同样是这批人,又让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二个拥有五代机的国家。
今天的美国军工研发部门再怎么哭穷,也比当年的我们条件好多了。
只要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就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项目的成本,止住行业下滑的势头。
不过“奉献”的前提是“正义”。
虽然个人的追求是多元的,但只有正义的事业才可能对人产生精神上的感召。
我们在面对一份普通工作时只会“一分钱一分力”;如果是邪恶的工作,你甚至还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来赎买我的良心。
但如果你告诉我这是在保家卫国、拯救世界,那我就不会对回报有过多的要求。
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最终我们会发现,美国军工产业想要扭转局面,其实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这么一个问题:
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正义的?
美国在西方主流宣传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正义的灯塔”,出去打仗都是“拯救世界”。
然而现在他们内部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吃哪怕一点亏。
所有人开起条件来都是狮子大张口,恨不得一口气就把国库吃干抹净。
这些人说自己在从事“正义的事业”,你觉得他们自己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