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近年来,弥勒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州部署要求,立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资源、产业、市场优势,推动全域旅居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弥勒样样好”幸福生活目的地,全面打响 “旅居云南·在弥勒”新名片。
新春佳节之际,旅居弥勒的60多名各地游客欢聚一堂,一同包饺子,吃饺子、聊趣事、唠家常……共同体验了一场年味十足的聚会。
新春佳节之际,60余名旅居游客欢聚在一起,大家一边唠着家常,分享着生活趣事,一边和面、擀面皮、拌饺馅、包饺子……现场气氛热闹欢快,年味十足。
据了解,这些游客来自辽宁、黑龙江、新疆、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因为弥勒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旅居弥勒,欢聚到了一起,时间长的已经在弥勒三四年,短的也有一两年了。
【辽宁沈阳旅居人士 陈东玲】:我把今年来弥勒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朋友,都集中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农家院,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热闹一下。
【黑龙江旅居人士 张春荣】:今年第一次来到弥勒,旅居弥勒,我们过得特别开心。
不多时,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出锅了,大家围在一起,共同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现场到处洋溢着“家”的温馨、“家”的味道!
这温馨的一幕,也正是弥勒旅居游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弥勒市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区位,丰富的旅居旅游资源等优势,成为备受全国旅居客人青睐的旅居首选地,到弥勒旅居的游客逐年增多。弥勒市顺势而为,多角度、多举措发力,全力打造弥勒旅居品牌。
近年来,弥勒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旅居云南” 新品牌工作要求,立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全域发力推动城、景、房、质、业、品“六个转变”,全面打响 “旅居云南·在弥勒”新名片。
2024年,全市旅居总消费约90亿元,占旅游总花费(217.43亿元)比例约41.4%,“全域旅居”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
一、融合“城优势”,实现“颜值”变“产值”
立足弥勒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温泉资源等优势,推进旅游旅居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系统转化,发挥增税、优产、提值溢出效应。
将旅居产业发展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一体谋划、一体推动。
建成大小公园130个,实现“300米见绿 500米见园”,提升城市“颜值”。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
将生态颜值、城市气质与优化营商环境有机融合,发展住宿餐饮旅行社等涉旅经营主体1.5万余户。
二、推动“景升级”,引领“风景”变“场景”
挖掘地热水、乡村、森林等资源,支持景区转型升级,拓展旅居产业业态。
引导景区景点发展“湖泉生态园+温泉”“太平湖森林小镇+森愈”“可邑小镇+民俗文化”“东风韵+艺智康养”等多元化旅居康养产品,建成康养度假中心1个、森愈基地1个、温泉游娱中心30余家、露营基地10余处。
开通城市公交线路38条、 高铁旅游专线4条、景区专线2条,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
在重要节假日推出景区景点特定人群免门票、五大景区联票等优惠政策,全面提升景区吸引力。
三、挖掘“房资源”,加速“旅居”变“定居”
聚焦旅居产业发展“居”要素,深挖城市、社区、乡村“房”资源,做活旅居“房”市场。
出台购房补贴政策,引导房地产业与旅居产业深度链接,为游客提供购房、租房定制化服务,促进外来人员在弥勒购房554套、占 售房总数的39.86%,租房109103人次、同比增长5.8%。
加强民宿市场主体培育,强化金融专项支持,办理民宿服务类贷款1.39亿元,发展民宿1200余家,创建五星级民宿2家、国家等级民宿6家。
深挖梅花寨、蚂蚁村、小河边村、小太平村等乡村温泉、田园风光、康养休闲优势,利用闲置房屋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民宿204家,夯实由“游”变“居”硬件基础。
四、打好“质量牌”,推动“网红”变“长红”
坚持游客至上原则,发挥政府监管和行业约束联动作用,推动旅居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制定《民宿管理办法》《温泉康养服务评定规范》等,完成住宿经营户诚信指数评价237家。
成立云南首家旅居联谊会、旅游协会、宾馆酒店民宿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自律公约》等协会制度。
组织旅居从业者会员开展行业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11场次,吸纳旅居客会员1200余名,推动旅居行业从“散乱无序”向“规范自律”转变。
五、打造“新业态”,力促“流量”变“留量”
丰富旅居业态,全方位发力打造度假旅居、乡村旅居、养老旅居、康愈旅居、文艺旅居、运动旅居“六张名片”,打响全域旅居弥勒“品牌”。
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与“滇中花园幸福城”建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涵养文化底蕴。
城市建成区达33.2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37%,建设公共文化空间10个, 吸引广大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引导外出返乡人员开办民宿、农家乐、手工作坊、采摘园等乡村经营主体100余家。
建成小河边、租舍等10个“旅居示范村”,吸引广大游客体验“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乡村生活。
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建设养老机构15个、老年幸福食堂2家,建成博康弥勒养生护理院,多渠道满足旅居养老基本需求,2024年接待旅居养老3600余人。
依托年可开采量600万立方米的温泉资源,培育发展温泉民宿酒店548家。
建成弥勒第一医院康养中心、沐心谷国际康养度假村等康养旅居机构4个,开启高端康养旅居“新赛道”。
将文化艺术体验融入旅居产品开发中,建成东风韵艺术文创空 间,打造“法依哨艺术家村”,吸引“海男书画院”和“天际流”工作室落地阿细村寨,成为艺术名家、高校研学的旅居创作“胜地”。
常态开展弥勒“520”女子马拉松品牌赛事和传统摔跤、村BA等系列乡村赛事39个,推出高空跳伞、飞行培训、飞行表演、飞行体验等低空业务,满足游客追逐山野、翱翔天空的向往。
六、丰富“消费品”,助力“打卡”变“刷卡”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体学智”全方位发力,加快培育多元化旅居产品。
把弥勒旅游经济合理划分为假日经济20天、假期经济85天、周末经济65天、淡季经济195 天“四块蛋糕”,精准分析不同旅居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坚持区域内做精产品、区域外拓展市场,推进产品与市场互补联动。
探索“体育+节庆+旅游”发展模式,2024年“阿细跳月生活艺术节”策划推出 “全天候、全地域、全龄段”旅游产品80余个。
连续举办阿细跳月、葡萄文化节、520玫瑰花节、红万祭火节等节庆活动。
打造文昌街、糖街、锦绣花街等6个夜市街区。
培育弥勒卤鸡、竹园红糖、羊汤锅、葡萄酒等特色美食名片。
推出沉浸式夜游、夜娱、夜购等特色活动,持续激发旅居消费活力。
针对旅居客源地多渠道开展文旅推介,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强化全媒体宣传。
赴重庆、长沙、西安、太原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
吸引余秋雨、杨丽萍、周迅等文艺名家和“房琪”“蓝天学长”等知名旅居博主到弥勒举办主题活动,多维度推动弥勒旅居资源“走出去”,吸引各地旅居客“住进来”。
欢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
来到弥勒~爱上弥勒~旅居弥勒~
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体验“有一种叫弥勒的旅居”!
总编/杨锐
责编/张云龙
值班编辑/孔德云
记者编排/邱少瑞 丁迪
亲: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