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唱法研修营招生简章

文摘   2024-05-22 18:00   上海  

    为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事业,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少数民族唱法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研修营”。

    研修营由理论授课、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两部分内容组成,以“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同专家学者做田野”为特色,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学员将多角度与深入地理解民间知识体系,从多元文化视角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声乐,学习歌唱理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基础知识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制档、实地考察方法、创造性转化案例等应用型知识。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承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社会教育学院

协办单位: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音乐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中国少数民族濒危唱法数据集成、知识谱系与创造性转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音乐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上海音乐学院统战部

时间: 2024年7月22日-29日

地点: 云南保山市/大理州/怒江州/德宏州

招生对象:

1.  全国各高校音乐及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

2. 硕、博备考生或海外留学生;

3. 相关专业青年教师;

4. 非遗工作者。

招生名额:30人

报名要求:

报名学员需年满18周岁,身心健康。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考核内容:

提交研修营导师指导下的田野采集资料和报告,经考核通过后授予结业证书,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证书详情:

完成规定课程并通过考核者,由上海音乐学院将颁发《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少数民族唱法田野考察与数据分析研修营》结业证书。

报名材料:

完成报名付费的学员,请于线下授课时提交2寸彩色证件照4张,以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学历证书复印件。

报名费:  9900元/人

在2024年6月20日24:00之前报名享受优惠价格8900元/人

报名费包括:授课费,在云南省学习期间的餐费、住宿费、交通费、培训资料费,物料设备租赁费及证书费。

报名费不包括:学员从各自出发地至云南省的往返交通费。

报名方式:请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进行报名及缴费

报名联系:王老师  021-53307513

                孔老师  18635086018

报名截止日期:2024年7月5日

学习模式:理论授课+田野采风+数据研讨

授课内容:

师资简介

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历史的性别》《禅与乐》《佛教音乐的华化》《中国人的音乐》等。



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萧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东方乐器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大音》学刊主编,国际双盲同行评审学术期刊Asian-European Music Research Journal 主编,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含少数民族)、生态音乐学、仪式音乐(萨满及巫乐研究)、乐器学、音响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影像志学。


和云峰(桑德诺瓦),云南丽江人。纳西族。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创办人兼艺术总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教学多年。曾获得金钟奖、山花奖等20余项。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级、部委级课题11项,策划、制作、指导(监制)大中型演艺活动数十项。



龚琳娜,1975年8月1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中国新艺术音乐女歌唱家、1999年,她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000年获得第九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银奖。2006年的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演唱的一曲《忐忑》被大众熟知。2012年凭借《忐忑》获得中国"金唱片"奖。

刘桂腾,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萨满仪式音乐、满族音乐和音乐民族志田野作业理论与方法。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等研究课题。主要著述《中国萨满乐器图释》《音乐影像志讲义》等;音乐田野实录作品《鼓语: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春祭》《拉什则》《跳布扎》等。


赵晓楠,男,满族,博士,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硕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2018)、北京市高等学校首届青年教学名师(2017)、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个人,2017)、北京高校育人标兵(2010),出版《传统与变迁:侗族大歌再研究》(合著、2022)、《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民间歌曲(上下)》(合著,2008)等。


徐欣,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印第安纳大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访问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Asia-European Musical Research Journal编委,《大音》学刊编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音乐与声音专委会理事,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


朱腾蛟,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本科、硕士与博士均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取得音乐学学士、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硕士与音乐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歌唱表演与唱法研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等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




凌嘉穗,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助理研究员,国际声音与音像典藏协会(IASA)培训与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D)、历史录音特藏协会(ARSC)、中国传统音乐学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音乐类“非遗”保护、音像档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基金项目4项,并于《中国音乐》《民族艺术》《黄钟》等刊物发文10余篇。


程俏俏,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博士候选人,音乐影像志电影人,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影音民族音乐学分会秘书长及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策展人。其影像作品与论文在国内外获得多个重要奖项,如影片《回家——小黄村侗族春节礼俗志》获国际音乐与舞蹈传统学会最佳影片,《茶以敬天地》获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优秀影片。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牛津人文读本:民族音乐学》中文版译者。



李怀秀,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传承人,红河州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获得者。

邹萍,女,汉族,1972年出生,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云南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20多年来致力于云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见证和参与了云南省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和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的建立工作。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数十篇非遗理论性文章,并参与编辑出版发行6本非遗理论研究丛书。


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培训与考级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权威专家与教授组成的艺术考级机构,率先在全国开展艺术考级活动,为音乐学习者提供公正、公平、权威的测评和专业的学习指导;同时,致力于全社会美育工作,建设体系化的艺术教育终身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