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上 再起宏图——写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之际
楼市
2024-12-13 21:56
四川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道出了大江大河与中华民族生息与共的紧密联系。“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确立、亲自推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从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重器,为探索江河大国的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和经验启示,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江河奔腾向远方。今天,站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为场景,展望未来的“三峡蓝图”。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追赶现代化潮流,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希望中国早日走向独立、民主、富强。开发三峡、治理长江也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1918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在所著《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的计划,盼其“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中国人的百年三峡之梦甫一提出,便已是现代化之梦的重要组成,其背后是中国人在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据史料记载,近代来,中国长期稳居世界人口大国之首。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一个江河大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七大流域涵盖了中国大部分重要经济区和人口密集地带。大江大河哺育了中华儿女的繁衍生息,塑造着中国的地域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治国先治水,治水以兴邦。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推进现代化,江河之治始终是躲不开、绕不过的现实问题。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 人口和经济规模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国家“江河战略”的战略支点和实施依托。解决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重大安全问题、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必然需要长江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和长江水安全的可靠保障。一坝横跨两岸,一江碧水东流。依傍在长江西陵峡畔的三峡工程,有如一座历史丰碑,铭刻着百年来中国人追寻现代化之梦的漫漫征途。展望未来,无论是从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间尺度考量,还是从全流域系统性治水兴水的空间尺度考虑,三峡工程都将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水既是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区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基本水情长期存在。同时,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35%,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共同富裕、保障公平正义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依托强大的水资源多目标调配管理和高效利用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消除水患护佑长江两岸安澜,治水兴利提高流域城乡供水能力,改善航运畅通区域循环动脉,生产绿电增添国家经济发展动能,保护生态守护人民美好家园……从长江防洪的中流砥柱到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从南水北调的主要水源到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三峡工程着眼大时空、统筹大系统,以江河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彰显大担当、保障大安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展望未来,三峡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关键性节点工程,三峡水库作为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三峡电站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将继续向着“幸福江河”的目标奔跑,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治定功成,礼乐乃兴。作为“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三峡工程不仅以现代水电工程技术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成果,更以其百年梦圆的团结奋斗历程,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治水的赓续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树起一座时代的精神丰碑。它厚植家国情怀。历经百年梦想,几代中华儿女以民族自强自立为目标,以治水兴邦、造福人民为己任,筑就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三峡工程。它凝结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的精神滋养。它彰显文化自信。三峡工程的兴建,激发了长江经济带的活力,使古老的长江文明焕发出新的独特魅力。一江碧水、满山红叶,川江号子、峡江民歌,诗画三峡、巴楚文韵,大国水利、能源走廊……一张张人水相依的水文化名片,让世界更好读懂三峡。它蕴含创新活力。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秉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峡建设者们勇攀科技新高峰,攻克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筑就世界精品工程,锻造了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勇气。这种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向着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奋进。展望未来,三峡工程的现代化实践,将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上,还体现于以时代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长江文化传承、促进人水和谐共生。“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基于中华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天然对自然有着敬畏之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水,不光是水利资源、旱涝灾害,还是生态系统、人类家园。早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我国相关部门就曾组织专家学者就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过长期反复论证,三峡库区的珍稀动植物普查和保护繁育工作就已经提前展开。其背后,正是源于人们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未来发展方式的深刻思考。三峡工程守护长江安澜,为亿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生态调度提供坚强保障;生产清洁电能,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抬升库区水位,改善中上游的航道条件,厚植内河水运绿色发展底色……三峡工程集中展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写下鲜明注脚。展望未来,三峡工程持续发挥生态功能作用,必将大有可为,必定大有作为。我们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深刻理解把握三峡工程的绿色生态属性,让三峡工程更好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自然生态系统,努力实现江河不老、绿水长清。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国家。水利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保障——通过全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均衡通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各国人民营造和谐、稳定、优美的社会环境,让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中国的三峡”,到“世界的三峡”。放眼全球,从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到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再到巴西伊利亚和朱比亚水电站……三峡工程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民生福祉,其建设运营过程中形成的三峡智慧和三峡经验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给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世界其他国家治水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当前,世界各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日益增强,对加强全球水治理交流合作、共同走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发展之路的愿望更加强烈。展望未来,三峡工程将继续同世界各国探寻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之道,以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大国重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对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最好的纪念。我们展望未来,展望迈向世界一流的征程,展望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我们坚信,中国人民用伟大奋斗建造了三峡工程,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续写三峡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