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①
渭河源头清如许
渭河
黄河最大的支流
从甘肃渭源发端,欢歌东进
千回百折818公里
在陕西潼关奔向黄河的怀抱
依枕着黄河的臂弯
华夏文明依渭河而生
受渭河滋养,与渭河共存
被流域内的人们称为“母亲河”
《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同样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渭河,源于渭源县鸟鼠山。
鸟鼠山,又名“鸟鼠同穴山”。相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鸟儿失去了栖息之所,只能与老鼠共处一个洞穴,彼此和谐相处,鸟鼠山因这一奇特景观名扬天下。鸟鼠山有三眼泉水,呈品字状分布,分别为遗鞭泉、吐云泉、禹仰泉。据说,这三眼泉流出的水就是渭河的源头。
数千年来,华夏文明史以渭河为轴线翻转辐射,天下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几乎都与宽广而博大的渭河息息相关。大禹导渭,治理黄河,区划九州,奠定了夏王朝的基业;周室崛起、秦皇统一、汉唐兴盛,全都依赖于渭河两岸的丰饶及其灌溉、漕运之利。渭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更是黄河文明的前奏,渭河与黄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轴心。
涓涓细流从鸟鼠山舒缓流出,在秋色中流淌,清亮见底。一级一级河床的落差碰撞出一挂挂瀑布,裸露出水面的鹅卵石在秋阳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清澈的渭河源,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让人流连忘返,更让生活在两岸的渭源人心生敬畏。
“祖祖辈辈吃渭河水,对这水感情深啊!”渭源县五竹镇渭河源村66岁的陈正华老人发自肺腑地感叹。
“你看看,渭河源头的河道多美。堤坝、桥梁、道路……处处是风景,村里每天都有来写生的外地人,他们都说我们是生活在画里。无论是村民还是游客,大家都有义务保护好渭河源头。”老人的言语既充满自豪,又坚定有力。
“咱们这里是千里渭河‘第一村’,村民们保护渭河的意识与日俱增,生态线就是生命线,只有我们保护得好,源头的水才会更清,家乡才会更美,生活才能更幸福。”渭河源村党总支书记张欢随介绍着村里的变化,“镇上派环卫公司定时上门收垃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牛羊改为圈舍养殖,村里的牛粪羊粪少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土特产卖上了好价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渭源人选择从全域绿化入手勾勒绿色画卷。“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好工作,守护好渭河源头的茂密森林。”渭源县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副主任岳效勇介绍说,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5%,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维护了渭河源头的生态平衡。
“渭河干流48公里岸线都覆盖了智能视频监控,配套智慧河湖综合管理平台,实时查看并传输河道保洁、河流水质等情况,实现数字说话、全程智慧、精细监管。”定西市生态环境局渭源分局副局长刘宝说,“精细化的河道管理,不仅使得县域水环境实现提档升级,更让渭河渭源段水质稳定达标在Ⅲ类标准,真正成了黄河的‘源头活水’。”
鸟鼠山中一滴水,映照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旅程;渭河源头一朵浪,奏响了澎湃不息的动人乐章。
渭河之水自源头顺流而下,一路向东,徐徐展开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建设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的美好愿景,也早已融进了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
新天水记者:景春燕 周文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