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杂志CNS文章解读|李晓红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解读:基于脑损伤修复的类器官-脑-机接口研究

文摘   2024-12-02 22:56   广东  

会议主题

基于脑损伤修复的类器官-脑-机接口研究


会议简介

近年来,脑损伤的治疗和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类器官(Organoids)和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s, BMI)的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治疗策略。随着我们对人脑结构和功能理解的不断深入,类器官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体外构建更接近人脑实际功能的微型大脑模型,而脑机接口则为促进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两项技术的结合,将为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2024年11月6日,天津大学临床医学院李晓红教授团队以“Constructing organoid-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neurofunctional repair after brain injury”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李晓红教授团队构建了由可植入类器官介导的创新脑机接口,称为类器官-脑-计算机接口(OBCI)。研究团队评估了 OBCI 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并探索神经调节策略。OBCI 刺激促进移植物的逐步分化,增强类器官和宿主大脑内的结构功能连接,有望通过再生和调节来修复受损的大脑,有可能引导神经元到达预先选定的目标,并在未来恢复功能性神经网络。



会议时间

2024-12-4                         北京时间:20:00-21:30


会议日程


参会专家

主持人

李晓红

天津大学临床医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红,天津大学教授,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片上脑-机接口、类器官与中枢神经再生修复。体外开发了面向无人控制、类脑计算的全球首个全链条、可开源片上脑智能交互系统(MetaBOC),体内建立了面向脑损伤修复的类器官-脑-机接口应用系统;受到了CCTV、香港无线电视台、英国The Sun、美国News Atlas等报道;相关成果入选CCTV纪录片《创新的征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rain、eLif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片上脑-机接口概论》等教材/专著4部;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审美国、英国专利2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担任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担任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Cell Transplantation等期刊编委。获得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最美女教师、天津市科普大使等荣誉称号。


主讲专家

胡楠

天津大学

博士研究生

胡楠,天津大学医工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天津大学医学部李晓红教授。研究课题方向为脑/脊髓类器官以及移植再生调控,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等杂志发表学术成果;以共同作者在Brain,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等杂志发表成果;并以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讨论专家1

刘晓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助理研究员


刘晓银,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和脊髓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任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秘书兼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的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在Chem Eng J、Carbohyd Poly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IF>10的论文6篇,中科院1区10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发表的文章获Science Advances、Nature Protocols、Chemical Review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多种国际顶级杂志大量正面引用和肯定,总被引1102次,h-index=20。曾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担任《Nano TransMed》期刊青年编委,并受邀担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cta Biomaterialia等SCI杂志的审稿人。


讨论专家2

潘家辉

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家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琶洲实验室双聘研究员,ISO/IEC脑机接口中国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脑机接口与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脑机接口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在Brain,P IEEE、IEEE TAFFC、IEEE JBHI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在ICLR、AAAI、IJCAI等顶级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讨论专家3

吴倩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倩,200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开展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发育与相关疾病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2020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中科院青促会,获北脑青年学者、干细胞青年研究员奖。


讨论专家4

夏小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夏小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

擅长神经康复外科治疗、昏迷(植物人)促醒全疗程的综合治疗、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主要包括:昏迷病人神经调控促醒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DBS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的脊髓电刺激治疗及术后康复指导;严重疼痛的脊髓电刺激或药物泵植入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神经调控康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糖尿病足的脊髓电刺激治疗;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电刺激治疗等。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调控治疗慢性意识障碍和脊髓损伤后遗症的团队之一,长程植入SCS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及昏迷促醒的完成数量国内领先。

参与国自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十余项,主持原陆军总医院创新培育基金1项、首都特色临床基金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相关论文三十余篇,参编参译意识障碍、功能神外相关专著5部,参编中华医学会系列指南及共识《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指南与共识》。临床成果《慢性意识障碍综合系统性诊断与治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获得第七届(2021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分会昏迷与促醒学组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理事等


讨论专家5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中心脑机接口转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意识障碍疾病的系统诊断和神经调控治疗,以及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研究。

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新星,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青年学者,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特聘教授,“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项青年科学家,主持国家级省部及科研项目15项,发表领域文章30余篇。担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青年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委会神经网络重建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分会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学会颅脑创伤与修复分会意识障碍学组委员等学术任职。



观看方式

如果您想参与期刊系列线上学术论坛,或者参与更多学术活动,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人:孙莹

官方邮箱:gjb11@nrren.org

联系电话(微信同步):187 0408 7436

微信二维码:

NRR杂志对稿件体例的要求

NRR杂志出版重点

NRR杂志专业研究团队助力优秀专家及团队提高国内外学术影响力!



脑机接口与混合智能研究团队
欢迎来到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hBCI团队!我们专注于脑机接口和计算机视觉,致力于研发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技术。我们的研究覆盖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旨在打造更智能、直观的未来。关注我们,共同探索智能科技的无限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