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先行故事汇的第88期。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有关青春与热血。
今年10月,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在合肥召开,吸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64支电动车队和28支无人驾驶车队同台竞技。
其中,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魅影方程式赛车队,派出了电车和无人车同时参赛,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寻求创新与突破的一年。
自己的赛车自己造
比赛从“手搓”赛车开始。
车辆是一个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机电混合复杂系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车队要完成赛车的设计、仿真、制造,并且还要进行商业落地方案的设计。这对学生的技术能力以及对汽车产业的理解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造赛车难,造一台能够自己跑的无人驾驶赛车,更难。
负责赛车无人系统的叶耀邦介绍:“我们今年使用雷达和摄像头,共同检测地面锥桶的位置,并通过算法实现自动规划行驶路径。”
经过上百个日夜的努力,9月底,新车终于落地。
凌晨的校园,变成了赛车的测试场。这天晚上,他们重点测试的是直线加速项目,该项目要求无人车在75米的距离内,以最快的时速通过,随后在25米的制动范围内,四轮同时抱死,稳定刹停。这是对车身性能和控制系统的一大考验。
“去年是一次糟糕的比赛经历,跑到35米的时候,车子已经脱离循迹的轨迹了,没有任何成绩。” 无人车队的队长胡文亮坦言,过往三年的参赛成绩都处于中下游,车队亟需一个好的成绩来弥补无人驾驶方程式奖项的空缺。
算法首秀,出师不利
10月21日,比赛正式开幕,全国各大高校的92支车队,带着一年的心血抵达现场,将开启紧张的静态答辩和动态测试,累计所有赛项得分,进行最终的排名。
在正式上场之前,车检是每支车队要过的第一大难关,包括整车电气安全、淋雨测试、侧倾测试等十余个大项,共计超过700个小项目。每通过一项,就能获得相应的贴纸,只有将这个“彩虹圈”填满,才能获得进行动态测试的资格。
赛事组委会执行秘书长殷兴吉介绍:“一辆汽车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到最终的应用,大致需要3到4年的时间,一场赛事,相当于将造车时间浓缩成10个月,让学生们在学校就能运用产业相关知识,当然,也会提前遇到困难。”
无人车动态测试分为高速避障、直线加速、8字绕环跟高速循迹。其中,高速循迹要求赛车利用感知系统识别场地,规划出自动行驶的路径,在避免碰撞锥桶的情况下跑完赛道,用时越少,得分越高,是无人驾驶方程式挑战性最高的项目。
然而,今年开发的新算法,在比赛前一天才成功上载到车载系统。在8字绕环项目,赛车刚一启动,就偏离了轨迹,接连撞到锥桶。动态赛的首秀,宣告失败。
“我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信心,即使上场了,可能也得不到一个好的成绩。” 胡文亮表示,“但如果我们今年不去接触赛项,明年依然要花更长的时间去走这一条从来没走过的路。所以哪怕我们浪费了这些时间,也要去了解我们目前的算法在赛道上运行的效果。”
大雨过后,新的起点
比赛的最后一天,无人车来到了曾在去年折戟的直线加速项目。逐渐增大的雨势,给赛场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全体队员紧张的注视中,赛车“弹射起步”,穿过雨幕,在终点稳稳刹停,跑出了7.33秒的好成绩。
在车队的历史上,这是无人驾驶方程式第一次完赛。
胡文亮说:“无人车30多支队(参赛),通过车检的筛选、动态赛的筛选,最终走到高速循迹项目的也就只有6支队。对于这个赛场,我们是挑战者,是新晋者。”
2024赛季在雨中迎来了尾声。这支来自深圳的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队,由去年的全国总排名第14名,跃升至第6名,获得了“黑马奖”,这是对进步迅速,勇于攀登的队伍的认可。
记者手记
在车间里,我看到去年赛车的空气套件上,赫然写着“深职大需要赛车”。
对于他们来说,造一部赛车、参与一场赛事,早已成为了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平台,点燃了一届又一届希望投身于汽车产业的学子的热忱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