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科学设计 探索“大思政课”新思路
近年来,杨凌职院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运用现实社会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内涵,以做好陕西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联盟工作为抓手,构建横向全员联动、纵向机制贯通的耕读教育特色“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立健全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举措,以措施有效提升建设质效,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创新源于实践,设计谋划全局。
在构筑“大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杨凌职院建立课堂意识形态规范制度,将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共同作为育人主阵地,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强化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功能。加强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打造“匠心杨职”课程思政金牌示范课,开展课程思政观摩活动,让专业课程更“思政”。同时,深入挖掘涉农专业基础知识、人物事迹、政策法规等素材,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让思政课程更“专业”,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善用“田野”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杨凌职院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开门办思政课,通过用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田野”大思政课,引导处于青年学生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做一粒扎根泥土的种子,思政“金课”铸魂育人实效进一步显现。
校内田野课堂,从田野教学校园微景观的营造入手,建成了耕读文化馆,打造农耕文化陕西之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引导学生“回到现场”,感悟历史情境,提升责任担当;校外田野课堂,依托杨凌示范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学校小麦育种教研场域,将“课堂”搬到“田间”,开展思政课教师与院士专家、乡村干部、返乡创业“新农人”共上一堂课实践,并进行师生现场讨论、田间劳动、乡村调研活动,用“实践”武装“思想”,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
汇聚资源 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该剧是在学校“后稷文化”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又一次实践探索。不仅在情节设计中渗透郑国力主保护关中生态想法,将学校的农林水办学特色与剧本创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育人内涵与价值。还对标“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以学校“正禾”育人工程入选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为契机,采用情景剧表演教学法,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参演学生在活泼生动、紧张有序的排练过程中,不仅体验创作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更从郑国主持修建灌溉渠事迹中感受郑国胸怀天下的为民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促进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在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中,杨凌职院将耕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后稷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形成了课程体系夯基、载体平台促学、文化活动赋能、社会实践深化、校园环境浸润的“后稷文化”育人体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