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 焕新破圈

民生   2024-09-14 09:40   浙江  

非遗薪传 焕新破圈

为加快推进文化基因活化,打造“重要窗口”新时代文化标识,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执行承办的2024“非遗薪传”第二届浙江传统音乐暨戏曲音乐新创作品展演活动及颁证仪式于9月11日至12日在宁波举行。


展演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面向社会征集到91个项目(节目)。这些作品不仅包含传统音乐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在传统戏曲曲牌和声腔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戏曲音乐新创作品,立足文化基因挖掘、利用、转化并形成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实践成果。


经过专家组的最终评选,舟山渔工号子《阿拉抲鱼人》、象山渔民号子《渔民号子》、嵊州吹打《九州方圆》、缙云丝竹锣鼓《婺韵锣音》、舟山锣鼓《闹海》、琵琶艺术(平湖派)《小霓裳曲》荣获非遗薪传奖,戏歌《诸暨西路乱弹》《双推磨》、混声合唱《阿拉村里的巧匠郎》《诗路钱塘》《双花》《轩辕锣鼓》荣获最佳创作奖,此外,通过近14万网友的投票,《双阳公主》《姐妹易嫁》《何以缑城》荣获最受欢迎作品奖。



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持续焕新破圈,以更年轻的姿态、更青春的面貌走进观众中,也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找到新时代的文化坐标。


评选专家组成员之一,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翁持更表示,这次在宁波的展演节目令人眼前一亮,“我们几代作曲家都倡导用优秀的传统音乐来继承创新,这次的展演是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现。”


翁持更对戏曲音乐新创作品印象深刻,“很多作品都呈现了不错的创意,比如现代流行歌曲跟戏曲唱腔表演的结合,还有戏曲跟快板或者说唱的丝滑融合都很惊喜。”


评选专家组成员之一,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杜如松对于宁波合唱团的作品《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印象深刻,“这个作品既保留了原来传统的合唱形式,又有很多新的突破在里面。”


据介绍,《阿拉村里的巧匠郎》采用甬剧小调《三番十二郎》进行主题创作,用宁波方言演唱,歌曲中运用了大量衬词描述了木匠、花匠、厨师匠、裁缝匠四个能工巧匠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景,曲调活泼诙谐、抒情优美,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通过合唱的形式对其重新演绎,也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在合唱中,观众们也感受到了一份“透骨新鲜的宁波风情”。


浙江省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浙江传统音乐地域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守正还要创新,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和参与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杜如松欣喜地表示,这次展演就看到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们非遗的传统音乐真的后继有人!”但他同时也寄语年轻人在创新的同时,最重要还是要把传统音乐的“魂”传承下去,让非遗“活”起来。


非遗传佳音,花好月圆时。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2024宁波非遗主题年“文化强国 宁波有戏 花好月圆迎中秋”主题晚会在颁奖仪式的同时进行。


主题晚会在缙云《独角戏花台场》和《轩辕锣鼓》中拉开序幕,现场铜管乐器与鼓交相辉映,渲染出了浓厚热烈的氛围。紧接着,从一系列匠心独运的传统音乐,到由浙江戏曲音乐新创而来的作品,“丝竹声声·曲韵悠长”和“古曲新唱·浙韵流芳”轮番登场。


现场,观众们可以在悠扬的竹乐中聆听家乡的山林交响,在高亢的原生态渔歌中,感受大海欢呼,扬起风帆追太阳,乐声带领大家漫步于碧波翠荷间,感受独属于江南水乡的温婉与雅致。当然也少不了“浙”里优美淳朴的江南丝竹,“浙”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艺术,“浙”里丰富的戏曲曲牌与声腔,当现代音乐与传统戏曲杭剧、湖剧与婺剧相融,古曲新唱,浙韵流芳。


主题晚会在合唱作品《阿拉村里的巧匠郎》浓浓的“宁波味道”中落下帷幕,观众掌声雷鸣,这是对非遗传承者和保护者最好的致敬和支持。


“谁说00后不喜欢传统文化,今天看完整场演出,将我们浙江的传统音乐娓娓道来,有传承、有创新,让我一瞬间穿越时空,真的为他们点赞。”一位观众在晚会结束后兴奋地表示。












浙江FM996
FM99.6,好中国,潮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