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丕涛的这一年
原文如下
从何丕涛介入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建设算起,过去了一年零八个月;从何丕涛退休那天算起,过去了一年零两个月。
为何临退休还到村上去接手一项新的工作?为何退休过后还坚持无偿地做下去?何丕涛还会坚持多久?这些问题姑且留给时间,先看看这一年多来都发生了些什么。
退休前半年
受命驻扎乡村
何丕涛原是达川区茶果站的一名农艺师,40年来一直工作在农业一线。
2023年3月8日,距离何丕涛退休还有179天。一早,单位通知何丕涛赶去管村镇杨岩村。来到村上,达川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代炳红当场宣布:何丕涛驻扎杨岩村,参与推进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建设。虽然离退休只有半年,但何丕涛没有多想,“领导安排的就干。”
达川区是全省46个柑橘发展重点县(区)之一,柑橘是该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截至2021年底,达川区柑橘总面积10.51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64.68%,产量10.98万吨,产值4.32亿元。其中,西部晚熟柑橘示范区面积5万亩,包括石桥、石梯、管村、渡市等乡镇,主要以血橙、椪柑、哈姆林甜橙及晚熟杂交柑为主。但由于品种混杂退化、规模零星分散、交通设施不便、管理原始粗放、产业延伸不足等因素,达川区西部晚熟柑橘示范区始终未形成一项优质产业。
2022年,达川区提出在铁山以西建立巴河百里晚熟柑橘产业带,主要涉及石桥、桥湾、石梯、管村、罐子、龙会、渡市等乡镇。2023年年初,达川区规划在管村镇建立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旨在以示范园带动周边合作社、种植户,辐射整个巴河百里晚熟柑橘产业带,逐步提高柑橘产量,实现农民稳步增收。示范园后移交给杨岩村,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经营。
杨岩村桐子梁、道子梁、王大坪围成的一圈原是高低不平的山坡,落差六七十米。但由于土质好、采光好,又有交通优势,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便定址于此。这一块儿原是当地群众各自栽种的柑橘树,何丕涛到杨岩村后,与村干部一起从早到晚到老百姓家中走访,动员老百姓支持示范园建设,把他们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2023年3月15日,示范园正式动工,平整土地、重新栽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何丕涛和杨岩村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一道先后到眉山仁寿、丹棱以及重庆等地考察,欲寻得一个好管理、耐储藏、产量高的优质柑橘品种。辗转考察比对,最终选择了阿密达(爱媛46#)品种,随后便对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果树进行了嫁接改良。
时间一晃半年过去。其间,何丕涛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果园里,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细心呵护着幼苗。同时,与杨岩村村干部一起跑建设手续、督促施工。
2023年9月3日,何丕涛回到达州城里,与单位同事一起吃了顿饭。这天是何丕涛正式退休的日子,同事们都来为何丕涛庆祝。算起来,在农业一线工作已是整整40年,觥筹交错间,何丕涛涨红了脸。饭毕回到家中,妻子也送上了退休祝贺,然而睡前两人都沉默无语……
何丕涛临退休前,杨岩村党支部书记刘军极力挽留他,“你退休了怎么办?园子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你不能走啊,我只认你不认别人!”
何丕涛自己在心里也斗争了很久:辛辛苦苦工作了40年,如今退休,是该放松一下了。但示范园怎么办?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自己走了肯定会出问题。最终何丕涛决定继续干下去,起码干到示范园彻底建好果子盛产。他也给自己较一次劲:一定要搞好示范园,不管是做给自己,还是单位、村上看。就这样,何丕涛退休后继续留在杨岩村,无任何报酬,和村上干部一起推动示范园建设。
领衔工作室
“两边挑”“三头跑”
2023年11月,达川区委组织部领导到杨岩村调研,了解了何丕涛退休后还无报酬坚守在农村一线的事情,以及当地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后,当即决定成立一个“老专家工作室”,用机制推动当地柑橘产业发展,同时也算对何丕涛付出的一种褒扬。
11月底,“新农村老专家何丕涛”工作室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杨岩村村办公室旁,何丕涛为工作室领衔人,3名管村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艺师、3名管村本地专业从事柑橘生产的“土专家”为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成立后,何丕涛更加繁忙了。一方面,由于当地柑橘品种混杂退化,且老百姓不愿意多投入,管理上粗放,导致柑橘产量较低,并未给他们带来较大的收益。何丕涛便有计划地走访当地柑橘种植合作社及村民,劝说他们进行品种改良。不定时地把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组织起来,给他们宣讲柑橘种植及管护知识。越来越多的人给何丕涛打电话咨询各种柑橘种植问题,他总是耐心地为老百姓解惑。何丕涛养成了一个习惯,没事的时候就爱往果园跑,不论是示范园还是老百姓的园子,随身揣一把修枝剪,碰到老百姓主动询问,或者发现他们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何丕涛必定“手痒”按捺不住,开始手把手地现场教学。
另一方面,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的建设更离不开何丕涛。只要在村上,何丕涛每天都要往园子跑几趟,总要瞅出点什么问题。从2023年7月开始,示范园内部道路、气调库、分选房、泵房、提灌站等配套设施陆续动工建设,很多繁琐的工作基本都是刘军和何丕涛做。何丕涛隔三岔五村上、镇上、城里三头跑。
住在刘军家里,何丕涛有时间就自己做饭,没时间就只有到镇上饭店去吃,很不规律。平时吃饭、车费都是何丕涛自己出钱,没有任何补贴,不论是示范园还是工作室,何丕涛也没有领一分钱工资。镇村干部、村民都不相信,说不可能,世界上没得这么傻的人,这么辛苦还没得工资。每当这时,何丕涛也不过多辩解。
示范园建设一切看似都在有序地进行之中。
然而去年今年两个夏天,示范园皆遭遇了旱灾,今年夏天尤为严重。整个8月、9月,由于白天异常炎热,村上雇了6个村民分成两组,每晚12点过后对示范园实施灌溉,一直持续到早上7点。刚开始是从示范园下方1公里远一处堰塘抽水灌溉,但随着持续干旱无雨,水源告急。这一下着实把刘军和何丕涛愁坏了。一天晚上,两人直到深夜仍无睡意。“我明天去找镇政府,我们花了这么大心血,不能看着果树干死。”刘军斩钉截铁地说。何丕涛表示支持。
翌日,管村镇政府安排人从自来水厂拉来了10大车水,才暂时解了燃眉之急。同时,何丕涛也想了一个节水的招:在灌溉前,在每颗果树前挖一个拦水窝。这样一来,减少了水的流失,灌溉效果也好了很多。
还要干多久?
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70岁
目前,何丕涛退休已一年零两个月,依然每天为示范园和工作室的事情忙碌着。家人由开始的反对、愤怒转变为如今的理解、支持,妻子多了一丝牵挂,儿子则添了一份敬佩。
“今年大旱,示范园死了一些果树,我们重新进行了补栽,预计2025年改良品种初次挂果,盛产期株产80至100斤。到时候我们会建立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并且实现品牌化。”何丕涛盘算着。
如今,百亩高标准柑橘示范园内,一排排果树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一条700米的内部道路可通往各个区域,已全部硬化;1公里长的3D运输轨道已建成投用,蜿蜒爬坡而上直达分选房;分布在方圆2公里范围内的气调库、分选房、泵房、提灌站正在建设,水肥药一体化工程力争今年年底建成投用。
一条宽阔的产业大道从桐子梁穿越而过,一排斗大的标语“奋斗新农业 幸福杨岩人”印在杨岩村山坡的崖壁上。而山下,何丕涛这个外乡人却在这块土地马不停蹄地穿梭着……为何退休过后还坚持无偿地做下去?这可能源于何丕涛对这份干了四十年事业的由衷热爱。还会干多久?“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70岁吧!”何丕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推荐阅读
来源:达州日报
编辑:牟 迪
责编:曾源源
审核:张家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