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治水史。
75载岁月如歌。展阅湖南治水画卷,湖湘儿女栉风沐雨、坚定前行,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水安全保障能力跨越升级,水利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湖南水利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突破。
水安,湖南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反复强调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75年来,湖湘儿女大兴水利,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如一座座丰碑,挺立于“四水”之畔、洞庭之滨。
大通湖东垸分洪闸
汛时,它们护江河安澜。今年7月,超强台风“格美”导致湖南受灾严重,东江水库发生建库以来最大洪水,入库洪峰为11800秒立米。在保障下游安全的情况下,东江水库充分发挥拦洪削峰作用,削减洪峰至2500秒立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东江水库。郴州市水利局 供图
旱时,它们保供水无虞。2022年,面对罕见的夏秋冬连旱,省水利厅科学指导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抓好灌区蓄水补水、引水调水,各类灌区全年灌溉面积达4200余万亩,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需求,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粮食生产再丰收。
依托不断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湖南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近十年成功抵御了2014年、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2024年大洪水以及2013年、2022年大干旱,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防汛抗旱硬仗。
在历年水旱灾害防御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筑牢责任“堤坝”,抓严、抓实、抓细监测预警、水库调度、隐患排查整治、物资保障等各项防汛备汛工作,确保工程安全度汛、防洪效益充分发挥。
智慧水利综合展示平台
进入新时代,湖南加快运用“智慧水利”精准服务防汛减灾。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批好用管用、便捷高效的防汛业务应用系统相继建成。汛情态势感知系统、四水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各显神通”,耦合水利测雨雷达、气象数值预报和遥感地理信息成果,结合“631”(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预报预警服务机制,为水旱灾害防御赢得了更多主动。
水兴,湖南兴。
湖南聚焦联网、补网、强链,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有效投资增速明显,水利建设跑出湖南“加速度”,水利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大批水利工程变成了实景。
2012年以来,湖南累计投入资金约4000亿元,确立了“四纵三横、一圈两带”湖南省现代水网总体格局,布局了总投资6050亿元的20个重大水利工程,犬木塘水库、大兴寨水库、梅山灌区、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由“规划图”变成了“实景画”。
2022年6月25日,大兴寨水库开工仪式现场
一大批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
看防洪,五强溪、柘溪、双牌、江垭等水库联合调度,精准精益错峰削峰;看灌溉,韶山、欧阳海、酒埠江等大型灌区滋润沃野,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粮袋子”;看补水,君山、澧县、南县等县市区洞庭湖北部地区分片补水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让“水窝子”告别缺水。
改造后的欧阳海灌区渠道工程
“十四五”以来,湖南累计实施9处大型灌区和15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新增粮食产能14亿斤。
一大批水利工程润泽了民心。
从1980年开启持续至今的民生水利“接力跑”,让湖南广大农民经历了从“喝水难”到“喝上水”,又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农村供水工程成为农村人口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的惠民工程。截至2023年底,湖南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7万余处,覆盖农村供水人口4652万人,其中千吨万人工程980处。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8.27%。
祁阳县城浯溪水厂
一大批水利工程惠及了乡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湖南通过“五小水利”五年建设、洞庭湖区沟渠疏浚等行动,有序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广袤农田送去了“生命之水”。
2023年,湖南率先在全国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清淤整治农村小水源4.99万处,畅通“中梗阻”渠道4390.6公里,提升山上经济作物灌溉水源保障能力113.76万亩,逐步实现“蓄得住水、灌得到田、上得了山”。
湖南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建成重点移民村美丽家园1508个,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移民村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好起来了,收入多起来了,生活有奔头了。
水美,湖南美。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今天的湖南,因为水而盈盈动人。走在三湘大地,在水的润沁下,能真切地感受到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血脉。
近年来,湖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守护好一江碧水,“一湖四水”成为湖南的亮丽名片。
河畅水清,诗情画意惹人醉。
2017年以来,湖南持续做深做实河湖长制,率先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首创并发布10道省总河长令,强化河湖保护与治理攻坚,河道采砂由乱到治,河湖面貌显著改善,幸福河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长沙浏阳河、凤凰沱江分别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流、全国“最美家乡河”。
凤凰县沱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202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28632.87平方公里,较2011年减少3655.44平方公里,减幅11.32%,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6.48%。
节水管水,国考实现“两连优”。
湖南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持续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力度。株树桥、大栗坪、浪石滩等绿色小水电站在枯水期“定额”向下放水确保不断流。在2022、2023年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湖南实现国考“两连优”。
大栗坪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
加强节水管水的同时,湖南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以“市场之手”添“发展活力”。2023年,“湖南水权交易大厅”平台正式上线,全年累计交易水量首次突破1000万立方米。
景美人兴,久久为功生态好。
从2013年开始,湖南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坚持 “一部法”统领、“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连续九年,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全流域推进治矿、治砂、治污、治水。紧接着,湖南把湘江保护与治理的实践经验,推广到洞庭湖区域和其他流域,完成洞庭湖、资江保护立法,母亲河重披绿装,幸福水泽被民生。
美丽的浏阳河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而今,傲立潮头,湖南各级水利部门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撸起袖子加油干,勠力同心向前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来源:防御中心宣教部、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