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训练究竟该“向哪转、转什么、怎么转”?

时事   2024-12-31 09:23   北京  


筑牢作战能力生成的“基本盘”

——对我军合成训练探索与实践的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李琳  特约记者  吴旭  特约通讯员  王若龙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合成训练在整个训练运行链条中承上启下,是直接关系我军作战能力生成的“基本盘”。


2024年10月下旬,全军合成训练现场会在河北张家口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加强军事训练重要指示,着眼加快构建新型训练组织架构,聚焦军兵种力量跨域协同、组训规范等重点问题,从理论、模式、机制、条件等方面多维度探索突破,形成单元集成训、战术协同训、对抗检验训的新时代合成训练“三训”基本模式,走出新时代合成训练方法路子。


近几个月来,记者跟随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全军部队,走进多个演训场,一路探讨交流、一路调查思考,以第一视角观察全军部队各具特色的合成训练,看到不少试训单位展现出可喜变化和崭新风貌。


采访一路,思考一路:合成训练在我军训练实践中始终存在,并随着军队建设发展不断深化演进。20世纪80年代,我军以合同战役战术为中心,构建形成机械化条件下训练组织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海湾战争为代表的几场局部战争后,我军展开信息化条件下军种合同训练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合成训练的认知、内容、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探索加快新时代的军事训练转型,合成训练究竟该“向哪转、转什么、怎么转”?与以往相比,又应具备哪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突出按战编组,强化任务牵引战训一致


“真切感受到了合成训练的新气象!”这是某场演训活动中一位分队指挥员由衷的感慨。


阵地上,坦克、步战车轰鸣前进,无人机飞旋临空侦察,电抗、侦察分队按照编组迅速展开,多型战机在机场蓄势待发……来自多个军兵种的分队融合搭配在一起,攥指成拳,形成统一指挥的作战编组。


战斗打响后,空军空降兵将某些重型装备先期投送至战斗地域,陆军合成营紧随其后,快速突入“敌”阵地,无人机定点侦察、情报共享,引导空中力量摧毁“敌”要点目标。


该合成营程营长激动地说:“作为一名陆军的合成营长,我指挥了一场多军兵种行动。”


“这次演训活动围绕作战任务需求,跨军兵种组成作战编组,为联合作战打造了即插即用的战斗模块。”陆军某旅指挥员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新时代合成训练的一个亮点。


“作战编组”“战斗模块”这些词对于长期组织训练的程营长而言并不陌生,但回想起接受任务之初,当这个带有具体作战场景的任务交给程营长时,他的第一反应仍是如何调配陆军合成营所属的若干作战要素。


“这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破建制单位限制,基于作战任务确定训练编组,按需要配齐力量要素。这些年也经常参加一些跨军兵种的训练,但军兵种力量‘联’的程度还不够深。”程营长坦言。


“那种有限的联合,距离真正形成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还有不小差距。”这是记者在训练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些年来,我军军兵种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合同训练,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如何在继承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又如何用新理念新手段突破难点卡点,走出一条新路子?“向跨军兵种编组训练、作战单元跨域协同等方向大胆迈进。”这是从训练领域专家学者到一线指挥员的共同心声。


训法的创新,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记者从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了解到,跨军兵种战术训练机制正在加速构建,将有力解决跨军兵种抓训统筹弱的难题,跨域编组训练、对抗训练的责任主体将更加明晰,组织流程将更为规范。


目前,我军已建立跨军兵种统任务、统规则、统行动、统结果等协作机制,即将出台一系列合成训练导调组训规范,将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成果总结转化为制度机制,全链路规范新时代合成训练组织运行。合成训练的抓训责任和程序方法已逐步规范,跨军兵种协作等配套机制将相继出台。


海军某部组织悬停加油训练。廖超 摄


“体制机制的突破,让我们在试训中尝到了甜头。”记者跟随海军某支队舰艇编队参加实战化演训活动时看到,由于任务海域水文条件复杂,加之“敌”信号干扰较强,锁定的目标多次摆脱追踪,最终没能形成有效抗击,眼看着“敌”目标消失在视野之中。


在复盘分析时,编队指挥员大胆提出,打破观念束缚,依据作战需求调整作战编组,增配部分空军雷达力量:“我们在组训过程中,已经多次与区域内空军沟通探索,初步建立起合成训练导调组训机制。”


通过协同训练计划,利用空军雷达某部在附近海域执行任务的时间段,舰艇编队借助空军雷达看得远、跟踪稳的优势,由空军雷达捕捉目标,通过态势共享,实时推送给舰艇编队,引导编队精准打击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和其他军兵种训练计划的统筹,巩固按战编组的新形态。再遇到相似的任务,我们可以将组好的‘模块’直接投入战斗。”编队指挥员告诉记者。


在合成训练的试点单位,记者看到一幅幅新的合成训练图景:组训主体更为多元,跨军兵种、跨建制编组力量更为精干;各军兵种部队构设典型场景,打造即插即用的战斗模块。


“跨军兵种编组训练越来越成为常态,以合制分、以聚胜散的战场法则越来越深入人心。”某试点单位领导说。


突出一线自主协同,推动联合层级下沉落位


某场演训活动交战一线,海军陆战队加入战场,小群多路向“敌”前沿阵地发起攻击。


“‘敌’多股兵力正在集结,3辆坦克正朝你位置开进……”战斗正值白热化阶段,前方无人装备组传来敌情通报。海军陆战队某旅一名参谋沉着应对,迅速向陆军航空兵分队分享目标位置信息,提出火力支援的协同需求。


不多时,多架武装直升机临空。在地面信息引导下,数枚导弹凌空出击,精准命中“敌”坦克。随后,指挥员迅速指挥部队联合突袭,各军兵种密切协同,顺利歼灭残“敌”。


“‘敌’坦克集结是我们导演部加入的临时特情,目的就是让一线指挥员们不断修正方案,实现一线自主协同。”执行导演告诉记者,随着训练对抗不断升级,一线战斗编组里各方面力量针对情况的变化,不断交互协同需求。


记者仔细研读训练评估报告发现,围绕“有人+无人”“信息+火力”等行动,在整场对抗训练中,红方形成信息力、火力、机动力的有机融合,组织计划协同14次,临机协同23次、一线自主协同31次。


“一线自主协同是这次训练的重点。”执行导演说,“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加入特情来改变作战场景、调整协调计划等手段,推动计划协同向临机协同、自主协同转变。”


“就是要求我们指挥员打破思维的局限,把仗打活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少一线指挥员打开了话匣子——


“打仗没有方案不行,但真正打起来不可能完全按照设想的剧本走。”


“战场情况复杂多变,当我们这些一线指挥员被赋予了相关协同的权限后,还要提升在难局险局危局中‘合’的能力。”


……


在试训部队,也有不少一线指挥员发现,一线自主协同在行动的落实上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训练计划如何统筹”“协同中谁来牵头指挥”“协同的链路如何畅通高效”……


正是在一次次的训练磨合中,一线自主协同的难点堵点正在被逐步攻克——


融入指挥机构:根据任务编组充实加强跨军兵种力量,强化协同指挥。


细化协同规则:围绕主战行动,研细定实协同的内容标准和方法手段。


保障链路贯通:编组力量之间链路畅通稳定,实现信息数据传输及时高效。


不少一线指挥员反映,思维的局限一旦打破,指挥“越来越有感觉”。


“原来走完这个战保链路要8个层级,现在只要2个层级。”联勤保障某分队队长惊喜地向记者介绍。


在一场跨军兵种协同的训练中,一名“危重伤员”急需救治。得益于一线自主协同,原本需要通过指挥链路逐级上报再下发的救治流程,如今火力分队对伤员进行急救后,即被转移至联勤综合保障队,随后通过卫星通信,由战区医院实施远程会诊。


“某火力点,轻武器弹药配给2箱。”“我分队需要油料5吨……”联勤保障分队与火力营形成的编组,打通了一条自主反应的协同链路。一条条“输血动脉”迅速搭建起来,短短数分钟,弹药、油料、医疗保障要素即可到位。


“切身感受到了合成训练在向末端下沉。”联勤保障部队某旅指挥员坦言,“一线自主协同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倒逼一线指挥员思考如何提高联勤支援的灵活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面对未来战场。”


参与训练的官兵和训练专家一致感受到:通过试训,已形成从指挥机构“联”向战术行动“联”,从方案计划协同向一线临机协同的基本雏形。


训练结束,带给官兵的思维冲击还在继续。几位分属不同领域的基层指挥员聚在一起,探索一线自主协同的细节。


“多少基数的油料可以直接请领补充”“协同还有哪些备用的通联手段”……不知不觉中,已是明月高悬,指挥帐篷内仍然灯火通明。


突出科技主导,探索创新训练新路径


在武警某部训练中心,官兵们头戴VR眼镜,手持高仿真训练枪进行战术作业,只见他们脚步时急时徐、身体腾挪转移,仿佛置身真实战场。


“这是我们与院校一同攻关的最新成果。”某部指挥员向记者介绍,“这套训练系统,可以在后台构设城市反恐、防暴处突等多种逼真作战环境,满足多种类型的作战需要。”


记者在现场看到,官兵的训练场景被投放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这片“战场”的动态,训练过程中的射击、装弹、受伤、阵亡都有明确的判定。


“这套训练系统不仅能练单兵基础动作,还能进行合同战术训练。”这名指挥员介绍,“我们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场地的官兵,异地同步沉浸在同一个作战场景练指挥、练协同。”


对科技推动训练的变化,该部作训科长感受更真切:“说到合成训练,原来我更多地想到是人与人,实兵与实装的合成,而这套系统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合成训练,还有实兵与‘虚兵’的结合,有人与无人的链接。”


陆军某旅组织装备抢修训练。曾阳程 摄


记者踏访某合成训练试训场看到,无人装备逐步配属到合成分队后呈现出新的景观:天空,察打一体无人机翱翔空域;地面,破障突防无人车驰骋战场……


“当然,这样科技感十足的作战场景还未全面普及,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正日益成为合成训练模式创新的驱动力。”很多指挥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智能无人装备在战场上的普及运用,我军持续探索“科技+”手段创新、“网络+”体系赋能,不断推进网络化、模拟化训练,越来越多的新型战术模拟、导调评估系统不断融入练兵备战实践。


前不久,海军某舰艇编队组织出海训练。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不见“敌方”踪迹。原来,这是他们协同某基地的“数字与实兵蓝军”探索合成训练新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雷达显示屏上,赫然显示前方数百海里处“敌”机来袭,编队官兵迅速处置,数枚导弹升空,对“敌”实施打击……编队指挥员告诉记者,“敌”机来袭、导弹升空都是交互感知的数字信号,编队可以依托基地投来的数字信号进行反复演练,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训练效益。


如今,“无人化”“网电化”正悄然走上练兵前台,网络信息体系支撑已成为很多指挥员的共识,全军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占比稳步提升,无人作战训练逐步上规模、成体系、进场景,信息支援、战场网电对抗不断融入各类演训活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正成为练兵备战的重头戏。


一次次交流探讨,一场场演训观摩,记者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军事训练重在基础、强在联合、关键是合成。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召开以来,全军官兵扎实推进基础训练组训模式创新,基础训练质效得到有效提升。新时代合成训练,是我军积极适应战争、主动设计战争的创新实践。转化运用这次合成训练“三训”示范成果,坚定不移抓好合成训练创新实践,必将为强军胜战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4年12月31日第5版)



编辑:王丽娟

编审:李景璇

中国军网
中央军委批准 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新闻门户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