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为避强秦迁都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这是楚国“七都六迁”中的最后一次。三年后,楚考烈王熊元(熊完)在寿春离世。又过了15年,秦灭楚,800多年的楚国,在此落幕。武王墩大墓把人们带回到大一统前曾多民族交融、文化璀璨绚丽的楚国,埋藏在墓中2000多年的谜题,浮现在世人面前。
从淮南武王墩墓科学考古发掘开始,新华社一直跟踪拍摄,并对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宫希成进行了专访。
武王墩墓地是一座带围壕的大型独立陵园,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墓坑中部用枋木构筑“亚”字形椁室。椁室分为九室,椁室所用木材上均写有墨书文字及与之对应的刻凿符号,标示椁板方位和侧室名称,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楚国墨书文字。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最高等级的礼器组合,包括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是讨论楚国丧葬礼制中“器用制度”的重要资料。礼乐器包括编钟、编磬、瑟、鼓、竽等,乐器面貌与战国早中期高等级楚墓相比变化较大,大型组合编钟被丝竹类乐器取代,生动呈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礼乐文化的发展演变。
“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楚王墓,同时还是两周时期保存最完好的王墓。”宫希成表示,其出土文物及其所蕴含的制度内涵,对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