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成语是——饿殍遍野,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含义呢?
👇
点击下面公众号名片
成语里的小秘密,等你来发现!
一、“饿殍遍野”成语读音
“饿殍遍野”的正确读音是【è piǎo biàn yě】,注意“殍【piǎo】”不要读错。
二、“饿殍遍野”成语来源
“饿殍遍野”这个成语出自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膘肥体壮的马,但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就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一样。孟子在这里批评了当时的统治者,他们自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让百姓遭受饥饿,这种行为无异于野兽相食,是极其不人道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统治者的失职,强调了为政者应当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
三、“饿殍遍野”成语含义
饿殍:指因饥饿而死的人。
遍野:遍布田野。
饿殍遍野:字面意思是指因饥饿而死的人遍布田野,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饥荒严重,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社会现象。
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那种大饥荒的年代,比如说战乱啊、天灾啊,导致粮食短缺,老百姓没吃的,最后就饿死了。这景象挺悲惨的,现在咱们生活好了,听上去都觉得挺遥远的。但这个词儿也是个提醒,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别浪费,因为历史上有过太多因为没吃的而受苦受难的人了。
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饿殍遍野”的悲惨情景。特别是在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明末的农民起义等,都伴随着严重的饥荒和社会动荡。这些历史事件中,普通百姓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众多,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陷入困境。
eg:在那个战乱频繁、旱涝灾害连连的年代,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饿殍遍野”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饿殍遍野”的近义词:饿殍枕藉【è piǎo zhěn jí】。
饿殍枕藉:意思是说饿死的人太多了,尸体一个挨一个的,都堆起来了。这话听着就挺惨的,描绘的是饥荒或者战乱时候,没吃没喝的,老百姓饿得不行,最后就饿死了,尸体多得都没地儿放,只能这么挨着堆着。
“饿殍遍野”的反义词:丰衣足食【fēng yī zú shí】。
丰衣足食:意思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生活条件挺好,啥也不缺。就是说人家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富裕,无忧无虑。这词儿常用来形容人生活水平高,啥都有,挺满足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在看】和【分享】,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愿每一位读者在生活中都能所求皆所得,感恩遇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