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岳阳,10万册旧书的“时空旅行”

时事   2024-11-10 11:15   湖南  





上海—岳阳

10万册旧书的“时空旅行”

□ 赵 芸



上海民营书店“小朱书店”的店主朱凤涛先生以书为桥,将收藏的10万册旧书,无偿赠予岳阳人民。
历经数月,岳阳6名志愿者出钱出力,在洞庭湖边租下一栋三层旧楼,给这些旧书安了一个新家,并取名为“知行书屋”,全天候向市民免费开放。
赠予者与受赠者素不相识且毫无交集,却凭借互联网平台完成了以文化共享为核心,推动上海和岳阳文化资源区域联动,提升老百姓文化生活品质的善举。
这是一场文化的接力,也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乐赠旧书 洞庭湖畔书香新生

坐落于岳阳楼区洞庭南路407号的知行书屋,离慈氏塔不远,紧挨着洞庭湖,市井味交融着书卷气。
走进知行书屋,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历史气息。在这里,往事并不如烟,它被凝聚、固化,在一本本蜡黄却又质朴的书籍里。这些珍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书籍,有着盛世的风度,也有着平民的活泼情趣;有着知识分子的风骨,又不失百姓的强韧、顽皮。
这些蕴含着过往年代的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的书籍,本是67岁朱凤涛先生一生的珍藏,却被他无偿赠送给了岳阳人民。
朱凤涛先生是上海民营旧书店“小朱书店”的店主,从20世纪出版业开始兴盛时摆路边书摊卖小人书,到改革开放文化建设时期经营旧书店,再到21世纪接力传承旧书事业,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他家祖孙三代接力完成了一次书香传承。
小朱书店的名号来自朱凤涛的父亲朱相春。他父亲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的四川北路摆了个小人书摊,每天推车到弄堂口售卖小人书,久而久之,周边的街坊邻居以及常来的书友都知道有个“卖书的小朱”。公私合营之后,朱凤涛的父亲被分配到上海旧书店工作。1980年,朱凤涛被父亲叫来上海顶替这份工作,“小朱”的称呼也自然而然地传给了他。
2010年,朱凤涛退休之后,不舍得多年来结识的书友,便在上海塘桥地铁站开起了自己的旧书店“小朱书店”。
朱凤涛发须已半白,个子不高,举手投足间透着豪迈与谦和。他悲天悯人,对旧书怀有温情与敬意。他做旧书店,最大的目标不是挣钱,而是“拯救文化”,是想给这些旧书第二次生命,让它们与有缘人相遇,焕发新的活力。





2011年底,小朱书店在塘桥地铁站的店铺租约到期,一位书友发微博称“小朱书店即将关门”,引得20多家媒体前去采访,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因为经营成本方面的压力,书店后来又搬了两次家,现驻扎在上海松江区洞泾镇。
朱凤涛通过多年收集和收藏,共积累了18万册旧书,这些书籍曾经堆放在上海的仓库里。2023年因仓库租赁合同到期,旧书面临无处可存的困境。“江湖告急”一发出,在网络上引起不少关注。在上海忠实读者金凡的牵线下,岳阳读书人白雄文、陈泽新夫妇表达了强烈的心愿:这些书籍可以寄放在岳阳。
2023年11月,朱凤涛决定无偿将其中10万册书赠予岳阳读者。
白雄文、陈泽新联系好友戴岭、任云等人,租赁了一辆大货车,打包整理了两天,将这些书卷运回了岳阳。
对这些藏书,朱凤涛心里其实很不舍,他将这次捐书称为“嫁女”。
“当时有人劝我把旧书当废品卖掉,10万册书大概25吨,也能卖几万元。”朱凤涛说,这些旧书都是他走街串巷一本一本收集而来,每一本都有自己的故事,就跟自己的女儿一样,舍不得卖,“我如果卖掉了,就是对文化的犯罪,我要把书香留下,找到需要它的人。”




以书为桥 上海岳阳文旅联姻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岳阳是一座人文荟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10万册图书的到来,犹如一场文化的盛宴,给湖湘文化历史长河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10万册图书,不是个小数目。因为时间仓促,志愿者们只能先将其安置在岳阳县李扬程先生免费提供的一个仓库里。
“这些书堆在仓库里面太可惜了,我们想给书建一个家。”知行书屋创始人陈泽新说,给书建一个家,其最终目的不仅是给书一个容身之地,也是为了能让岳阳人民读好书,以知识陶冶情操、充实心灵、丰富精神生活。
一连数月,白雄文、陈泽新等人在岳阳街头奔波穿梭,寻找合适的门店。
有一次,他们寻觅到洞庭南路,发现了一栋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建筑,一推窗就能看到洞庭湖。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里或许是旧书最好的舞台。
几个人商议后,租赁了这栋三层旧楼。旧楼年久失修,到处漏水,他们又自费出资30余万元整修,将旧楼改造成“知行书屋”,焕然一新。
2024年8月,知行书屋试营业,在仓库沉寂已久的书籍,在洞庭湖边重见天日,恢复了从前的神采与风流。旧书与旧屋,就像两片隔了无数个季节的叶子,从上海到岳阳,跨越千里连在一起,脉络相通、纹路相合。





“这个书屋开起来很不容易,花费了我们很多心血。”陈泽新说,东西虽旧,搭在一起却很和谐,这是他们团队费心寻找的结果。为了节约,书屋的装潢能自己动手的,他们绝不请外人。书屋里面的书架、桌椅、装饰基本都是创始人淘来的二手货,有着古朴的年代气息,“第一次淘的旧书架,摆好后不太满意,我们将其淘汰了,这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店里的10万册图书,沉淀的是历史底蕴,流淌的是文化血脉,激荡的是时代精神。
2024年10月,朱凤涛第一次来岳阳。他说他是代表上海人来看看远嫁的“女儿”。
“我现在很快乐,太快乐了,没想到这个‘女儿’嫁得这么好。这个书屋太好了,没想到他们这么用心,将书籍布置得这么好。”在知行书屋里,朱凤涛久久地打量着房间里的书籍,言语中满是赞赏,“以前在上海我能力有限,让它们待在库房,真是太委屈了。知行书屋的团队太用心了,把书的闪光点全都展示出来了。”
为了给书友们展示,朱凤涛录制了一些视频,在视频号定期更新,并多次呼吁:“上海的文化人一定要来岳阳看看,来知行书屋看看。”这些书籍是一座桥梁,将上海文旅和岳阳文旅牵在了一起。
长沙人王磊以前在上海工作时,经常去小朱书店淘书,回长沙后就去得少了,得知小朱书店的10万册藏书已经赠送给岳阳,上个月,他专程坐高铁来到了知行书屋,他说:“看到有很多珍本,真是爱不释手,我以后一定常来。”




守护情怀 打造文化休闲家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书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开书店是一门难做的生意。知行书屋里面的旧书不售卖,免费供市民阅读,书屋不能凭借卖书赚一分钱。书屋创始人明白,流动在纸墨与心间的情愫,很难用“生意”来笼括。
知行书屋的每个创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创办书屋,只是闲暇时间的爱好,是在用有限的金钱与时间,来维系古往今来读书人之间遥相呼应的心流。
陈泽新介绍,知行书屋不局限于打造阅读空间,更是要打造一个属于岳阳人精神空间的“文化休闲综合体”,书屋有时会邀请行内人士做公益讲座、书本分享以及一些私人聚会活动。这种线下活动能帮助书屋改善经营状况、创造营收。能让更多的岳阳人知道有这么一家书屋,是她们初衷的延展。
书屋每次开分享会的时候,素不相识的读者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从见面时的相视一笑到读纸本时的会心一笑,书屋、图书和书友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共振场域,小小书屋正将散落各处的“孤岛”连结成一体。





书友金凡是“小朱书店”的忠实读者,正是他牵线,联系了岳阳的这些志愿者,才有了如今的知行书屋。
前不久,金凡从上海奔赴而来,在知行书屋一场分享会上,他讲述了自己前几年得了脑癌,通过读书改命的故事。当时连上海最顶级的医院医生都给他判了“死刑”,在最痛苦、迷茫的时刻,他一心读书,就连进手术室之前,手上捧着的都是《毛泽东选集》。知识给了他力量,也让他战胜了病魔。
侥幸治愈之后,金凡从里到外换了一个人,不再一心只追逐金钱,而是开始致力于公益事业。越读书他越深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从青春到垂暮,这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有时候命运的起落,往往源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文化依傍和价值引导,助其获得物质之外的进一步提升。读书不仅能够获取新知,还能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加强自省,对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因为与一本书的相遇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爱阅读的人始终相信:文化闪耀,即使诸神迟暮遇黄昏,也将是永远明亮的星辰。





本期公众号编辑:林   出
稿件一审李   幽
稿件二审黄   梅
稿件三审金海军
本文图片由赵芸和任云提供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岳阳日报微信公众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新闻爆料热线:0730—8666119

岳阳日报
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岳阳民生热点社会动态尽在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