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梦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会对梦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百科   2025-02-01 16:11   河南  

梦,这个神奇的现象,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悄悄降临。当我们沉浸在梦的世界里,往往会对其中的情节深信不疑,即使它们荒诞不经。但你知道吗?梦境的形成其实是大脑在进行一种特殊的休息。

科学研究发现,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这个时候,大脑皮层——负责日常思考和监控的区域,会进入一种休息状态。这就好像电影拍摄现场没有了导演,情节的发展无法受到监控和指导。因此,梦境往往呈现出无逻辑、碎片化的特点,它们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视角转换也随心所欲,因果关系更是难以捉摸。

与此同时,快速眼动睡眠期还是大脑整理记忆的关键时刻。大脑会把白天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整理,类似于电脑关机前的清理内存。这个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活动接近清醒状态,这也许就是梦境如此生动的原因。

梦境不仅是大脑休息的副产品,它还与我们的记忆紧密相连。记忆并不仅仅是文字描述,它包含了丰富的画面、声音、身体动作以及情绪感受。当我们在梦中重放这些记忆时,就构成了我们主观体验的梦境。

由于这种记忆回放过程缺乏逻辑性,梦境往往显得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混乱,因果关系不明确。而且,梦境中的视角经常变换,一会儿从这个角度看待事物,一会儿又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让人感到困惑。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也具有类似的碎片化和无逻辑性。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注意力可能会被各种事物不断分散,经历的事件往往是零散和随机的。

创伤经验与梦境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碎片化的,缺乏逻辑性和固定视角,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视角转换。这种解离的体验让人感觉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好像是在旁观别人的故事。在清醒状态下,我们可以回忆起这些碎片,并尝试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连贯的叙事。然而在梦中,由于前额叶的不活跃,我们无法建立起这样的叙事线索,因此梦境始终是一堆无法拼凑的碎片。

清醒状态与梦境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前额叶的活跃度上。在清醒时,前额叶区域负责逻辑思考和自我监控,它能够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提出质疑,区分现实与想象。然而在梦中,这块区域的活动受到抑制,导致我们无法在梦境发生时对其真实性进行质疑。

由于梦中意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觉察到那些叙事线索,也就无法对梦境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我们只能在醒来后,通过回忆和记录梦境,才能后知后觉地捕捉到那些线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梦中可以接受那些荒谬的情节,而在清醒状态下则不会。前额叶的功能,就是在清醒时将我们的经验组织成连贯、合理、有因果关系的故事,而在梦境中,这种功能是不存在的。



宇宙探索
探索宇宙和时空的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