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麻风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已3000多年,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之一。
2025年1月26日是第7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8届“中国麻风节”。今年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麻风病,也称为汉森氏病
(外文名leprosy,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早期轻症患者仅出现皮肤损害或麻木感觉,如果发现较迟,可能会出现失明、肢体残疾、毁容毁形等比较严重的情况。
一般认为,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病患者,其中多菌型(MB)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多菌型患者的传播效率是少菌型(PB)患者的4-11倍。
麻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方式(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飞沫的呼吸道吸入等)传播,其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昆虫叮咬)传播,如瘤型麻风患者的血液中含有足够的麻风杆菌,可以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
麻风感染的易感性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力。
主要包括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儿童、老人及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等,绝大多数成人对麻风杆菌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
皮肤损害
除单纯神经炎麻风外,绝大多数麻风患者早期有不同程度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斑疹、丘疹、斑块、结节、浸润和少见的皮肤原发性溃疡等;
皮肤附件病变引起的症状如:毛发脱落、闭汗、皮肤缺乏弹性、干燥皲裂、失去光泽等。
神经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痛、肌无力、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等症状。如尺神经受累表现为小指和环指指间关节屈曲呈“鸟爪状”、小鱼际肌群及骨肩关节萎缩,形成“爪型手”,这些症状是由于麻风病菌侵入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纤维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感觉异常
感觉障碍是麻风临床表现最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患者可能出现感觉减退或丧失、触觉和痛觉异常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麻风病菌感染导致神经纤维的破坏,影响了身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
密切接触活动性麻风病患者时戴口罩、接触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可以减少患麻风病的危险。
加强对传染源(麻风病患者)的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麻风病最重要的环节。
麻风病早期的症状可能比较轻微,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及早发现和治疗麻风病非常重要,以避免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麻风病人,是控制传染源、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最好方法。
当今,麻风病的治疗方案已经相当成熟,自20世纪40年代初发现砜类药物(sulfones)对麻风病治疗有效及80年代初WHO推荐联合化疗(multidrug therapy, MDT)方案以来,麻风病的化学治疗有了显著进展,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该病已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麻风病若不能及时治疗,发展下去易引起畸残,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怀疑自己患了麻风病,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者和当地疾控中心联系。
麻风病并不可怕
关键我们要正确认识它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消除
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
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共同营造一个
健康、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携手共进
向麻风病说 “不”
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撰稿丨何继东
责编丨罗恩婵
校对丨曾 楠
审核丨田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