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过,寒意渐浓,陕北的风带着丝丝凉意掠过佳县大地。黄河奔腾不息,如岁月的雄浑长歌;枣林傲然挺立,似历史的坚毅守望者。古老的泥河沟村、典雅的木头峪村、热闹的赤牛坬村,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当乡村发展的重任降临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何让乡村焕发生机,成为时代赋予佳县的使命。佳县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巧妙融合农业、文化与旅游,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泥河沟村:红枣文化点亮乡村新希望
踏入泥河沟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1100多株枣树静静伫立,其中最古老的那株已历经1300多年风雨,每年仍倔强地结出百余斤鲜枣,宛如一位坚毅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泥河沟村于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村里坚守“护枣为基,文化为魂,传承为要”的理念。一方面,精心呵护古枣园,运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使红枣的品质和产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大打红枣文化牌,将闲置窑洞精心改造,打造成高端民宿、公共活动中心、村史记忆馆及红枣博物馆,形成了集住宿、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10月27日,村里的高端民宿枣花香乡村振兴项目迎来首次分红,当天村民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全村村民共分红15.4万。村民武治州激动地说:“分红的那一刻,心里特别高兴,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
据悉,枣花香为院落形式,坐落在泥河沟村的窑洞群落之间,每个小院由村内老式窑洞宅院改造而来,共有7个独立小院和1间咖啡馆。民宿房舍在延续陕北窑洞风格的同时,巧妙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屋内通透明亮,入室舒适惬意。
泥河沟村第一书记薛晓霞介绍:“截至目前,枣花香乡村民宿接待旅客480批次,共计1898人次,售卖900间,解决就业15人次,实现劳动力创收近15万元,实现农副产品售卖6万余元,当地其他创收10万元。”
木头峪村:古建重生奏响文旅新旋律
沿着黄河前行,木头峪村如同一幅古朴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木头峪村,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木头峪镇人大主席刘天阳满怀深情地介绍。
木头峪村,原名浮图峪,依偎在黄河之畔,山水相依,景色迷人。这里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27处完整保存,50余块古匾高悬,16条小巷蜿蜒其间,宛如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
近年来,木头峪村以 “产业兴村、文明立村、旅游强村” 为指引,充分发挥沿黄景观优势,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当地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精心修缮厘金局旧址、张春光院等10处古建筑,让古老的门匾、横匾重现光彩,形成独特的匾额文化。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停车场、道路、管网一应俱全。
“2023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让陕西陕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托管运营景区,村集体每年都有稳定收益。”木头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锁介绍。景区精心打造生态乐园、露营帐篷、水上乐园、冰雪世界等项目,推出沙滩亲子、古镇杂技、舞龙舞狮、黄河游船等精彩活动,同时倾心打造星空、枣林、古院等特色民宿。
如今的木头峪村,已成为黄河岸边的文旅热点,黄河最美康养旅游度假村。仅今年10月,景区就累计接待游客21万,综合营收169万元。
赤牛坬村:民俗盛宴绘就发展新画卷
“观风观俗,品馐阅史,入村寻根,醉于乡情。这里满是陕北窑洞的风情,洋溢着田园牧歌的闲适,亦不失现代生活的便捷。”每一个来到榆林佳县赤牛坬村游玩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的独特韵味深深吸引。
300多孔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似一首凝固的诗篇。赤牛坬村,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里的这些窑洞,大多都有年头了,每孔窑洞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赤牛坬村驻村第一书记薛楠楠说道。过去,这些窑洞只是村民们遮风挡雨的住所,如今,却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
近年来,赤牛坬村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充分挖掘自身民俗文化优势,精心打造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村民们本色出演,农具成了舞台道具,生动展现了陕北农村的生活百态。“仅演出一项,参演村民每人每年就能增收8000余元。” 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说。
同时,村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产业。村民们纷纷开办起农家乐,一道道地道的陕北美食,如洋芋擦擦、荞面饸饹、炖羊肉等,香气四溢,让游客大饱口福。“如今的赤牛坬,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薛楠楠说。
赤牛坬村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1月至8月,赤牛坬村累计接待游客21.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85万元,村集体收益达1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来源:榆林发布
编辑:李春希
审核: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