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由陈思诚、戴墨执导的电影《唐探1900》掀起观影热潮。
自2015年《唐人街探案》上映以来,整个“唐探”系列已经走过整整十年。作为系列前传,《唐探1900》将故事的发生年代从当下搬至1900年。
电影中,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发生一起命案,一名白人女子和一名印第安人在唐人街被害,而嫌疑人正是一名华人男子。凶案引起当地社会震荡,民众纷纷要求取缔唐人街。王宝强饰演的华裔印第安部落猎人阿鬼与刘昊然饰演的留美青年秦福卷入此案,开启一场笑闹探案之旅。
电影海报。片方供图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不少海内外侨乡人的共鸣。原来,这部悬疑喜剧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厚重的五邑侨史。
五邑,是如今江门的别称,曾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这五个地理接近、文化相似的地区。五邑地区出洋历史悠久。其中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当时大部分五邑先侨去了遥远的美洲,尤其是美国。据相关统计,1840年至1876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5万至17万人,其中五邑人12.4万人。
《唐探1900》中的唐人街。片方供图为什么五邑先辈要跨越太平洋到美国谋生?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如果那边好,谁还会来这边”。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统治走向衰败,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在五邑地区,人地关系愈发紧张,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而在大洋彼岸,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1862年美国决定修建横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铁路。淘金潮和筑路潮的兴起,导致用工需求的增加。消息传到了毗邻港澳又近海的五邑地区,招募华工的中介也接踵而至。对当时急于寻求生存的江门人来说,出洋务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于是,他们背井离乡,以自由移民、赊单华工或“猪仔华工”的形式出洋。
周润发在《唐探1900》中饰演白轩龄。片方供图电影中,周润发饰演的旧金山唐人街“大佬”、协盛堂堂主白轩龄在向秦福介绍“发家史”时,是这样说的:“1854年,我与七位四邑同乡一道出发,经广州到香港,又坐了整整三个月的船,来到这金山,途中就病死了两个。”“金山”和“旧金山”,都是早期五邑华侨对美国加州三藩市的俗称。十九世纪中叶去美国的五邑劳工,大多要先从内地港口乘船到港澳,再乘大帆船,经过长途颠簸,才能到达美洲大陆。在1867年开通蒸汽轮船航线前,到美洲的航程要3至4个月,若遇大风浪,则要半年。
华工修筑铁路。资料图尤其是被欺骗、诱拐、绑架等手段逼着出洋的“猪仔华工”,在船上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他们通常住在狭隘的底仓,缺少淡水、食物、药物,传染病高发,死亡率高。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他们只能咬牙赌下去。赌输了,他们也许会成为异乡的无名尸骸。但赌赢了,就能给家乡的亲人带来好生活。电影中不止一次响起一首童谣:“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这首正是五邑地区的民间童谣《金喜鹊》,是清末华人背井离乡前往大洋彼岸的真实写照。从歌词中,既可以感受到先侨与家乡、家人的深厚情感纽带,又能看到侨眷对出洋谋生的亲人能平安归来、衣锦还乡的期待。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司前升堂坊人汤煐裔为前往美洲务工,遂将祖上遗下田产抵押于人,换取前往金山的路费。虽然身负债务,华人劳工们仍然向他们心中的理想世界——金山出发。然而,在金山务工,并非每人都能发达致富,很多人把血汗钱寄回家后,便身无分文,唯有继续拼命地挣钱,积攒下一次的侨汇,承担起他们对家庭的责任。还有的华人劳工根本挣不到钱,养活自己都困难,更无力偿还债务,只能变卖祖业,艰难度日。
![]()
司前汤氏宗祠。
民国三年(1914年),前往美洲务工16年之久的汤煐裔,“兹因家计日迫,无银承赎”,将1898年抵押的田产索性断卖于人。在金山打拼16年,居然还要将原属于自己的产业断卖,收入状况,可想而知。这组契约不仅揭示了当时新会人生活的艰辛和对外界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清朝末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很多人因为在国内生活不下去,便被迫流落到国外去谋生。从而诞生了“华人劳工”这个新兴的底层群体。适逢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新会人毅然选择离开故土,远赴金山寻求生存和发展。另外,该组契约还有一亮点,断卖契贴上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国税厅筹备处的验契证据。民国二年(1913年),公布的《国税厅筹备处暂行章程》,设立总筹备处,主要监督各省国税事务,翌年五月公布《省官制》,将各省财政司与国税厅筹备处合并改设财政厅,由财政部直辖。也就是说广东国税筹备处仅仅存在一年多时间,其所签发的文书不多,相对珍贵。
![]()
历史上,五邑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报效祖国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他们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唐探1900》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慈禧太后派人捉拿逃往美国的孙文。真实历史上,孙中山曾多次到美国和其他海外国家为革命奔走呼号,而海外华侨特别是五邑华侨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倾尽全力地支持孙中山。五邑华侨从筹建革命组织、开展革命宣传,到捐助军饷、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帝制,再到后来的捍卫共和、贯彻孙中山的“航空救国”“实业救国”理念等,都参与其中,是支持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华侨华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正确主张,或奔走呼吁,或筹款募捐,或回国参战,不遗余力支援抗战。
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1940年,在南洋谋生的新会籍华侨郑潮炯和妻子决定将刚出生40天的儿子卖给一位华侨商人作为养子,签下卖子契约,将换来的80元钱全部捐给了抗日筹赈会。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2年,短短5年时间里,郑潮炯跑遍了南洋戏院、茶楼、码头、车站等,劝说侨胞为祖国抗日战争捐款,并把筹集的18万元义款全数交给以陈嘉庚先生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潮炯继续从事社会福利事业。1965年,他在中国人民政府侨务部门帮助下,在广东肇庆地区找到当年卖去的儿子。
如今,走进新会,依然可以见到华侨华人心怀家国的证据。遍布城里乡间的侨捐学校、医院、祠堂、道路、桥梁等侨捐项目,是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的结晶,记录着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1991年,黄克競与大嫂及胞弟黄祖棠合资在新会小冈镇和南坦岛之间兴建纪念父亲的“黄宣充纪念大桥”。同年,黄克競还捐赠港币1600万元,动工兴建“黄克競大桥”。1992年两桥先后建成通车。1994年,黄祖棠独自捐资1600万港元,在新会七堡镇与南坦岛之间建造了另一座大桥,并为纪念母亲张见而命名为“黄张见纪念大桥”。去年12月26日,江门新会乡亲黄宣充、黄求标家族一行回到家乡寻根探亲,图为黄氏后人与大桥的合影留念。“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是啊,那才是世上,最伟大的魔术。”1900年郑仕良和金陵福的这段对话,在120多年后的今天逐渐成为现实。侨都五邑也在这样的“魔术”里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回望“1900”,那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来自新会的梁启超先生写下旷世名篇《少年中国说》。文章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逐次阐发,气势磅礴。在文章中,他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梁启超先生在1900年的振臂高呼
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中国青年
不断向前: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来源:新会发布整理(部分资料来源于南方+、新会侨报社/李达荣 冯池友、新会侨刊、新会区融媒体中心、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