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共同举办“《布鲁塞尔效应:欧盟如何统治全球?》中文译本发布会暨‘欧洲全球影响力及其挑战’学术研讨会”。来自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欧盟全球影响力以及中欧关系中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当天会议,欧盟对中国电动车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和即将征收惩罚性关税一事成为讨论焦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背景,中欧围绕电动汽车的争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贸易争端。
10月30日是欧盟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终裁日,之后中欧贸易战正式开打,中欧都在抢占“先机”。10月28日商务部就中欧谈判细节做了声明,称中国机电商会获得不同类型中国车企授权,代表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利益,中欧已就此进行过多轮谈判,然而欧盟却在谈判的同时和部分国内车企私下接触。此举干扰到了磋商整体进程,将对后续价格承诺协议的执行和监管带来不利影响。商务部强调,中方希望在前期磋商的基础上推动谈判进程,尽早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中欧电动车谈判正在关键时期,双方仍存在重大分歧。从今年6月中欧双方磋商机制的确立,到现在双方进行持续磋商谈判。现在距离欧盟拟定的终裁日期——10月30日,只剩下一周。紧迫关头,欧委会采取不透明手段,越过中方谈判合法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我方私企搞“单独约谈”。欧委会在与中方磋商,又单独与部分企业进行价格承诺谈判。试图用私下约谈中国企业方式,获取谈判优势,跟中欧采取协调方式有关。
欧盟打的算盘并不复杂,通过“拉拢”一部分企业,与其单独谈判,试图逐步削弱中方整体力量,中方当然也看得门清。统一战线意味着在谈判桌上有更多筹码,一旦被各个击破,就失去了团结应对的底气。而欧盟抓住某些企业“短视心理”,为追求一时市场利益或利益豁免,选择绕开官方谈判,企业短视背后其实也有难言之隐。中国电动车行业加速扩张,出口依赖度高,许多企业确实需要市场生存,部分企业选择与欧盟私下接触,并非全然是“不顾大局”,而是在全球市场艰难求生本能。
挥舞“关税大棒”,这一举动损害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利益,也对欧洲汽车产业长期良性发展无益。中欧双方汽车产业相互交融,增收关税也将对欧洲汽车企业的利益造成伤害。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始于40年前,当时德国大众率先与中国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历经40年,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收获累累硕果,双方产业逐步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合作层面,国内汽车仍有诸多零配件和技术源自欧洲,中国车企若在国际市场遭遇阻碍,相应零配件的需求就会减少。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电动车市场,而欧洲汽车工业基础和技术都很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既是对手也是伙伴。如果双方放下成见,加强合作,必将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借鉴欧洲在汽车设计、制造、管理等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欧洲利用中国庞大市场规模和完整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然而,欧盟一些国家固守“零和博弈”思维,通过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维护自身在汽车行业传统优势。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企业利益,对欧洲发展也没什么好处。
面对欧盟的两面派做法,中国政府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商务部已经明确表态欧盟这种“两面三刀”的行为,中国政府态度清楚,虽然愿意和欧盟坐下来谈,但前提双方平等互利,绝不容忍任何形式威胁和敲诈!这场中欧电动车贸易博弈,不仅仅是简单商业竞争,更是事关中国电动车产业未来发展,事关中国制造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的关键之战,历史证明,面对外来的压力,只有团结一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欧盟依旧“执迷不悟”,可以预见,中方也将不会手下留情。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多次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的保护主义做法。中方对裁决结果不认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
显然欧盟委员会已经无视了中方的善意,之前中方已经和欧盟进行了多次的谈判,但是欧盟坚持己见,维持了原有的税率,并且是在德国反对的背景下,实际上法国的角色已经非常不光彩,因为法国拉拢了一批国家支持了欧盟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制裁。对于法国推动制裁中国,德国汽车产业已经公开发声,宣称欧盟的“倒行逆施”已经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欧盟带头进行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