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变画是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
武山摩崖石窟群位于鲁班峡谷中,鲁班峡在地质上属于第三纪红砂岩,系经冰川运动后风蚀而成的丹霞地貌。由于第三纪紫红色块状细砂岩岩质疏松,不宜深雕细刻,以浅浮雕彩绘为主,为经变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例如拉梢寺B14号主尊菩萨坐于束腰叠涩方座上,头戴三叶形花冠,面形圆润,上身披绿色披帛,下穿绿色束口喇叭形裤,肌肤涂白彩,五官及衣纹墨线勾描,身体轮廓用红色线条;左脚下垂踩莲花领座上托绿、白相间的莲花;背项光为白、绿相间的彩带。两侧各胁侍五身菩萨。菩萨戴小花冠,身披绿色或红色披帛,下穿白色长裙,赤脚立于绿色莲花上;均有圆形头光,头光用白、绿、红三色涂染;面形丰满,双手合十于胸前。主尊菩萨头顶伸出三朵石榴花作为华盖。说法图两侧彩绘立柱,柱头饰摩尼宝珠,下边框内彩绘绿色宝相花纹。
拉梢寺 B16号净土变,画面大面积泥皮已脱落,主尊仅存垂下的左腿,左脚踩莲花。座前绘一莲花座宝盘,盘中置一莲花,莲花上有摩尼宝珠。座前左侧绘一蹲狮。画面右下角存六身圣众(弟子一、菩萨三、力士二)。圣众后面一曲尺形莲池,内绘绿色池水,墨线绘水波,池内有莲花,池边绘栏杆,一拱形桥跨于栏杆上,桥头左侧绘一金翅鸟,栏杆上方有一乘云手托莲花的飞天。画面左侧边框内绘白色联珠纹,下侧边框内绘白色方格纹。画面人物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施色以红、绿、白为主,色彩浓厚。边框纹样与莫高窟、榆林窟等宋、西夏时期壁画纹样相类似。
在佛教发展与弘扬的漫长过程中,佛教经典与图像是弘扬佛法时不可缺少的“法宝”。如果说佛教经典是哲理与民众信奉行为的律则,那么佛教图像就是这种思想行为与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历代佛教信奉者中,不少信众是在先接受佛教图像之后再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解佛教经典的。石窟寺中造像与壁画的出现,较之冗长繁杂而又难以领悟的佛理经典能收到更加有效的宣传效果。古代的佛门弟子及其广大信众,还以雕造佛像和绘制壁画作为祈愿或功德的必要行为。凡是有石窟的窟龛及寺院的殿堂内,都必须塑造佛像和绘制壁画,这就使佛教更成为以众多艺术形式弘扬教义的宗教。
(文:张小琴)
编辑 赵云霞 责编 蒲爱民
审核 王玉林 监审 韦晨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