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河池已经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河池力量。
答:河池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河池将围绕“五个家园”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河池将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用好“广西三月三”“河池作家群”等文化窗口,持续打造“刘三姐歌谣”“毛南花竹帽”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和标识元素,讲好各族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故事,推动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在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方面,河池将聚焦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工业“2+5+N”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桑蚕茧丝绸“两个千亿集群”,食品、家居等“五个百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N个新兴产业”,集中建设一批事关民族地区开放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大力培育一批县域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集聚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方面,河池将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三项计划”,建设一批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打造广场、长廊、艺术团等“同心文化”载体,开展系列民族联谊活动,促进河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在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方面,河池将立足河池绿色生态优势,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积极配合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加强红水河、龙江河、刁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以赴保护好河池的山山水水,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市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建设安全稳定平安家园方面,河池将以平安河池建设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完善民族地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办好自治县、民族乡成立逢十周年庆祝活动,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宁的良好局面。
问: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河池采取了哪些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答: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区域,河池聚焦“守底线、保民生、抓发展、促振兴”目标任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健全防贫监测帮扶机制。河池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行产业全带动、收益全链接、保险全覆盖、就业全保障、困难全兜底的“五个全”防贫措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排查认定监测对象2.2万户,已有1.4万户解除了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其次是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河池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筑牢民生防线。教育保障方面,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让孩子在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读好书”;医疗保障方面,严格执行现行政策,实现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应享尽享;住房保障方面,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对新增、返危住房做到即增即改、动态清零;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持续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动态监测和排查,加大规模化建设和维修养护力度,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然后是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带动。一方面,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全面落实产业奖补政策,今年以来全市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7亿元,惠及脱贫户12.5万户。另一方面,强化务工就业摸排监测、精准服务、政策保障和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目前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45.4万人,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106%。
再就是加强乡村建设和治理。河池坚持从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入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补齐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短板。同时,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两制一化”治理运用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市共获评“三星级”及以上村党组织802个。
问:河池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建设。请问,河池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河池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造性将国家治国理政需求和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相结合,构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打造新时代乡村治理“河池模式”。
主要做法:
构建“五位一体”信用指标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政村、乡(镇)构建信用指标体系。信用分为B级和1A—5A级六个等级,1A级以上为信用户,5A级为最高等级;全村信用户达70%以上、有好的村“两委”班子、全村不良贷款保持在2%以下的行政村,可评定为信用村,以此类推评定信用乡(镇)、信用新型经营主体。一旦单个农户失信,将降低全村的授信额度、提高其他农户的贷款利率;一旦评为信用村,就会提高村内信用户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以此打造农户个体与村集体紧密连接的信用共同体。构建信用信息多元应用体系。创新“信用体系+普惠金融”“信用体系+产权交易”“信用体系+农村电商”“信用体系+惠农政策”“信用体系+社会应用”等应用场景,将信用分变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益和可享受可感知的社会权益。
取得的成效:
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与全体村民利益、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效能挂钩,倒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全市97.51%的村(社区)党组织综合评定为“好”等次。
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信用评级将金融支持、产业奖补与信用积分挂钩,让农户“无形信用”变成“有用资产”。全市农户已评级90.3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18家,累计发放信用贷款45.2亿元。探索“信用+信贷+种养殖”“信用+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逐步把一般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全市有74个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十大百万”特色产业实现全覆盖。
进一步弘扬了新时代文明新风。让信用转换成“真金白银”,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竞相富裕的正向激励机制。同时,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多层面重塑,使河池特有的优秀文化广泛传承,优秀文化的内驱力、影响力注入德治教化中。全市共有22个行政村纳入自治区级乡风文明村示范点,4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进一步形成了乡村治理的善治格局。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农村信用体系的耦合下,公安、税务、财政、教育、金融等部门深度参与,打造以信用为连接的多元共治格局。2023年,群众安全感达98.6%。
进一步厚植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在村庄规划、公共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信用村、高等级信用户,让每个群众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全区第一,河池被明确为广西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东巴凤国土绿化示范项目获批国家试点,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1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