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热搜、刷屏“朋友圈”,更刷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政务   2024-10-28 16:30   黑龙江  

点击蓝色字关注“红岸发布”,获取富拉尔基最新党政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登上热搜、刷屏“朋友圈”,更刷新了中国一重产业工人的职业生涯——

产业工人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登上热搜、刷屏‘朋友圈’!相信咱们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日前正式公布,看到消息后技术工人桂玉松兴奋地说道。


桂玉松,这位被同行誉为“刀客”的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制造厂车工,多年从事深孔钻、数控立车机械加工,“操刀”近百万次,可谓刀无虚发。但在“大国重器”制造过程中,桂玉松也曾多次遇到“瓶颈”,甚至被外国专家说:“你们没有能力加工这么高精尖的产品。”


“中国要发展,始终要靠自己!”不服输的中国一重产业工人用实际行动作答——乘着“产改”的春风,技术工人深植创新创造沃土,努力推动一重高质量完成了715吨重的世界最大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国内首件调相机转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主管道等一大批核心设备的加工任务,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难题,推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重大跨越。


与此同时,一大批以刘伯鸣、桂玉松为代表的一重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


实施“二十条”举措助力“产改”走深走实


中国一重始建于1954年,是制造业中的母机型企业,覆盖核电、石化、冶金、矿山、锻压、风电、海洋和农机等众多装备制造领域。在企业成立70周年之际,一重的产业工人迎来了高光时刻。


今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勉励他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伯鸣


“大国工匠”刘伯鸣正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产业工人代表之一。“深感自豪,但更感到责任重大!”刘伯鸣激动之余,更多地在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如何坚守初心,在创新创造上努力作为,以更大的力度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更多的国之重器。


在中国一重,像刘伯鸣这样的优秀产业工人不胜枚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伊世明、桂玉松、马谷军,首届“龙江工匠年度人物”王国峰,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杨晓禹、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宏祺……据统计,9000余名在岗职工中,技术和技能岗位占比77.3%,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35.3%,评聘公司级大国工匠11人、首席技能大师23人。


桂玉松


伊世明


马谷军


王国峰


杨晓禹


王宏祺


能人辈出的背后,是一重扎实推进“产改”的坚定选择。


国家要发展,制造业要发展,装备制造业是重中之重,是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一重深知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更清楚地认识到,建设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中国一重集团立足自身特点和产业工人需求,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着手制定了《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二十条措施》,建立完善了一套从培养选树到使用激励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制度机制。



与此同时,一重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在建功立业方面,制定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规划(2021-2025)和实施办法;在素质提升方面,制定了技能人才培训规划、培训管理制度、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在地位提高方面,制定了大国工匠、首席技能大师评聘管理暂行办法和考核实施办法;在职业发展方面,制定了特殊紧缺科技和技能骨干人才延迟退休、返聘管理办法和技能人员职级晋升管理暂行办法;在权益维护方面,制定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补充医疗保险、绩效管理、优秀职工休疗养等实施细则。



企业将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储备摆在了突出位置,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工人日益增加的获得感——


一重积极构建“走出去+请进来”多元培训体系,每年有50名左右技能骨干被选派到国内知名院校、大型企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劳模工匠成为客座讲师,参加“百名讲师百堂课”;每年有百余人次加入技能学历“双提升”行动。


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为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师带徒”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对解决生产实践关键技术难题,取得突出业绩的,优先推荐晋升特级技师技能等级。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与企业年度生产目标相适应的职工薪酬增长梯次,实施技能津贴“倍增计划”,提高高级工以上技能人员技能津贴标准。2023年,一重职工人均薪酬比2017年增长60.67%。



实施健康关爱计划,推广“三深化、四帮扶、五清楚、六必谈”的“3456”思想政治工作法,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机制和职工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机制……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一重来说,积极推进‘产改’,将极大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助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一重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冲天表示。


打破壁垒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刘伯鸣、桂玉松都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并与伊世明、王国峰、杨晓禹等劳模组成了贯通上下工序间的“劳模创新联盟”,形成从炼钢、锻造、热处理、机加为一体的“创新链”。


2017年,这一联盟形式向外扩展——中国一重与哈电集团组建了跨企业间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定期举办技术讲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推动解决“卡脖子”难题。



打破创新壁垒,激发创新活力。一重建立了党员、劳模、青年、技能大师、党外人士、巾帼等六类创新工作(活动)室,按照有带头人、有带办人、有创新团队、有课题项目、有创新成果、有场地经费、有制度台账的“七有”标准建设,由工会、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团委)分别作为“六室”建设的牵头单位,给予全方位协助支持。目前,“六室”已累计达到140个,汇聚创新人才3000余人,创新成果总计2930项,获专利300余项,市级以上创新成果奖130项。


创新工作室只是一重为发挥各类岗位职工的聪明才智搭平台、建机制的一个缩影。


——结合承制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品,连续多年举办“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依托竞赛攻克“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重大技术装备,并设立百万元年度急难险重任务攻关奖励资金,发放奖励2700多万元。


华龙一号


国和一号


玲龙一号


——广泛开展技术比武,每两年举办一次生产技术运动会,并组织劳模创新大赛、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五小”创新竞赛、创新工作室成果大赛,评选年度劳模创新成果奖,搭建创新成果评选推广平台,着力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培训练兵模式。



如今,创新创造已成为一重技术工人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


刘伯鸣带领团队独创53种锻造方法,开发41项锻造技术,先后攻克核电、石化装备锻造难关103项,填补国内行业空白50多项,为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


桂玉松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18米深孔钻自动化终端控制系统,把操作技能编写成自动化软件控制程序、组装硬件。桂玉松的创新工作室近6年来完成课题60余项,重大创新课题12项,节约成本700余万元。


在“产改”的助力下,一重技术工人把创新创造融入“骨子里”,锻造出一件件国之重器。


产业工人与企业同成长共奋进


地处东北地区的一重,在往年职校招聘时并不占优势。但今年的招聘季收获颇丰。“往常1年招60个人,今年5月一场活动就招到了89人。”一重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采取“人力资源宣讲政策+劳模工匠宣讲个人成长故事”的招聘方式,用“产改”成效说话,吸引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加入。


刘伯鸣参加了此次招聘,1个人就签下了14名新工人。


聚焦企业生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重开展“新型学徒制”暨青年技能培训行动,“双优师徒”星级评定和“青羽计划”等,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明星”效应,抓好技术技能“传帮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一重还开展了“百名人才工程”,每年选评公司大国工匠、首席技能大师,并给予特殊补贴。


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制造厂400吨卧车机台长王宏祺,带领自己的青年创新工作室完成40余项创新课题,获国家专利2项,并成功培养了8名优秀徒弟。而这位技术大拿,刚刚36岁。


今年5月,一重集团(黑龙江)专项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工艺师、高级工程师宋明静成为哈工大在职研究生,重返课堂补齐理论空缺,并与大学老师一起攻关技术难题。与此同时,许多一重技术工人获得了能力学历提升机会,并在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后,由企业全额报销学习费用。


在一重专项装备公司数控龙门铣担任主技工的田原,实现了从钳工到铣工的“跨界”转型,出色完成了1000多件专项关重件的精加工任务,2018年晋升为高级技师……


随着“产改”深入推进,一大批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产业工人成长起来,发挥聪明才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一重也创造了数百项“第一”,推动实现了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真正让“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已经成为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刘伯鸣,还是会每天准时走进车间。巨大“天车”在高大的厂房上方游走,发出阵阵轰鸣,滚烫发红的巨大钢锭在技术工人操作的水压机锻造下被塑成轴、辊、筒等各类锻件。想到它们将被应用到核电、石油、化工等领域,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环节发挥作用,53岁的刘伯鸣心里泛起阵阵涟漪,“我为自己是一名产业工人而骄傲!”


“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思想政治引领更加扎实,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更加高涨,主人翁地位更加显著,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中国一重的“产改”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打造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一重

编辑/谷瑞芳  主编/马双莉  

审核/郭叶南  总监/邵英明

红岸发布
展示红岸风采,传播富区声音,发展舆论阵地,助推经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