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看到个热搜:读研被亲姑姑在家庭群里教育了。
帖主在美国留学,目前是大四的本科生,正在努力申请读研,却遭到了亲姑姑的坚决反对。
从群里的聊天记录来看,姑姑反对的理由是,帖主出国留学读本科已经花费太多,按惯例本科毕业就不该再跟父母要钱,现在还要继续读研,无异于啃老。
“该到挣钱的时候了。”
“先还你爸80万吧。”
“打款的时候群里发一下截图。”
咄咄逼人的语气,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不舒服。
但帖主说,还有更难听的,没有截图下来。
“甚至还说出了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女孩读书读多了眼光高,以后都嫁不出去”。
帖主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一家人,还要这么恶心人。
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写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帖主姑姑或许觉得,自己是长辈,管教一下亲侄女也是应该的。
但她没有意识到,供帖主出国读书的是帖主的父母,父母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姑姑就更没有立场指手画脚了。
再亲近的关系,也要留有边界。
手伸得太长,容易闪着腰。
《知否》中的康姨妈就是个例子,自己家中事务处理不好,却总是跑到盛家给大娘子出主意,对盛家的事务指手画脚,给盛家带来了不少麻烦,自己也在最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02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假借亲戚之名,肆意越界。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故事。
这位网友有个小姨,把网友家当免费酒店,常常不请自来。
小姨不光自己来,还要把网友的一个远方表姐也叫来。
表姐带着两个孩子住网友家,每次都把家里弄得乱糟糟。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小姨问网友母亲要了家里的钥匙,经常在网友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带着她的朋友去家里住。
时间久了,网友父母也有了意见,但母亲因为太看重姐妹情感,不好意思跟小姨说,父亲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又要顾及妻子的面子,于是这事不了了之,小姨该来还是照样来。
“每次她来,我都很不开心,而且会表现的很明显,她也不在意,装没看见,甚至还会跟我妈嚼舌根,挑拨我跟我妈关系……”
还有前段时间热搜上的一则帖子:亲姐姐总暗示我给外甥、外甥女买东西。
题主的亲姐姐有两个孩子,都是三四岁。
因为姐姐和姐夫条件拮据,养两个孩子开销也大,题主就想着经常给姐姐的两个孩子买些东西,帮衬一下。
于是题主每个月几乎都会主动给外甥、外甥女买点衣服零食玩具之类的,过年更少不了红包。
没想到一来二去,姐姐却把这件事当成了理所应当。每次题主去姐姐家看孩子,外甥一上来就先问题主给他们带了什么好吃的,有时候甚至还嫌弃题主买得少。
姐姐更是多次暗示题主想要什么款式的鞋子衣服,还直接给她发玩具的链接、怂恿外甥找她要东西,这让题主感到很不舒服。
古人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任何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过了界,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同样,一段关系,也是如此。
题主姐姐的这番操作,才只是刚刚让题主感到不舒服,但如果就这样一味发展下去,这份亲情被毁掉也是迟早的事。
03
每到过年,各类对自家亲戚的吐槽,就会登上热搜,让人忍俊不禁。
“工作怎么样啊?”
“找对象了没啊?”
“学习成绩如何啊?”
“有多少存款啊?”
……
诸如此类的提问,让人既无奈,又愤怒。
然而,问出这些问题的亲戚还觉得自己只是出于关心。
但对于非常看重边界感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关心”实则是一种冒犯。
哲学家Heraclitus说:
“世界的一切次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深以为然。
关系再近的亲戚,也应该注意彼此相处的分寸,行事更要有明确的界限,才能保持和谐的关系。
那么,亲戚之间,要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分寸呢?
自媒体作者简影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在理:
亲戚之间不是走得越近越好,也不是走得越远越好,而是应该有来有往,不涉及利益,也不亏欠人情。
古语有云:“亲兄弟,明算账。”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许多亲戚之间闹掰,就是因为利益和人情混为一谈,一方高估了自己的人情价值,企图用人情直接换取金钱。
殊不知,别人眼中的人情价值与自己的可能并不一致,两者混为一谈,难免破坏关系。
所以说,亲戚之间,尽量不要合伙做生意,也不要有太多金钱上的瓜葛。
身处一个大家庭中,不要把手伸太长,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肩负起更多责任的人,亲戚有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人人都做到这样,亲戚之间的相处自然更和谐,感情也会更加温暖和牢固。
如此,彼此之间才能体会到亲情带来的幸福感。
作者: 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 飞小白有话说 (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 (ID: jingdu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