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特·史塔格教授利用地质学、气候学等领域的知识,结合计算机仿真演算的结果,在他的新书和最近的一次接受新京报的采访中为我们回答了这些关乎地球上所有生物未来的问题。
美国纽约州保罗·史密斯学院教授寇特·史塔格(Curt Stager)。他不仅在大学任教,还是一名科普作家,并在广播电台拥有一档专属科学栏目,为听众们解释诸如“为什么天空如此之蓝”这样的问题。著有《十几万后的地球》(北大社已出中译本)。
什么是最坏的结果?
如果不做出改变,在气候恶化面前,人类所要面对的最坏结果可能是重演66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事情。
当时和现在差不多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迅速逸散到大气中,可能是由火山燃烧富含碳的海洋沉积物,以及两极附近和深海的冷沉积物解冻以后造成。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全球气温在许多世纪内变得比如今高得多,世界上所有的冰都融化了,海平面比如今上升得多,许多海洋都酸化了。
因此,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的重演将是一场灾难,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放弃燃烧化石燃料作为我们的主要能源来源。
气温最高会达到多少度?
因为物质不灭定律,人为产生的为数可观的二氧化碳将在数十万年内阴魂不散,因此温室效应下的高温也将长期与人类为伴。根据人类行动的可能性,我们仍然会面对两种可能——
温和发热:如果我们逐步减少碳排放直至2200年全面停止,2300年地球气温将达到顶峰,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高2-4摄氏度。而在此之后,地球将走过漫长的降温过程——在停止碳排放一万年后,全球平均气温依然比今天高1.1摄氏度。
高烧难退:在一直使用化石燃料的情况下,气温同样是在2300年前后达到顶峰,那时全球气温将比现在高5-9摄氏度,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如此高温。一万年之后,全球平均气温仍将比今天高3-6摄氏度;十万年后,二氧化碳浓度才能回落到今天的水平;四五十万年,一切才会回归正常状态。
碳排放的影响是可逆的吗?
在人类成为一股如此强大的力量之前,地球自身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土壤和海洋中有机物的腐烂,以及火山活动。通常情况下,清除这些排放出来的碳以实现平衡,主要是通过埋藏的沉积物和矿物的风化作用完成。
然而,比较罕见的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以相对快的速度释放出来,就像6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那样。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逃逸到大气中,可能是由火山扰动了富含碳的海洋沉积物引起的,引发了与当今类似的全球变暖。这是“自然的”,而不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但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就像今天一样,温室气体的快速堆积使地球急剧变暖,并使大部分海洋酸化(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和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一样,今天人类造成的变暖和酸化也是可逆的,但要经过数千年的时间。
虽然,有些物理变化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逆转的,但其他方面的影响却不是。如果物种被这些变化逼至灭绝的境地,比如北极熊或珊瑚礁,这样的损害将是永远的。
“气候鞭尾效应”下的问题
就算是出现与变暖和酸化相反的变化—— “气候鞭尾效应”,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许多个世纪以后,气候变暖最终看起来会是一种常态。所以,当它们之后变成我们认为“正常”的状态时,生活在遥远未来的人们也需要适应另一种变化,只不过是和我们现在的情况相反。
例如,我们今天担心海平面上升会威胁到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人们和生态系统,但在更远的将来,海平面下降反而会成为一种威胁。想象一下,在许多世纪以后,当海平面还很高的时候,一座港口城市——也许是一座伟大的“未来上海”,已经被建在了岸上。但随着气候的恢复,海平面回落,港口将被滞留在内陆。
我们可能会选择忽略这样的状况,因为它们发生在如此遥远的未来。但我们无法逃避需要为之承担的责任。
无论是否承认,我们不仅在迫使后代应对我们自己在短暂的一生中造成的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在强迫生活在更远未来的人类后代们,去应对将来气候鞭尾效应带来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的灾难?
海平面上升与海水酸化本是镜像问题,报道后者的寥寥无几,而前者则是万众瞩目的大事。世界各地都有关于远古洪水的传说,也或许是因此,人们对海平面上升的原始恐惧深植于心。更何况,人们可以轻易地想象出它对沿海居民与城市的影响。
地球上只有三个冰体的体积大到足以严重影响海平面高度,它们分别位于格陵兰、西南极和东南极。如果有一天全球变暖使格陵兰的冰全部融化,那么海平面将上升7米。如果西南极冰原的可融冰也全部融化,那么海平面将升高5米。而东南极冰原足够稳定,不会轻易融化。
然而,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人人常常忽略掉至关重要的时间跨度这一因素。海平面上升7米,我们经常先入为主认为这是瞬间会发生的事,而实际上,这些现象需要数百年才会完成。
海平面上升实际上是一个缓慢到难以觉察的过程,因此,人们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应对海岸线和海平面的变化。
北极熊会灭绝吗?
北极暖化的速度远远超过全球平均速度,大多数专家都预测,漂浮在北极的冰盖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就将全部消失。
而一说到北极融冰,大家都会直接想到北极熊的安危,而这归功于一些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事实上,北极熊很可能死于风暴带来的巨浪而非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冰而溺死,要知道北极熊可是游泳健将啊。
北极暖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食物链来影响北极熊的。海豹养活了北极熊,而冰养活了海豹。随着北极结冰越来越晚,范围越来越小,海豹越来越难以在稳定的环境中养育下一代,而这就间接导致了北极熊热量来源的减少。吃得少了就会变瘦,瘦了就无法顺利生养小熊也无法抵御严寒。
在口粮日益稀缺的同时,北极熊们还将面临亲戚们的竞争——由于北极的暖化,森林将向北移动,而棕熊也将随之不请自来。这俩近亲再次相遇,也许他们会看上对方,然后北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杂交熊。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北极熊竞争不过亲戚而日益减少。
在遥遥无期的岁月中,北极熊和他的食物海豹将一步步被迫放弃他们原有的生活和家园,他们的生死存亡将悬于一线,而导致了这一绝境的人类对此却无能为力。
但愿当北冰洋再次冰封的时候,地球上还会有北极熊的踪迹。
地球会再次进入冰河期吗?
近几年,世界各地频繁遭遇各种极端天气。今年年初,极地涡旋袭击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引发大规模寒潮。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近年来极地涡旋变得更加多变,虽然这可能与北极地区的气候变暖有关。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极地涡旋造成的任何降温,都会被其他地区的变暖所抵消。这些变化是由环绕北极的风中“环流”引起的,它将冷空气带到南部地区,但将暖空气推到北边的其他地方。这些涡旋运动所产生的任何整体降温都会过于短暂,不会造成冰河期。
冰河期只会经过许多世纪间的发展,这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而出现缓慢、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此外,我们已经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可能会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下一次冰河期的发生。
冰河期在多大程度上被推迟?
众所周知,46亿岁的地球曾经有过多次冰期。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能够覆盖整片大陆的冰川作用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结束,但是我们知道它具有周期性。从长期看,两次冰期中间两三百万年的温暖时期只不过是地球短暂的喘息而已。而这最近一次的两三百万年中,人类出现了。
上一次冰期结束于11700年前,按照以往冰期规律,五万年后地球有可能进入新的冰川时期。然而,由于人类大量的碳排放,新的冰期出现时间已经被延后N万年。
根据我们现有的气候预测模型,只有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250ppm(百万分率)时,才会在遥远的未来引发冰期。我们现在的二氧化碳浓度是387ppm,而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燃烧,这一数值也将持续上升。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气候变暖问题,呼吁采取行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种可能——
一,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节制碳排放并寻找可替代能源,下一次冰期不会在五万年后出现。但随着地球的缓慢降温,我们将在十三万年以后遭遇冰期。
二,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直至耗尽。如此一来,下一次冰期不会在五万年后出现,也不会在十三万年后出现,甚至在五十万年后也不会出现。
对科学研究有影响吗?
由于碳-14本身的衰变速度稳定可靠,我们的科学家常利用碳-14来测定某个生物残骸的年代。年代越久远,碳-14就越少。
不幸的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这个可靠的规则打乱了。
空气中的碳原子一共有三种:碳-12、碳-13、碳-14,在没有人类活动以前,这三种碳原子的占比是基本固定的。然而随着我们数百万年焚烧化石燃料的活动,空气中碳-14的含量逐渐下降。
因此,未来的历史学家在用碳-14测定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物体年代时,就会遇到一个难题——由于这一时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在这个期间形成的骨头、毛发、木头等物质其碳-14含量都会比较低,因此如果历史学家依然套用“碳-14越少,年代越久远”的公式,这些物质就会被认为比实际年龄更为古老。
如此,我们这一时代将成为从地质记录上消失的一个时代。但愿未来的科学家能够找到更可靠的测定方法。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作为自然界的力量,我们首先可以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继续讨论气候变化,因为很多人仍然拒绝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会影响到其他看到和听到我们的人,所以通过谈论这个问题,并在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情况下生活,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想法和行动。
第二,我们需要及早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并改用替代能源,这对众多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的生物是好事,对人类而言也是防患于未然、留有后路的选择。
其次,我们需要尽量多地去了解地球的生态以及人类行为对它的影响。这里的我们不单指研究这一领域的科学家,而是全体人类。否则对地球生态面临的严重威胁缺乏充分了解的普通大众,该如何在某一个将要决定这个星球命运的时刻做出审慎理智的判断?
最后,全人类必须彼此倾听,携手共进。我们越能试着以同理心去了解尊重他人,就越能彼此学习,越能知道彼此的需求和渴望,也就越能彼此合作,向着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向努力。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温室气体污染问题,全人类的集思广益和携手合作是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