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辉:自然影像的童话歌者

文摘   2024-09-03 11:37   北京  



Photographer

摄影名家访谈

Interview


近百年来,荆楚大地,长江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北摄影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为建设“中部支点”贡献文化和档案力量。





袁明辉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终审评委。



袁明辉创作艺术史

●2007年3月,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从事宣传工作,开始喜欢摄影。

●2013年1月,摄影作品《捉迷藏》获第42届美国国家野生动物摄影大赛其他动物组高度荣誉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2月,摄影作品《毛毛虫的理想》获英国国际花园摄影年赛花园中的野生动物组提名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0月,摄影作品《毛毛虫的理想》获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奖小世界组最高荣誉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

●2014年10月,摄影作品《自然的和声》获第50届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WPY)植物真菌组提名奖,为本届赛事获奖的唯一中国摄影师,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三位中国摄影师。12月,摄影作品《螺旋的爱》获得2014年美国最佳后院摄影奖(Best Backyards)并列冠军,为该赛事获奖的第一个中国摄影师。

●2015年5月,摄影作品《金唱片》获得第17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亮点奖(Glanzlichter)植物真菌组高度赞扬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6月,摄影作品《成长的龙舌兰》获得第8届国际园艺摄影年赛(IGPOTY)微距艺术组冠军,为年赛历史上获冠军的第一位亚洲摄影师。9月,摄影作品《我有一个梦想》获得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自然组冠军。10月,摄影作品《自然的和声》获得第25届西班牙国际山地与自然摄影年赛(Memorial María Luisa)植物组高度赞扬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2月,摄影作品《螺旋的韵律,斑点的对比,豆娘打伞,珠宝般的生命》等4张作品并列2015年美国最佳后院摄影奖(Best Backyards)冠军,创该赛事历史一届获奖最多纪录。

●2016年1月,摄影作品《生活就像过山车》获得首届亚洲最佳自然摄影奖(NBPA)微距世界组冠军,其他四张作品拿下四个最高荣誉奖,创大赛历史获奖最多纪录。5月,摄影作品《青蛙王子的领结》获得第18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亮点奖(Glanzlichter)其他动物组冠军。12月,荣获《大众摄影》杂志年度影像十杰。

●2017年1月,摄影作品《青蛙王子的领结》蝉联第二届亚洲最佳自然摄影奖(NBPA)微距世界组冠军。2月,摄影作品《为你打伞》获得第11届国际自然摄影竞赛奖(Asferico)植物真菌组冠军,为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亚洲摄影师。10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个人图书画册《小宇宙——微距摄影的童话世界》。

●2018年2月,摄影作品《皮鞭下的尊严》获得国际自然摄影竞赛奖(Asferico)人与自然组冠军,为赛事历史上连续获冠军的第一位摄影师。2月,摄影作品《坚持》获得2018年国际自然摄影竞赛奖(Asferico)植物真菌组最高荣誉奖。5月,摄影作品《坚持》获得第20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亮点奖(Glanzlichter)植物真菌组高度赞扬奖。11月,摄影作品《豆荚里的树林》获得第22届法国国际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节(Montier Festival Photo)自然艺术组冠军。

●2019年4月,“自然的回响——袁明辉微距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艺术展厅开展。6月,摄影作品《倒影的反思》获得第6届意大利国际生物摄影师大赛(Bio photo contest)淡水植物组高度赞扬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0月,摄影作品《发网茧》获得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无脊椎动物行为组高度赞扬奖。

●2020年1月,摄影作品《中国画》获得2020年首届英国TTL自然摄影年赛(POTY)微距组冠军,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这也是自参加国际赛事以来的第100个国际自然摄影奖。9月,摄影作品《豆荚里的树林》获得第2届国际近摄特写摄影大赛(CUPOTY)植物真菌组提名奖,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0月,《重返微观自然》在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艺术展厅开展。德、法两国驻华大使出席展览,这也是法德武汉专项文化基金的首个展览。

●2021年2月,摄影作品《视窗中的偷窥》获得第7届亚洲最佳自然摄影奖(NBPA)微距世界组冠军。11月,摄影作品《团结的力量》获得2021年第57届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WPY)人民选择奖提名。

●2022年10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个人图书画册《自然的呢喃-微距摄影的平行世界》。11月,为迎接《湿地公约》14届缔约方大会,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国礼书——个人图书画册《微距生灵》。12月,摄影作品《流浪鸟》获得第16届国际园艺摄影年赛(IGPOTY)方形裁剪组冠军。

●2023年4月,《自然的呢喃》个展在武汉天地壹方南馆展出。11月,摄影作品《小调皮画圆圈》获得第4届国际近摄特写摄影大赛(CUPOTY)昆虫组第三名。12月,摄影作品《豆荚里的树林》获得首届西班牙“人与自然”(Nature and Humans)竞赛创意组提名奖。

●2024年2月,摄影作品《编丝帽》等3张作品获得第18届国际自然摄影竞赛奖(Asferico)其他动物组3个最高荣誉奖。5月,摄影作品《树皮地衣上的壁虎》获得第18届国际园艺摄影年赛(IGPOTY)黑白组亚军。2024年6月,摄影作品《岩石意象中的蛇》获得第11届意大利国际生物摄影师大赛(Bio photo contest)其他动物组冠军。为该赛事历史上获冠军的第一位亚洲摄影师。


国际自然摄影专业大赛中,有一位中国人的获奖以30多个“世界第一”“亚洲第一”“中国第一”,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摄影的认知,创下了世界和中国自然摄影史中的奇迹,留下了自然摄影的佳话。这位中国人就是武汉摄影师袁明辉。在其历时十余年的对自然摄影创作中,他以众生平等的慈悲情怀、充沛想象的影像语言、睿智豁达的哲理沉思、生态自然的专业知识和热忱饱满的赤子之心,为我们建构起一个充满神奇美妙的微观童话世界,留下了自然摄影中的东方智慧与传奇,为书写新时代长江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美丽新世界建立起一座自然摄影的丰碑。


  拿起相机

  他的创作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结缘武汉,是袁明辉之幸。

1975年,袁明辉的父母从南海舰队转业到武汉第三制药厂。自此,他的生活、教育和工作都是在武汉完成。

1992年12月,袁明辉高中毕业后,就到父母的单位当了工人。一次偶然机会,袁明辉借朋友的海鸥单反相机拍摄家人,没想,就喜欢上了摄影。

1999年9月,袁明辉在武汉大学艺术摄影大专班学习。一年后,他购买了一台单反相机,开启了摄影创作之路。

武大摄影班学习时,受来自新闻行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影响,袁明辉的创作主要是新闻摄影。他每天跟着信息跑,拍完照片还要裁胶片、洗胶片、出照片,还要马不停蹄把照片赶送报社。不仅时间、精力和财力吃紧,最重要的是以传播性为主旨的新闻摄影让他被动创作,且成效甚微。基于自有摄影记者用图优先机制,报社在选图用稿上,除非是记录重大事件,或抢拍到报社摄影记者没有到现场拍到的重要事件。一般情况下,自由摄影师拍摄的新闻照片用图之路比较窄狭。这对于初始从事业余创作的袁明辉而言,新闻摄影的实践是一条不太合适自己创作之路。

这之后,袁明辉将创作眼光转向到街头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作为上个世纪摄影艺术风潮,自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为广大摄影人重视。不少纪实摄影师秉持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街头巷尾和城市乡村捕捉时代生活和社会热点,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立得起、传得开、有影响的优秀摄影作品。受纪实摄影热的影响,袁明辉也投身到社会纪实的创作之中。他拿着单反相机走街串户,抓拍人们日常生活百态,以此反映社会现状。遗憾的是,受公共关系突破力限制等因素,袁明辉常常陷入到“肖像权”“偷拍”“曝光”之类的问题纠结之中。无奈,袁明辉决定放弃街头纪实摄影,转向风光摄影,以“愉悦自己”。

风光摄影意味着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搞风光创作一段日子后,袁明辉越来越觉得,风光摄影也不适合自己。一方面,摄影人要有钱有闲;另一方面,自己尼康入门单反机的负片远远不如人家的哈苏中画幅、林好夫等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反转片精细画质。同时,一个上班族也没有大把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耗在一个景区呆上十天半月守候晚霞和星空。袁明辉明白,风光摄影需要情感领悟、创作永无止境,最重要的是风光摄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于是,袁明辉决定放弃风光摄影,继而转向野生动物摄影创作。

彼时,野生动物摄影也有一些圈子。一定程度上讲,首选非洲拍摄动物已成为不少拍摄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标配。一些有条件的摄影师租借直升机,在当地武装部队持枪保护下进行创作。加之非洲不少地方战乱多、治安差、瘟疫也多,资金投入和人身安全都是大问题。袁明辉在分析去非洲拍野生动物几乎没有可能性之后,决定选择在国内拍摄野生动物。经调查,袁明辉遗憾地发现,国内很多野生动物保护区几乎不对公众开放,摄影师进出保护区都要开具证明,并要有官方许可函。就这样,袁明辉想在国内拍摄野生动物的想法很快被束之高阁。

这个时候,“打鸟”进入袁明辉的视野。他选择武汉市内公园和湿地拍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守候和觅鸟点拍摄后,袁明辉发现,用400至600mm的镜头拍的鸟也只是画面的一小部分。加之受动物保护观念和生态环境影响,“打鸟”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经历了几年的摄影方向选择和实践探索后,袁明辉认真总结分析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最终决定选择自然微距摄影。

自此,中国多了一位世界著名的自然摄影师。


  走进自然

  他的眼里全是色彩斑斓的童话

2003年,袁明辉购买了一只90mm微距镜头,将创作地点定在了武汉东湖,主要拍摄昆虫和植物。每天拍摄结束后,袁明辉会根据冲洗出来的照片分析自己的不足。他知道,中国的自然摄影离国际自然摄影尚有很大的差距。从摄影类别上讲,中国关注自然摄影的摄影师并不多,好作品也不多见,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

随着中国环保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袁明辉认为,是时候让中国摄影家和中国自然摄影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他说,用影像讲述中国自然王国的和谐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也是中国的地理文化、生物文化和影像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当然,也是中国摄影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放眼世界以自强。为了获得更多自然摄影和微距摄影的信息,袁明辉经常去外文书店和省图书馆淘书、查阅相关资料。他还经常在网上搜索国际大师们的摄影作品和世界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获奖作品。通过反复观看,研究大师们的摄影理念和风格,琢磨视觉语言学,理解创作方式和技巧。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自然摄影伊始,袁明辉也是照葫芦画瓢。他运用新学习的自然摄影知识,模仿大师们的创作手法,在东湖一扎就是一天。他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坚持观看并研究国际一线自然摄影师的作品和十几个国际自然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并多拍多总结。长此以来,袁明辉在长达十多年的摄影创作中,树立了终身学习、思考与实践的创作理念,使得他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扎根自然

  他向世界展示中国自然生态之美

袁明辉自拿起相机起,就一直有个初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讲好中国生态文明、自然文明故事,推介中国哲学意蕴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通过自然影像的推广,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看到中国对于人类生活的地球卓越的生态贡献。

风格是作品的标签,也是一个成熟摄影师的重要标识。袁明辉的摄影风格结合了伟大的东方审美情感和欧洲自然生态摄影风格的悠久传统。他擅长以创造性的发现引起观者的情感变化,以艺术的方式深入并探讨自然,着重于光、颜色、线条、图形及细节的表现。同时,他非常注重发挥自然影像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关爱,并有利于教育青少年一代。

袁明辉认为,自然之中的微观世界是区别于人们日常所见的另一个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你要想经历独特与不凡,还渴望纯粹与质朴,唯有从自然之中寻找答案,自然都会给你启迪。执念于自然的袁明辉,常常沉醉在自然之中。

作为自然的欣赏者,他在摄影中感悟自然之道、生命的哲学,慢慢地融入自然,包括大树、昆虫、野兽、飞鸟、游鱼……多种生命的体验。生与死、追逐与逃离、孤独与陪伴、爱与被爱、顺服与抗争……对其他生命的痛苦和欢乐感同身受,自己也慢慢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创作者。

袁明辉说,在对自然的创作中,当时的发现和思维,拍摄时的细节,经历的过程都会在我的内心留下回忆。就象我在梦里依然在摄影。在梦中,意识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在意识转换的一刹那,“有我”与“无我”,“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彻底决裂,从而产生创意。他还说,思维模式和视觉习惯一旦被打破,每一刻都会是崭新的,每一次地创作都是在尝试一个新鲜的感觉,视野的开阔更有利于你从事的事业。

袁明辉非常喜欢美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摄影师弗兰斯·兰廷和吉姆·布兰登勃格的作品。弗兰斯·兰廷以独到的方式拍摄野生动物,并以其摄影作品和环保主张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和生态学家。吉姆·布兰登勃格作为自然生态大师,通过自然摄影提出主张,提醒大众关注环境。他非常喜欢吉姆·布兰登勃格所说的一段名言:“选择能令你产生敬意的作者和作品,然后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去研究他们。如果你希望踏入专业领域,不妨追随你偶像的道路。你发现只是与仰慕的摄影师在同一个房间里——即使不谈论摄影——也会对你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1年后,袁明辉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这就是他对自然主义的全部理解。正如他所言,要以平等的视角拍摄小生命,不因它们的微小体型而轻视它们。袁明辉强调,自然生态摄影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应该是为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生命提示出它们本就存在的尊严。

多年的创作实践,让袁明辉真正懂得,要让自己的姓名和中国一起出现在最顶尖的国际自然摄影比赛获奖榜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就必须走一条孤独而有趣的漫长的求索之旅。

摄影是思维的艺术。每次旅行创作时,袁明辉都会设想好一天的行动路线,象体育训练一样迎接这充满朝气的时光。冬季为了拍到植物上最美的的冰霜,确保在日出之前的冰霜不至于融化,他会在凌晨4点出门。创作中,他会有意识地让自然的光线去引导一整天的拍摄工作。他随身携带着一个MP3,音乐成为他忘却疲惫的兴奋剂。

袁明辉的成功还得益于创作的久久为功,持续性地关注一个题材、一片区域,等待不同光线,寻找不同角度,思考不断更新。就像职业运动员一样去发掘自身特质,保持提高。正是这些特质,成为他克服困难和战胜挑战的支撑。于是,通过关注自身,袁明辉发现了其没有察觉到的自身潜质。一些突如其来的诗意和意象会越来越清晰,并慢慢积累成一幅幅佳作……

多年创作的自然影像就像童话中的美好愿望,逐一得以实现。7年来,袁明辉陆续出版了三部画册。其中,画册《微距生灵》还成为迎接《湿地公约》14届缔约方大会出版的国礼书。这三部画册分别是中国国家地理精品书《小宇宙——微距摄影的童话世界》(中信出版社,首次出版时间:2017年11月;《自然的呢喃——微距摄影的平行世界》(电子工业出版社,首次出版时间:2022年10月);《微距生灵》(中国林业出版社,首次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名家对话

影像出圈,他的自然影像到底有多美



Q-1


Q:

您有不少作品入选国际、国内重要奖项并获奖,还记得您的第一张获奖摄影作品吗?


A:

我的第一张获奖摄影作品是《捉迷藏》。那是2011年6月的一个傍晚,我发现一丛美人蕉叶子上有一排被虫子咬得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的洞,一只蹦蝗从洞中探出身来。我悄悄躲在叶子洞的旁边,伺机准备拍摄。在长期的野外创作观察中,已经对各种昆虫的习性比较了解了,知道这只蹦蝗在感觉危险过去后,定会再次出现在美人蕉叶子的洞中。等在美人蕉边约一刻钟后,蹦蝗再次出现在叶子洞口露出小脸。我见机连续按下快门。蹦蝗可能被闪光惊呆了,它轻轻移动在叶子洞中的位置,两只小眼睛一直看着我却没有跳开。我觉得画面中的蹦蝗像是和我在玩捉迷藏游戏,而我是游戏最后的赢家。

蹦蝗又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与我进行心灵的沟通。我认为,这张作品表现了自然之中动物的灵气。如果只拍到一张高清的昆虫身体细节照片,这是昆虫学家的工作。而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是相互依靠而生存的,这才是自然的和谐。因此,我们要站在国际自然摄影大师的肩膀上看作品,站在世界文艺创作的高处欣赏作品。通过勤奋的摄影创作,不仅能够提高思维能力,还能提升美学趣味的发现力,让自然摄影通过影像产生非凡情感。


《捉迷藏》


Q-2


Q:

能否详细说说您从摄20多年的创作经历、创作感悟和心路历程?


A:

二十多年前,当我拿起相机拍摄昆虫和植物时,根本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拍摄自然的职业摄影师。当时摄影主流是新闻纪实和沙龙摄影,自然摄影是没有市场的冷门。那时,中国没有给野生动物摄影师提供舞台的自然摄影比赛。周围的摄影朋友会去拍商业婚纱人像,却没有一个人会跟我去野外拍花草树木,昆虫青蛙。当时有句摄影流行语:多拍人、少拍花、慎拍虫。在当时还是用胶片的时代,对他们来说,我是一个不务实的摄影狂,做着花钱不赚钱的事;明明拿着低层工人的工资,却去玩富人们玩的艺术——摄影。我把除了工作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自然摄影上,因为在自然中即使不拍摄,随便走走,都是一件让我愉快的事。后来想想,正是那些在自然中度过的时光,让我与自然万物之间建立了情感,能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拍摄机会。

在武汉大学学习艺术摄影专业毕业后,我不时会被一些人问起:你加入了某某摄影家协会吗?你摄影作品获奖过吗?在得知我既没有加入摄影家协会,又没有获奖之后,总会得到他们的鄙夷,因为我什么都不是。但是我知道自然摄影是我的内心世界,它是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我并不是为了一个摄影家的称呼,一个奖项而从事自然摄影。我活在一个自我的艺术世界里,所以我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钻研。在互联网上看一些自然摄影作品,去学习国际摄影大师的思想和构图,在换位思考中去体验拍摄的感觉。慢慢地,我有了一个梦想,就是像那些国际顶尖的自然摄影师们一样,获得一次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PY)的奖项。

在我参加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头三年,虽然每年我都有很多作品入围,但是最后都没有获得任何奖项。我不会去责怪评委没眼光,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借口,我只会从作品上找失败的原因,以苛刻的评委角度给自己的创作挑刺,对比自己和国际大师们的差距。虚心向强者学习使我更加勤奋地拍摄。终于在第四年,我获得了第50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奖项。通过这件事让我深刻懂得那些名言都是实践出真知“坚持就是胜利”“胜不骄,败不馁”……

2014年10月的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WPY举办的获奖摄影师欢迎酒会上,我见到了那些我在互联网、图书、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国际摄影大师们。大家相互交流拍摄的心得,交换联系方式……我进入了一个国际顶级自然摄影师的圈子,这打开了我的眼界,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更多的国际专业类自然摄影比赛。伦敦之行为我日后拿下所有国际顶尖专业类自然摄影比赛提供了很多信息。

我深受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诗《如果》的启发,这首诗也是我的座右铭。“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胜利为了更崇高的目标孤注一掷,面临失去,决心重头再来而绝口不提自己的损失……2015年3月,我辞职后全身心投入了我热爱的自然摄影。因为我想利用更多的时间,把我看自然的方式,对生命的理解表达出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这种展示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在国际顶尖专业类自然摄影比赛中获奖,让我在中国拍摄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动!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了解中国人对世界充满了爱的情感!参赛虽然是个人行为,但一旦参赛,你就代表了中国,这是一个动力!参赛十多年来,在获得二十四个国际顶尖专业类自然摄影大赛近二百个奖项之后,我成为国际上专业类自然摄影奖获奖最多的摄影师,我的摄影之路也越走越远。

2020年10月29日,疫情之后的《重回微观自然》摄影展在武汉天地壹方展出,这是德法武汉专项文化基金评选出的8个文化项目中的首个展览。德国驻华大使葛策博士(Dr. Clemens von Goetze)、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出席揭幕仪式并向媒体进行推介。罗梁大使在观展中听我讲述作品拍摄过程中的观察和感觉。临别,罗梁大使对我说:“我一直以为我们法国人是世界最浪漫的,现在我发现中国人才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的自然摄影作品的肯定,因为自然摄影而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了现在的中国人。

每个人的起点、环境、经历都不一样,都会影响到人生之路的选择。人生之路上会有很多的岔路口,也有很多诱惑分散你的注意力。但是只要你关注自身,你会发现你想成为一名自然摄影师!坚持走下去,那些嘲讽你的人依旧在原地,很多徘徊犹豫的人会落在你后面。保持强大的内心,寻找你的兴趣和快乐,你会发现艰难困苦都会克服,你会发现原来的你如此具有潜力!最重要的是,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Q-3


Q:

您的很多作品是拍摄于长江沿岸的,请围绕您自己创作的长江主题经典作品谈谈自己的创作心路、创作经验和体会。


A:

我的很多作品是拍摄于武汉和长江沿岸的湿地。通过手中的镜头,从不同角度记录长江之美,让更多人感受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以及人文风情。

在国际自然摄影比赛中参赛并获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只想赢得奖项。我想做的是创造!创作作品不仅让我在自然摄影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更重要的是它会让其他人看到生命的意义!自然之美的影像传播最终要惠及到动植物本身,保护环境就是感谢自然母亲的养育之恩。我确信是爱自然给我带来了运气。不仅是获得那些国际自然摄影大赛中的奖项和荣耀,还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想象和潜力。不仅在他人的否定中证明了自己能行,还让我找到多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让我的心灵富足而充实,还让我领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找到一个方向和希望!


Q-4


Q:

当前,湖北省委提出“传承荆楚文化精神,建设长江文化高地”,请您结合湖北省摄影实际和个人创作情况,谈谈对新时代长江影像创作的认识和思考,以帮助更多摄影师进一步理清创作思路,投身长江主题创作。


A: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新时代长江影像创作需围绕“长江水”“长江人”“长江城”“长江事”四大主题,用影像的力量展示长江流域的生态治理成果,生态之美,以及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用镜头捕捉长江流域的美丽瞬间,用图像讲述长江流域的动人故事。我喜欢用最朴实的拍摄表现出最真实的自然;用最简单的元素表现出最美丽的世界,我相信简洁的图片更具有你的关注和情感。一个个老百姓的梦想会汇成一个中国梦,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Q-5

Q:

代表作最能体现摄影师的思想水准和艺术风格,更是走向美的世界的通行证。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代表作,概说每幅作品的创作情况和艺术表达内容。


A:

好的,我就简要分享一下我的创作故事。


《自然的和声》

一场暴雨之后,天空开始变亮。我在武汉市郊外的树林中发现了几株野葡萄藤正缠绕在树干上。这些盘绕弯曲的藤蔓就象五线谱上的高音谱号。随着藤蔓上的雨滴滴落,我感觉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声音。我平时喜欢带着耳机听音乐拍照,此刻来自音乐的灵感和藤蔓之间形成了一个意象的联接。我注意到了黄昏时斜射的光线从树林背后照过来。我选择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同时保持镜头焦平面的平衡,让这个高音谱号的形式从杂乱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最不容易控制的是背景中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的阳光总是时有时无。我拍摄了大概一百多张照片,最后我实现了我想要的影像。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阳光,水和空气这生命最抽象的三个元素,这是音乐的印象和自然元素相结合的完美和谐。


《青蛙王子的领结》

一只青蛙在露出水面的睡莲嫩叶的中间露出了头。从上往下看,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拍的。在走过这个场景几步后,我突然想到,不应错过这个场景,因为青蛙位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如果用平视的角度也许有新发现。当我趴在地上拍摄时,我可以用一个平视的角度正面拍摄青蛙的眼睛。通过水面的倒影我看到有趣的场景,钻出水面的睡莲叶象是衬衫的衣领。小青蛙的头从衬衫的领口里钻出,衬衫领口还有着一个领结,而这个领结是光线经过水面三次折射和反射后的一个倒影。我想用最直接简单的构图方式让观者回忆童年的轻松诙谐,感受自然带来的快乐和真诚。


《成长的龙舌兰》

这种龙舌兰叶子的边缘有着红色的刺,它们的叶片紧紧包裹着。龙舌兰叶子线条像女性胸部在各个生理发育期的线条,这让我想到了人体线条和植物生长周期之间的联系。清晨的光从一面照过来,让画面呈现一种冷调。龙舌兰的叶子因受光不同呈现了纹理的过渡,让画面有一种三维的效果。


《蓝眼睛和绿眼睛》

一只蓝眼睛的锥腹蜻停留在小莲蓬头上。前面的荷叶遮挡住下面杂乱的环境,我采取低的位置并用大光圈拍摄。在梦幻的绿色中有一对锥腹蜻的蓝眼睛。小莲蓬头的莲子就像一对绿眼睛。这是一个有趣的画面,因为绿眼睛和蓝眼一起看着我。


《为你打伞》

高耸的荷叶站立在小荷花的旁边,荷叶在呵护小荷花成长,它就象一把伞为下面的小荷花遮风挡雨。我想象中的小荷花是一个小姑娘,她生活在妈妈的保护伞之下。


《飞鸟集》

我喜欢在这棵龙枣树的枝干下观察,因为这些枝条蜿蜒向上,奇形怪状,给生命增加了很多的抽象和想象。一个偶然的瞬间,一群迁徙的鸟从这些枝条上方飞过,然后消失在天空。生命根本不讲逻辑,它充满了偶然性,并且很美妙。当这些美妙的事物从我眼前飞逝而过的时候,我总是想尽力挽留住它们,因为说不定哪一个飞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发网茧》

苔蛾的幼虫通常会在雨林的树叶或岩石上结茧。但是在西双版纳绿石林景区一个厕所的室外墙壁上,我发现一只苔蛾幼虫已经做好了一个保护自己的网巢。苔蛾幼虫就像一个建筑师,网巢的精巧结构富有几何美感,让人惊叹小生物非凡的创造力。


《轮回镜像》

初夏的武汉,东湖边一片凋谢的野荷花在风中只剩下一些茎杆。湖水里已经漂浮着部分新生的荷叶。我用长焦镜头拍摄它们。茎杆和湖面的倒影形成了各种图形,就像生命在结束后,在白纸上画下的一些能让人思索的符号。新生命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我有一个梦想》

清晨的温度还不是很高。不太活跃的豆娘停留在蒲公英上。为了不惊飞它,我趴在地上悄悄靠近豆娘,我想给豆娘来一个正面照。此时豆娘举起一只前足擦眼睛,我用高速连拍记录了这一刻。回家后我从几张高速连拍的照片中挑选出这张。豆娘的前足停留在空中的一刻就像一位演讲家即兴而为的一个手势,他在发表那篇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中国梦,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Q-6

Q:

请问您是如何处理好摄影创作与工作、与生活、与家庭的关系?


A:

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我的人生与摄影分不开,我的成功与妻子地支持也分不开,我的成功有妻子的一半。我们经常一起外出旅行拍摄,一同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我觉得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人。


访谈者评:袁明辉,自然主义的他者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在《未选择的路》中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对于摄影人袁明辉而言,他把自然摄影作为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并在此路上一路高歌,成为20几个国际顶级专业类自然摄影大赛大满贯获得者。这条“人迹更少”的路,成为蜚声海内外摄影界的袁明辉创作成功的“捷径”。

成绩固然可贺,但作品彰显了自然的魅力,让人着迷。袁明辉的作品以非常视觉传递着大自然的活色生香,也推介着陌生的生物群落生活的日常逻辑,展现了原生态和人工环境中微距观察微生物和植物的神奇意义,以及人类的影响,引导着人们于日常生活的常理联系中,发现大自然有趣的规律和韵律,认识微距视界中神奇动人的自然景象。
作为自然主义的他者,袁明辉一直与自然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一方面,作为人类的主体凝视,他发现了大自然美的真谛,获得了大自然美的视界,并作为自然人的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与自然讲和;另一方面,自然作为客体,昭示着袁明辉必须成为自然主义的他者,对自然的属性、画面的元素和构图的范围进行有效谨慎而又卓有创造性的把控。他的作品貌似单纯地描摹自然、展示生物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视觉的稀缺性,实质是通过微观世界的客观规律及和谐统一,揭示了人类的普遍感情和审美趣味,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有力呼应。让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基础上的自然学说,与人类学发生了深切而紧密的哲学联系关系,进而帮助人们发掘出一种诗意的、古典的和音乐性的世界,让人们与自然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引导人们关注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学会与自然共处。袁明辉的图片无疑起到了显性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也越发使其作品具有一种普遍的世界性意义,但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图像教化功能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种自然主义他者的自觉和内省,让袁明辉在大自然万千浩瀚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像一个天生的猎手,在不同经纬线交汇点上,他总能感知并收集微视界生物多样性中关于美学的林林总总。
通读袁明辉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图像是一种将客观事物主观化的美学集成,不仅意象纷呈,节奏感强,旋律优美,韵律感好,而且还有阳光王子般的健康肤色和美少女般的明眸皓齿,处处洋溢着东方古典美学和个体风格的诗意哲学。正如袁明辉所言,只要心中有诗,无论远近,最美的风景在心灵而不在远方。
锚定自然搞创作,必然要有真功夫。首先,具有扎实的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和系统的安全等知识是创作的前提。正所谓“先成杂家再成大家”。没有对环境、物种和当地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源,无法找到创作的源头。其次,非凡的想像力、极具敏锐的观察视角和屏声静气的良好心态是创作的基础。画面元素的精准控制,构图的精准落地和诚实饱满的结像力等技术手段极为关键。再次,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国际自然影像视野是创作出具有全球化审美佳作的核心。总之,成就美学元素集大成者的天赋非一日之功,让大自然物种及其行为活动成为画面精巧的美妙构成,犹如画语一般,就定能讲好影像世界语。
自然主义的艺术创作除了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作品中的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主义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如赋予良知、敬畏和秩序。而这一点,正是摄影人在自然摄影中努力的方向。   



访谈人简介

杨宏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论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湖北高校教育学会摄影分会常务理事。



图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湖北省摄影家协会”

合作热线

联系电话:010-65251661

联系邮箱:wuping@chinaphotopress.com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摄影报活动
中国摄影报旗下活动平台,及时收取中国摄影报主办或承办的各类摄影活动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