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名字在娱乐圈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一代传奇导演,他用铁锤般的电影不断砸在观众心头。然而,就在观众对他的荣耀感到敬佩之际,他的新作《志愿军》却让人大跌眼镜。
影片一经上映便风波不断,首先就是那张"诡异"海报。海报上五个英勇战士的形象神情勇猛,唯独陈飞宇那张娃娃脸格格不入,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素质三连"。观众纷纷吐槽:"别告诉我这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啊?!"
很快,影片走入了正轨,却仍旧让观众啼笑皆非。陈导处处为儿子量身定制戏份,陈小朋友一人身兼数役,从松骨峰杀到铁原阻击战,场场英勇无比。就连导演的言行也透着浓浓的父爱,面对质疑声一再为儿子撑腰。
对此,网友纷纷群嘲:"陈导这是要创造一代新神话了?陈飞宇就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形象?那钢锯岭的美军该被打成什么样?"
父爱固然可敬,但如果因为这份偏执的感情而糟蹋了一段光辉历史,那实在让人无语。抗美援朝是何等伟大的战役,志愿军前辈用鲜血写就了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岂容一己之私加诸其上?
更有甚者,一些细节刻画直白到令人发指。影片里不乏那些突兀的小桥段,像是为了突出陈飞宇的英勇而强行添加。
比如让一个女播音员在关键时刻插手前线指挥通讯;比如让一个后勤人员为了寻子直接上阵;比如让一个武器专家横冲直撞,丝毫不顾军纪……
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事实:陈凯歌对待主旋律题材根本就是一种缺乏敬意和专业素养的粗制滥造。他无法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们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一味将自己狭隘的想象强加于人。
就这么一味迎合父爱,无视历史事实,岂不是对先辈们的亵渎?就这样糟蹋主旋律题材,岂不是浪费了进步艺术家们的苦心经营?
在影片即将上映之时,我曾对陈凯歌抱有一丝期待,希望他能为主旋律电影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重量级作品,竟大量私货横生,着实令人扼腕。
身为一位导演,本应心怀敬畏之心,用心雕琢每一个细节。然而,《志愿军》的一路走来却可谓是节节败退。它既没有还原历史的庄严,也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既未彰显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未揭示战争的深层启示。
或许,陈凯歌终归缺乏对这段历史的真正理解。也许,他的才华终究还无法完全包容如此重大题材的内核。
无论如何,《志愿军》的糟糕质量已经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请陈导放过抗美援朝,放过主旋律题材吧。
正如当年组委会批驳他的吟诗企图,"我们要的是具体创意方案,而不是诗人的自我感动。"的确,主旋律电影需要的应当是对事件本质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而非肤浅的自我表达。
面对诸多质疑,陈导固然可以为儿子撑腰护航,但有些东西是无法掩盖的。比如那些生硬的剧情安排,比如那些粗制滥造的细节描写,比如那与主题格格不入的娱乐成分……这一切已经将这部主旋律大片彻底拽离了正道。
多年以后,当战火硝烟已经散去,英雄们的故事被完整讲述,陈凯歌这部"痴心妄作"或许会成为一段有趣的娱乐佐料。而现在,它唯一的意义恐怕只能是让观众反过来理解: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主旋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