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
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
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
桥梁领域的“内行人”
王兴文身材魁梧,肤色黝黑,浑身散发着质朴干练的气息。2016年,初出茅庐的他以技术员身份踏入嘉峪关公路养护行业,自此开启逐“路”之旅,此后又陆续在办公室干事、安全科干事岗位上历练,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蜕变成一名优秀的桥梁工程师。
2019年,他肩负起保障公路养护安全的重任,先是制定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又围绕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人、机、环、管”四个关键维度切入,成功梳理出125条风险隐患并定制防控措施,编印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公路养护与运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手册》《安全管理手册》等3册具有实操性的专业资料,为公路养护安全体系添砖加瓦。
2023年的王兴文,早已把公路当成了自己的家,悉心守护着245座桥梁和870道涵洞。他不仅能将桥涵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更是主动投身于极具挑战性的桥梁养护维修工程管理。在G30连霍高速嘉峪关立交养护工程中,他的团队率先应用“桥梁大吨位低松弛预应力碳板加固及同步顶升技术”,实现桥梁加固改造与交通通行同步开展,圆满完成工程任务。凭借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团队荣获了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公路养护类)“四新技术”三等优秀成果,以及2023年度甘肃省交通运输科学奖(公路养护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三等奖。多年的沉淀积累,让王兴文在桥梁工程领域站稳脚跟,成为公认的“内行人”。
桥梁知识的“活字典”
王兴文性格开朗乐观,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让人如沐春风。每当年轻同事被难题困住,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不管是晦涩难懂的施工工艺,还是新型桥梁材料的特性,只要别人抛来疑问,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三言两语拨开迷雾。遇上棘手的养护项目,他更是团队的主心骨。
有一回,一座老旧桥梁出现不明裂缝,常规检测手段难以判断病害根源。正在众人愁眉不展之际,他带着工具一头扎进现场。他仔细查看桥体每一处细微纹路,查阅多年来这座桥梁的维修档案,再结合不同季节、不同载重下桥梁的表现,抽丝剥茧般分析,最终精准找出症结,拟定出最适配的修复方案,让桥梁重焕生机。
闲暇时,他常穿梭于245座桥梁和870道涵洞,收集大家的实操经验,再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他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巧妙融合,手绘的简易示意图、批注的关键注意点,让手册成为了最抢手的“秘籍”,新入职的技术员靠着它快速上手,老手们也能从中挖到新思路。他就这样用自己的专业、热忱与无私,持续书写着公路养护领域的“知识传奇”,让“活字典”的名号愈发响亮。
在2023年甘肃省交通运输公路养护技能大比武中,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实操能力,在众多选手中夺得全省第一名,随后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参加第十五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公路养护工职业技能大赛,助力团队获得团体第六名的优异成绩。
家人眼中的“大忙人”
“世间安能双全法,不负工作不负家”,这话在王兴文身上,满是无奈与酸涩。工作的繁忙,使得他对家庭的陪伴少之又少。
2023年2月1日,那是一个寻常又揪心的夜晚,孩子突发高烧,红彤彤的脸蛋烧得滚烫,整个人虚弱地蜷缩在被窝里。他心急如焚,刚要起身去拿退烧药,手机铃声急促响起——得知酒泉发生地震,而嘉峪关距离较近,震感明显,他立即安排各单位对管养桥梁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交通设施的安全与稳定,防止因地震造成的潜在安全隐患威胁到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望着孩子烧得滚烫的额头,那痛苦的模样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疼惜与不舍如潮水般涌来。可职责所在,使命在肩,他咬咬牙,拿起外套,脚步沉重却又坚定地迈向门口。妻子眼中满是无奈与失落,可还是强忍着泪水,默默点头,轻声说:“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他一路疾驰奔赴工作岗位,满心忧虑。脑海中一边是孩子生病时可怜的模样,一边是桥梁在地震后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
抵达现场,他顾不上喘口气,立刻和同事们投入到紧张的排查工作中。大家打着手电筒,一寸一寸地查看桥梁的桥墩、桥面、栏杆,任何细微的异样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寒风吹过,手脚冻得麻木,可谁都不敢有一丝懈怠。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点排查完,就能早一点保障群众安全。等工作结束,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到孩子已经睡去,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他轻轻地坐在床边,握住孩子的小手,满心愧疚。在家庭与工作的天平上,他总是艰难地寻找着平衡,他深知自己亏欠家人太多,但在这特殊时刻,为了大家的安危,他只能暂时放下小家。
在王兴文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公路人的专业与担当,更是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他用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热血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在磨砺中沉淀,在奋斗中升华;他让我们明白,榜样并不遥远,就在日常点滴的坚守与拼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