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小木耳为何成就大产业!

民生   2025-02-09 16:01   天津  
小木耳成就大产业!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利桥镇,小小的木耳不仅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法宝,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西青区与麦积区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麦积区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麦积区利桥镇秦岭村,60岁的村民张朝中通过种植木耳实现了收入的飞跃。“之前我就靠在地里种玉米,一亩地就卖不到1000块钱。”张朝中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一年收入也就只有1万左右,主要靠在地里种玉米等粮食作物,但自从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前,利桥镇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环境,将木耳种植产业作为全镇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2018年,在多番调研后,西青区在这里投下了第一桶启动资金,助力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尝试木耳产业开发。当年,木耳产业初具雏形,张朝中不仅在木耳基地打工增加了收入,还跟技术员学到了种植技术。

2021年以后,合作社允许私人承包,张朝中毅然决定自己单干,发展庭院经济。第一年,他投放了一万菌棒,产出了一千多斤木耳,纯收入达到了两万五千元。2024年,张朝中的木耳产业越做越大,产量和收入都大幅提升。“因为木耳周期时间短,也不费事儿,但是效果特别好。只要管理及时得当,它的市场稳定,木耳利润比打工要强好多倍。”张朝中说,2024年,加上在销售木耳专设的驿站打工的收入,他的年收入达到了十万元。他的成功也吸引了周围村民前来参观学习,带动更多人投身木耳产业。

如今,木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150座大棚、3万斤,产值约8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68座大棚、83万斤,产值约2600万元。不仅吸纳了附近近400名群众就业,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木耳种植,形成了示范种植带和优势规模产业。

围绕着木耳这一支柱产业,利桥镇还积极探索产业链式发展新模式。除了木耳种植外,还引进了菌棒制作、木耳销售以及废旧菌棒回收等相关企业,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互动发展。

同时,为了应对市场饱和的挑战,当地还尝试在木耳收割完后种植滑子菇等新的菌类品种,以实现大棚的全年利用和村民的稳定增收。

天津援甘麦积区工作组组长、天水市麦积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刘灿表示,经过五六年的协作帮扶,麦积区不仅在木耳种植规模上实现了扩大,还在菌种上实现了从木耳到滑子菇的转变。未来,当地将继续深化产业链发展,通过科技示范效应研发新的菌类品种,延长大棚使用时效,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此外,木耳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村容村貌的改善。“通过产业发展带来的资金支持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利桥镇秦岭村等村庄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麦积区利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霍晓丹表示,2022年在西青的帮助下,镇里还提升改造了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发挥了党建效力,凝聚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生产到销售,从产业到产业链的发展,小木耳真正成为了大产业。村民们切切实实的收入已经证明了帮扶产业的成果和成效。那些曾经在乡村振兴中需要面临的课题和难点,如今也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扫码关注

图片

来源:天津西青

图片图片

西青融媒
新闻与节目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