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家随手翻开一本古籍,随即找机会悄悄通知同事:快,赶紧准备1000万

百科   2025-01-20 08:30   江苏  

18年前 ,上海一位专家随手翻开一本陈旧的古籍,立刻心跳加速脸色一变,随即找机会悄悄通知同事,快,赶紧准备1000万!他看到了古籍是什么,为何会如此的激动!

原来他是一位国图的古籍研究专家,日常经常和古籍打交道,当时他和其他几位同事,到上海一带去收集古籍善本,顺便看看当地民间的收藏。
 
他们到了上海后,一位朋友希望他们帮个忙,原来朋友有个亲戚袁女士,是海外华侨登门,她家里收藏有一些古籍,这些古籍都是当年她的父亲收藏品,她一直带在身边,哪怕是旅居海外,还是回到祖国,依然珍藏这些古籍。
 
这些古籍中,其中有两册无论是块头,还是装帧都很特别,由于是父亲传下来的,袁女士也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这次听说专家到上海,就托亲戚希望专家能帮她把把眼,看看古籍的品相到底如何,是孤本,还是善本。
 
专家本来不以为然,因为民间古籍收藏,通常较好的典籍不多,但见好朋这么一说,碍于面子就答应了下来,几天后,袁女士提着一个包袱登门拜访,
 
寒暄了几句后,专家就让袁女士,将祖传的典籍,拿出来欣赏一下,袁女士就打开包袱,拿出两册A3纸大小的古籍,根据袁女士的介绍,父亲告诉她,这两册书是《永乐大典》的一部分,非常的珍贵,要她好好的保管。
 
她虽然对古籍一知半解,但对于《永乐大典》还是略有耳闻的,知道《永乐大典》传世下来极为稀少,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这两册古籍是《永乐大典》一部分,那么两册书的价值,是她无法想象的。
 
但她常年在国外,曾经将两册古籍给一些收藏家看过,这些收藏家对古籍众说纷纭,因此她对两册古籍也毫无把握,后来她回上海探亲,恰好在亲戚哪里,听说国图有几位专家到上海,就希望专门能給她掌掌眼,看看古籍真伪!
 
当专家听到两册书是《永乐大典》后,瞬间来了兴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经常捧着《永乐大典》研究,对《永乐大典》如数家珍,可以说是一眼就能分辨出真伪!

看着桌上的两册书,专家首先翻开上面的一册,不过这册古籍让他感到有点失望,原来这是一册《永乐大典》影印本,这个结果不禁让他摇头苦笑,
 
毕竟《永乐大典》声名在外,因此鱼龙混杂,影印本已经是较好的版本,一些《永乐大典》甚至连书册的尺寸,开本大小都完全搞错,模仿的极为拙劣,他看过不少这样的版本,因此才会摇头苦笑,
 
他本来想,估计袁女士收藏的是两册仿本,因为他认为第一本既然是仿本,那么第二本估计也不可能还是真的。
 
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翻开第二册古籍封面,忽然心跳加速,连忙翻开几页,随即脸色一变,

他仔细看着古籍的书皮,抚摸着上面那层黄绢,虽然黄娟颜色已经黯淡,却和宣纸硬裱成的书衣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历史的厚重感,
 
他随即借口喝水,悄悄的通知同事,快,赶紧准备1000万。为何他如此看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令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收集天下的古书,编纂一部大型“类书”,

“类书”是什么?
 
“类书”在今天来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通过特殊的编排被汇编成册。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参考书,记录了各种知识,其科学的排列也让人容易查阅。
 
解缙率领一帮才子,把当时收集到的七八千册书籍,进行了精心分门别类,在经过精心的整理,足足花了两年整理出一个初稿,刚开始定名为《文献大成》

但朱棣认为还不够完整,永乐三年再次进行整理,又花了两年时间,复稿才完成,朱棣这次大为满意,亲自给古籍赐名《永乐大典》。
 
根据文献记载《永乐大典》合计有两万多卷,一万多册,一册长约有50.3厘米,宽30厘米,书衣采用多层特殊的宣纸制作而成,
 
书册的内容全部人工抄录,由于装帧精美,排列合理,抄录文字工整,内容丰富,让永乐大典成为了古籍中精品之作,被国际公认为最丰富最有艺术性的百科全书。
 
不过现存的永乐大典并非原本,而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抄录副本,原来当时嘉靖非常喜欢《永乐大典》,为了避免《永乐大典》因失火而焚毁,它抄录一个副本,
 
但奇怪的是,嘉靖以后原本就下落不明,有人认为嘉靖将原本带到了永陵里,随后几百年,永乐大典历经坎坷,到了近代,统计发现全球永乐大典够仅仅只有400多册,
 
而且许多都是在国外收藏家手中。因此专家看到《永乐大典》才激动不已,他征求袁女士的意见,如果你想转手,希望考虑祖国。

他汇报此事后,国图立即专家组经过多次鉴定,确认它是大典中“湖”字其中一册,经过多次的协商,热闹祖国的袁女士,最终将《永乐大典》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转给了国图。

免责声明:图文素材来源网络,本公众号只提供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个【在看】点个【赞】吧!

小料会说
小料每日分享有思想、有趣味、有爱和实用的好文章,缔造知识微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