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文摘   2024-11-23 19:22   山西  
“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目标要求,携手兄弟部门、单位和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释放和延续‘悟空’效应,以古建研学、民俗社火、冰雪度假、温泉康养、冬景摄影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文旅体验,打造山西冬季旅游消费‘新热点’。聚焦元旦、春节假日,策划组织‘三晋迎春 冬乐民俗’主题活动,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带动全省各地举办地域特色鲜明、公众参与度高、游客获得感强的迎春文旅活动,合力打响‘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品牌,为2025年山西文旅发展开好局、起好步。”11月7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

山西全省文旅系统同心聚力,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加力提速,旅游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3.18亿人次,同比增长13.88%;旅游总消费2761.52亿元,同比增长25.91%。国庆假期,接待国内游客较上年同期增长84.99%;游客旅游总消费226.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85%。新闻发布会上,王爱琴分别从7个方面介绍了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七方面努力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努力打造优秀文艺作品

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实施艺术精品战略,推动话剧《于成龙》、上党梆子《大汉母子》、京剧戏歌《中华》等20余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创作项目。全省“梅花奖”46人次50朵,中国戏曲小梅花250朵,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32个,获资助2.3亿多元。连续举办4届山西艺术节,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共同创办晋剧艺术节,唱响“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颁布实施《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全省256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30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长治市等4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开展“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民生实事每年演出一万余场,特色民歌广场舞《人说山西好风光》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左权县、泽州县大阳镇等6个县镇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活跃基层文化阵地的重要力量。

努力强化非遗保护传承

编制实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推进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恢复发展26个戏曲濒危剧种,全省累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代表性传承人149人,位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4届山西非遗博览会、两届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发布10个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10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10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及非遗旅游十大线路,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融入旅游场景。

努力提升A级景区建设

以本体活化、体验优化、服务信息化为主要路径,推进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梯次推动晋祠天龙山、关公故里、恒山、永和乾坤湾等创建5A级景区。加快A级景区提质增量,出台质量等级管理、服务标准化、智慧化等措施、标准,推动全省A级景区增至390家;《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并入选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博物馆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努力丰富旅游发展业态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发布国内首个文旅康养示范区评定地方性标准,打造10个县(市、区)文旅康养集聚区,加快50个文旅康养示范区和创建单位建设,广武滑雪旅游度假地被评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太行锡崖沟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原钟楼步行街等8家单位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忻州市忻府区古城文旅休闲生活街区等5家单位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太原、运城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有序发展红色旅游,武乡县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39村6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云丘山康家坪等5家民宿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转型发展工业旅游,大同晋华宫井下探秘游景区等5家单位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努力打响宣传营销品牌

聚焦“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文旅形象,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线上宣传+线下推广、静态展现+动态场景等手段,开展“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营销。推动区域合作交流,实施“好邻居多走动”“晋行时引客计划”“山河四省”联合推广等活动,开展“走进山西 读懂中国”系列宣传。抓住流量热度,《黑神话:悟空》游戏上线后,及时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系列活动和产品,实现全省域文旅话题流量登顶和旅游“接待+收入”双增长;组织“东方甄选”“与辉同行”山西行专场直播,打造现象级文旅营销,推动山西成为全国网友心目中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努力打造旅游友好型环境

编制实施《“旅游满意在山西”建设标准体系》,优化涉文旅事项审批服务,实施“安全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三提升行动以及春和、夏安、秋风、冬净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开展文旅质量“体验官”、服务质量好差评、游客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做好评价-整改-提升闭环管理。推出旅游景区标准化服务指导手册(试行版)。推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景区等4家单位成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非遗+”让旅游有深度非遗有热度

山西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是一代代匠人、匠心的结晶。壁画、彩塑、琉璃、木作等这些精湛的技艺,让我们的古建更加有温度;戏剧、曲艺、舞蹈、民俗等这些精彩的演出,让游客更加有感知。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得非遗所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不断被激活。

“非遗+旅游”创造新业态

近年来,山西省发布了全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建设的地方标准,认定了首批省级10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了一批非遗主题旅游景区和非遗乡村,在许多景区常态化设置非遗剧场、非遗传习所,实现了从“非遗进景区”到“非遗在景区”的转变。“跟着非遗去旅行活动”推出了“黄河风情非遗之旅”“晋商大院非遗之旅”等10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成为经典线路。通过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使旅游有了深度,也使非遗有了热度。

“非遗+品牌”创造新消费

山西深度挖掘非遗中蕴含的文化精髓,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晋字号”非遗品牌。今年以来,山西非遗在主流新媒体平台的话题播放量超过了千万次。晋派砖雕、推光漆器、纱阁戏人等项目成了网络热门话题;打铁花、莲花落等节目,在抖音平台的播放指数位居前列;陈醋、汾酒、小米、红枣等商品,成为电商的热销产品。同时,各类非遗市集、非遗购物节,也成了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非遗+教育”创造新体验

全省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开展的非遗普及活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体验项目。形意拳列入了山西农业大学的体育选修课,太原剪纸走进了小学课堂,北路梆子是忻州一中的常设科目,左权将小花戏编排成课间操,绛州鼓乐成为当地中小学校的特色课程;“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在全省高校掀起了一股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讲述非遗的热潮。

“非遗+乡村振兴”创造新产业

持续加大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先后认定了300多家非遗工坊,培育了广灵巧娘、繁峙绣娘、闻喜花馍、霍馍馍等省级非遗劳务品牌,全省非遗工坊带动老百姓就业超过1.5万人,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举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开展了100多场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

非遗是可歌、可舞、可感知、可力行的活历史,一代代非遗传承人蓄力接棒,才留住了三晋文化的根和魂。山西将持续积极探索“非遗+”新形式、新内容,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

持续释放 消费潜力

今年以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促消费举措,持续优化和拓展文旅消费场景,文旅市场人潮涌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支持各地制定多样化文旅惠民举措,扩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推进演艺进景区、进节会、进消费场所。聚焦“文旅+”“+文旅”,积极发展休闲游、乡村游、红色游、工业游、低空游,支持演出、赛事、文博、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挖掘消费新的增长点。延续“跟着悟空游山西”热度,高频次推出产品组合和创新业态,变“流量”为“销量”。

搭好文旅消费平台

全省培育打造了8家国家级、29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5家国家级、24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在促进消费业态集聚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太原钟楼街成为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潮流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地标,仅国庆假日就接待游客75万人次。同时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促进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商旅综合体转型,充分发挥50个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及创建单位、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等各类平台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打造高品质文创产品

全省今年陆续推出“面团团”“佛小伴”“煤球宝宝”以及品质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开设“跟着悟空游山西”线下实景体验和主题文创店,带给全国游客很多惊喜。国庆假期游客的购物花费中,文创花费占到28.65%,看到“小文创”对促进消费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大力量”。下一步将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文旅+文物”活化利用,支持“山西文创联盟”发展,深化景区、文博单位、设计机构对接合作,加快培育壮大山西文创军团。

用心做优文旅消费服务

全省今年共审批5000人以上的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46场,观演人数约130万人次,有力拉动举办地及周边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交通等消费提升。做大演唱会经济,让歌迷千里奔赴来看演唱会,留下来深度感受“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的魅力。接下来,山西将持续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等合作,深入实施金融支持文旅消费行动计划。整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素养,营造暖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推动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拥有38个剧种,数量全国居首。一悲一喜一抖袖,一唱一念一声吼,戏曲以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舞台呈现,被誉为中国符号。山西持续推动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弘扬三晋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健全政策保障 加大资金扶持

山西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工作方案》《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山西省艺术创作工作推进机制》《稀有剧种保护资金管理办法》等,激发院团生机活力。每年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等惠民演出仅省级就投入4400万元,稀有剧种公益性演出投入2200万元。设立山西省艺术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将重点支持戏曲创作。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至今年有98个戏曲类项目立项,获得资助约1.35亿元。

聚焦精品创作 力推名家新秀

目前,有4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精品创作项目《2023—2025年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数量全国居前,其中有3部是戏曲剧目。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评选,8个杏花新剧目奖作品有5个是戏曲作品。山西凤台小戏《喜荣归》等20个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同时夯实人才梯队建设,郑芳芳等一批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

加强弘扬推广 共享发展成果

2023年以来,山西有48个剧(节)目参加27项国家级展演活动,其中戏曲类剧(节)34个,山西省京剧院以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文明太后》参加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0届参加艺术节的省级院团。同时,鼓励和支持全省院团与各类传播平台强强联合,将演艺内容以直播、放映等形式走进“小屏”“中屏”“大屏”,全省名家、新秀走进直播间成为常态。下一步,山西将持续建设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挖掘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出深入人心的新时代文艺力作,推动全省戏曲艺术持续繁荣发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及图片视频如涉及侵权等问题

请与本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 | 中国旅游报


山西娘子关旅游风景区
娘子关景区隶属于山西省平定县,地处太行山中段的晋冀两省交界处,这里雄居险隘,襟山带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一处景色迷人的旅游胜地。娘子关素以雄关、险道、崇山、秀水著称,有“万里长城第九关”和“北国小江南”之美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