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和茶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智慧结晶。中医,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而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饮品,不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更以其显著的保健功效,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医与茶相遇,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邂逅就此展开,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健康与生命的动人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探寻中医与茶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领略它们交织在一起所蕴含的无尽奥秘。
茶为中药:古老传承中的生命密码
在遥远的古代,茶与药之间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茶即是药,这一观念深深烙印在古人的智慧之中,并被一本本珍贵的医书所记载。《神农本草经》中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记载 “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宛如一道穿越时空的光芒,照亮了茶的起源之路。想象一下,在那原始而神秘的山林中,神农氏为了拯救苍生,不惜以身试药,尝遍了世间的各种草木,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当他遭遇致命的毒性时,是那一片小小的茶叶,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化解了他身上的剧毒。这一传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更揭示了茶从一开始就与生命健康紧密相连的本质。
在饮茶习俗刚刚萌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制茶技术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成熟度,它并不简陋、幼稚,反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 制茶技术在茶叶成为人们嗜好的饮料之前,就已经在药用领域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时的人们,为了发挥茶的药用价值,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制茶工艺,让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而当茶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后,在保持其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将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了制茶技术发展的新目标。尽管此时茶在概念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但在技术层面上,却依然延续着药用时期的传统和精髓,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一脉相承的发展,使得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
茶的中医功效:历史古籍中的智慧结晶
自汉代以来,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的健身功效,就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众多的历史古籍和古医书中闪耀着光芒。这些珍贵的文献,犹如一扇扇通往古代智慧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茶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 16 种古医书记载了茶的保健作用,涉及 20 项功能和 219 种药效,从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到去腻醒酒,茶的功效可谓是丰富多彩,令人惊叹不已。
《神农本草经》中说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茶的神奇魔力,它能让我们思维敏捷、精神焕发,摆脱困倦的困扰,拥有轻盈的身姿和明亮的双眼。《神农食经》中则称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让我们感受到了茶的持久力量,长期饮用,它能赋予我们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广雅》中提到 “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描绘了茶在解酒和提神方面的独特功效,当人们在酒桌上尽情畅饮后,一杯茶就能让他们迅速清醒过来,恢复往日的活力。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盛赞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将茶的功效与珍贵的醍醐甘露相媲美,可见茶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新修本草・木部》中详细记载了茶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称 “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又称 “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南宋时虞载的《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 “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 之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茶的功效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这些古籍中的记载,不仅是对茶的功效的记录,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让我们对茶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茶与五行:古老哲学中的和谐之道
古代五行学说,宛如一座神秘的智慧宝库,它认为宇宙间的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属性来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它们便可以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而茶,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也与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是我国 “南方” 的 “嘉木”,理所当然,茶首先属木。想象一下,在那郁郁葱葱的南方茶园里,茶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它们扎根于大地,吸收着天地间的精华,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陆羽更是将 “五行” 巧妙地纳入 “煎茶” 的茶道中,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风炉,坚硬而沉重,属金;炉稳稳地立于图纸上,扎根于大地,属土;炉中翻滚的沸水,奔腾不息,属水;炉下燃烧的木炭,源自树木,属木;用碳生火,熊熊燃烧,属火。这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就如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共同演绎着一场奇妙的自然之舞。在这个过程中,阴阳相互调和,从而达到茶 “祛百疾” 的养生目的。
现代制茶工艺中,同样蕴含着五行的奥秘。采摘下的茶青,鲜嫩翠绿,属木;经炙热的铁锅 “杀青”,铁锅坚硬冰冷,属金,“金” 克 “木”,使茶青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揉捻后慢火烘焙成干茶,火焰熊熊燃烧,属火,又被 “火” 克,茶叶的性质再次发生大变,从而制成成品茶。冲泡茶叶所需的沸水,流动不息,属水;茶具,由泥土烧制而成,属土。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五行的智慧。中医认为,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停匀,生克得当,即可强身体健,命运亨通。而茶叶经过反复的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这正是茶叶诸多养生功效的根源所在。它就像是一位大自然的使者,将五行的力量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享受茶香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和幸福。
中医 “茶疗” 的发展史:岁月长河中的传承创新
唐代,是中医茶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大胆地提出 “茶为百病之药”,这一观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苏敬等撰写的《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详细阐述了茶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症,为后世茶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医家们纷纷秉承这一理论,不断开拓创新,挖掘出茶更多的药用功效。陆羽则像是一位集大成者,他集合前人有关茶的文献之大成,编写出了《茶经》这部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能承前启后,而且奠定了茶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对茶叶的药效有了深刻认识的同时,也认识到茶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医茶疗发展的道路。
斐汶在《茶述》中赞美茶 “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将茶的功效上升至抽象的精神感悟层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茶的高雅和纯净。卢仝的 “七碗茶” 更是将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每一碗茶都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更有许多唐诗来讴歌茶的贡献,李白的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颜真卿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吕岩的 “增渌清气入肌肤”,都说明茶有去油润泽、洁净肌骨之效;曹邺的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齐己的 “味出诗魔乱,香搜睡思清”,则说明茶能凝神除眠,使人才思敏捷;诗僧皎然的《饮茶歌》不仅说明茶能排遣孤闷,明心见性,更是让人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之品。这些诗词,就像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我们领略到了茶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崇高地位。
至宋代,茶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医茶疗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列有药茶专篇,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等,不再仅仅专注于茶的本草药效研究,而是将重点转向了茶的制作工艺及服饮方法在方剂中的运用。这一转变,使得中医茶疗在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为茶疗的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唐宋时期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各种思维相互交会融合,以儒释道三家与茶相结合所产生的茶道文化应运而生。茶道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与中医调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良性互动。经过岁月的沉淀,以茶为中心的茶道养生方法逐渐确立,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方式。
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他指出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在其文中还附含茶药方 16 则,不含茶的 “代茶饮” 10 则,都一一详加考证记载。在这之后,不但有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剂问世并且被推广开来,而且临床医家更为注重制艺服饮在临床上的运用。茶疗剂型由原先的汤剂、丸剂,发展为汤剂、丸剂、散剂、冲剂、代茶饮等多种;应用方法也发展成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涂、熏等。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更有大量的实例记载,可见当时中医茶疗盛行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茶人墨客在著述中谈论养生茶疗者颇多,最具代表性的为《遵生八笺》中的 “茶泉类” 专论一章,集中谈论了识茶、采茶、泡茶等茶事活动中能带给人们的一种亲近自然的养生状态。《寿世青编》中所述的 “十二时无病法” 更是强调了茶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养生为主的中医茶疗,侧重文化的表达,贴近日常生活,自然地融入到了社会当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茶疗的创新史:时代浪潮中的砥砺前行
20 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想全面引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遭受了强烈的冲击,中医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西汇通渐变到中西结合的理念更新过程。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茶疗勇敢地迎接挑战,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开拓创新时期。
在药理及生化等新型科学实验方法的积极推动下,人们对茶叶的药用有效组份及其功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出茶叶中含有的 450 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又以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茶色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为主要成分。这些成分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卫士,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这种全新的视角给中医茶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随着中药炼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效组分制成胶囊的保健品已成为了时下的流行商品。这些保健品,就像是一个个浓缩的健康宝库,方便人们携带和服用,让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茶的保健功效。同时,人们更是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及罐装茶等更为简便的饮茶方式。这些创新型的饮茶方式,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创新型的中医茶疗。它们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还让茶的保健功效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喝茶养生:健康生活中的美好陪伴
众多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喝茶能够在预防多种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我们健康的朋友,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长期有喝茶习惯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想象一下,茶叶中的茶多酚、茶黄素等成分,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战士,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的特性,能够深入到血管内部,减少血管内的炎症反应,降低胆固醇的氧化,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舒张,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几率。它们为我们的血管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在癌症预防方面,来自美国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茶叶中的儿茶素等成分对于预防某些癌症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癌症,长期喝茶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和基因突变的风险,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生概率。它们就像是一群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我们的细胞,防止癌细胞的入侵。
长期喝茶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数千名有坚持饮茶习惯的参与者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观察,结果显示,经常饮茶的人群中,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改善,血糖调节能力增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调节血糖代谢,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它们就像是一位贴心的管家,帮助我们管理好身体的血糖,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喝茶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同时,喝茶的方式和种类也会对健康效果产生影响。例如,绿茶未经发酵,性寒(建议夏天喝),保留了较多的天然成分;黑茶、红茶经过发酵,茶性相对温和。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
在众多的茶叶品种中,安化黑茶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集健康、收藏功能于一体的非常特别的养生宝藏茶品。在适宜的条件下存放,安化黑茶会像一瓶珍藏的美酒,越陈越香,品质不断升华,保健功效也愈发显著。对安化黑茶功能的研究表明,它的各种功能是有数据支撑,有事实验证的。安化黑茶也是茶中粗粮,适合调节身体来饮用,它就是应对 “三高” 等现代病的福音!它茶性温和,能够消食去腻、调理肠胃,有效地起到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软化人体血管的功效。在六大茶类中,安化黑茶以其独特的养生功效魅力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健康的守护者。冬日里容易让脂肪堆积,不妨在寒冷的冬季多喝喝安化黑茶,它在帮助我们暖胃的同时,在降脂减肥方面的功效也是六大茶类之首。安化黑茶中的成分对降三高有积极影响,安化黑茶中茶氨酸能抑制血压升高,生物碱和类黄酮物质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使血管舒张而使血压下降。茯砖茶中的茯茶素 A 和 B 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甘油酯,茶多糖则能调节血脂和修复受损血管。多项流行病学
温馨提示:图片、文字等内容源自网络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们一起愉快地喝茶吧
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