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顾:广电视听文艺坚守人民立场、勇攀文艺高峰

政务   2024-10-17 09:28   青海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推动视听创作生产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呈现新风气,电视剧、动画片和纪录片等视听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国家广电智库组织撰写系列观察文章,今天刊发第五篇《十年回顾:广电视听文艺坚守人民立场、勇攀文艺高峰》。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视听文艺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党和文艺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以此为指引,以创作导向、精品生产、行业治理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党对视听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视听文艺阵地建设。

(一)抓创作导向

文艺作品是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好的文艺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育人心、净化心灵,反之则污染心灵、败坏道德,产生消极负面影响。
为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把“抓创作导向”作为管理、引导工作的核心要务,导向管理贯穿题材规划、备案管理、剧片审核、播出审查各环节全过程。
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原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申报备案环节即需要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作出概括说明,以此引导制作单位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提升作品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网络视听领域,同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突出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引导和管理,明确网络视听节目的导向要求、审核标准、重点节目备案要求、重大或特殊题材拍摄播出要求等。
2018年,广电总局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在首条即重申“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价值引领”,从七个方面再次强调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
2024年,电视剧和网络剧片创作生产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创作生产告知承诺工作已全面推广,导向和质量管理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同时,导向管理及时覆盖到视听文艺新形态,网络直播、微短剧等新兴网络业态不断被纳入管理。此外,从2015年年底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到后续陆续出台的事关网络综艺、短视频、网络直播、小程序剧等的内容规范,涵盖导向关、片名关、内容关、审美关、人员关、片酬关、宣传关、播出关的视听内容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抓精品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十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把精品创作作为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认真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重要要求,全力推动视听文艺创作登高原、攀高峰。
一是科学规划主题视听文艺精品创作。近年来,行业主管部门在探索中形成“纵横坐标”“滚动开发”“选题推荐”等方法,持续加强对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和重大未来选题的谋划布局,形成规划一批、创作一批、播出一批、储备一批的立体式布局。同时提升创作组织化程度,在全行业调度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等精品创作核心要素,建立名家领军、集体创作、合力攻关机制。
二是以创新和创优作为视听文艺发展的两轮与双翼。“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也是行业主管部门引导的重点。2015年,全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节目(包括常态栏目和一次性节目)达到4000多个,但精品节目的比例不高。自2016年年初开始,原广电总局创新每周宣传工作例会,每次例会安排一个创新创优节目做典型发言,并在内部建立推优机制,每季度邀请专家、学者和受众代表推荐创新节目并给予一定奖励。十年来,以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项目、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节目评选表彰机制、“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等为代表,扶持与评奖评优的“指挥棒”正引导行业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是强化“深扎”,引导创作者下生活、入基层、接地气、补营养。近年来,在重点剧目中已建立主创人员理论学习和“下生活”机制,引导创作者到街头巷尾、工地车间、县城乡镇和田间地头,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时代律动、捕捉真情实感。《在一起》《山海情》《大考》《我们这十年》《县委大院》《欢迎来到麦乐村》等电视剧在创作阶段都进行了深入扎实的调研,主创反映“深扎”不仅给作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同时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思考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的深层连接。


(三)抓行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近年来,针对明星高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追星炒星、剧集“注水”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整治,就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反对唯流量论、杜绝畸形审美、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在2015年即组织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物类节目、真人秀节目、动画创作等在内的十余个培训班,近年来逐渐扩展到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经纪人系列培训,以专业培训提高视听文艺工作者的整体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指导重大题材项目剧组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摄制组培训军训,推动产业协会发挥团结联系行业作用,有力引导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成为繁荣精品创作的有生力量。
此外,完善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相统一的视听文艺评价体系,强化文艺评论,健全倡优抑劣的工作机制,推动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以优质网络视听节目充实丰富大屏内容,形成视听文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二、视听文艺正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一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了文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深刻揭示了文艺在展现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方面的独特作用。十年来,中国视听文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把自身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一)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十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以“回望青史问初心、传承精神再出发”的使命担当,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精心推出力作,以视听文艺所传递的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潜移默化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民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时间和历史节点,《太行山上》《长征大会师》《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秋收起义》《大江大河》《外交风云》《伟大的转折》《跨过鸭绿江》《上甘岭》《侦察英雄》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以宏阔的视野再现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积淀。
《东方主战场》《长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国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大国外交》《辉煌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纪录片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角度深情回望历史,为新中国发展立传,为新时代的巨变鼓与呼。
《地道战》《鸡毛信》《梦娃》《最可爱的人》《犟驴小红军》《可爱的中国》《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王日记》《幸福路上》等动画片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儿童爱国主义情怀。
特别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理想信念光耀荧屏”。《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百炼成钢》《我们的新时代》等建党百年主题电视剧以高品质、高口碑引发追剧热潮;《敢叫日月换新天》《绝笔》《红船领航》《人民的选择》等纪录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南湖少年》《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动画片,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视听作品真正做到了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流量,为庆祝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许多视听节目还走进校园和军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此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等特殊节点,广电总局指导创作《鲲鹏击浪》《问苍茫》《浴血荣光》《走向大西南》等重点作品,推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等微纪录片,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二)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十年来,中国视听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新时代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中挖掘选题,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故事,深情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豪情壮举。
围绕脱贫攻坚战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山海情》《大山的女儿》《江山如此多娇》《花开山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都不能少》《石头开花》《花繁叶茂》《我的金山银山》等电视剧网络剧,《摆脱贫困》《出山记》《落地生根》《脱贫大决战——我们的故事》等纪录片,《扶贫周记》《脱贫大决战》《我们在行动》《青春在大地》等综艺节目,《幸福路上》《大王日记》等动画片,以栩栩如生的视听表达,生动记录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形成了史诗般恢宏壮阔又细腻深入的屏幕档案。
围绕“一带一路”主题,《欢迎来到麦乐村》《幸福草》《喀什古城》《日光之城》《大海道》《我心归处》《生命树》等已播或待播电视剧,《一带一路》《充满希望的村庄》《共同之路》等纪录片,《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丝路汇客厅》《丝路春晚》等综艺、栏目和晚会类节目,从不同角度讲好“美美与共”的故事。
围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超越》《冰雪之名》《冬奥一家人》等剧集,《北京2022》《盛会》《从北京到北京》《飞跃冰雪线》等纪录片,《冬梦之约》《追雪的南团》《奔跑吧冰墩墩》《冰球小将》《超有趣滑雪大会》《冰雪正当燃》等综艺节目,为冬奥会的举办营造良好氛围,把奥运热度从线下延展到线上。
此外,《澳门人家》《狮子山下的故事》等电视剧,《声生不息·宝岛季》《声生不息·港乐季》等综艺节目,《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的湾区故事》等纪录片,记录湾区发展,讲述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同根同源的故事。

三、人民立场是视听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十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一以贯之地突出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中心地位,以发展人民大众的文艺作为主要任务,把文艺的聚光灯对准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

(一)反映好人民心声

“文艺只有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近年来,现实主义视听文艺作品的蓬勃发展,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对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的重要回应。
镜头对准人民。在电视剧领域,《平凡的世界》《老农民》中朴实勤劳的农民,《小镇大法官》中维护乡村法治生活的基层司法人员,《警察荣誉》里每天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包围的派出所民警,《大考》里疫情之下的高三学生,《县委大院》中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不断寻求解决办法的县乡镇干部,《大山的女儿》中青涩的回乡青年,网络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三悦有了新工作》《故乡,别来无恙》里那些仿佛就在身边的都市年轻人……这些剧集贯彻着“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理念,在对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细腻描摹中收获着掌声与认可。


在纪录片和综艺节目领域,更多的普通人被记录和呈现。《小岗纪事》《走进兰考》《兴安岭上》关注小人物的小目标、小梦想和小浪漫;《流动的中国》以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通人的迁徙展现个体追梦筑梦的故事;《黄河人家》以十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影像见证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此外,还有《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书店与菜市场》《生门》《人间世》《小小少年》《火线救援》等。一大批纪录片以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时代,真实可感又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打破了专业类别限制,播音主持从业者或爱好者齐聚舞台施展才华;《种地吧》真实展现年轻人在农村生活中的转变成长;《初入职场的我们》《令人心动的offer》里参加节目录制的素人来自不同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我可以47》中的选手从世界冠军、退伍军人到街舞小子。越来越多的综艺让普通人站到了舞台的中央,讲述他们普通而充满力量的故事。
情绪观照时代。时代在发展,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情绪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更能够观照社会现实和当代的情绪价值。在电视剧领域,《温州两家人》《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人世间》《风吹半夏》等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和奋斗的生活史表现得既现实又有历史感;《狂飙》《装台》《安家》等肯定平凡人物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再现平民现实主义的烟火与温情;《在一起》完美融合“艺术与真实”,抗疫医生、护士和经历过疫情的普通人都能在剧中找到情感共鸣;《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小敏家》《虎妈猫爸》《都挺好》《乔家的儿女》等回应婚姻、教育、医疗、养老、亲子关系等诸多社会热点议题;《繁花》《珠江人家》中的地域文化让人津津乐道;《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中的田园风和松弛感引发人们广泛共鸣。在纪录片和综艺节目领域,“慢综艺”流行、“种田风”兴起,越来越多的视听作品正用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栩栩如生地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在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的描摹中带给人希望与力量。

(二)把握好人民对文艺的多样性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年来,视听文艺形态不断丰富、内容愈加多元,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着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食粮。
电视剧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餐”和“家常菜”。2023年全国共制作发行156部4632集,播出21万部。此外,多种类、多样态、针对不同群体的广播电视节目正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视听选择。网络视听节目作为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菜”。2023年获得上线备案号重点网络电影329部、网络剧199部、网络动画片507部、网络微短剧557部,年度新增互联网视频节目11291.87万小时,互联网音频节目7968.55万小时,短视频54746.26万小时。多类型视听精品节目不断涌现。
特别是2023年以来,广电总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我的阿勒泰》《狗剩快跑》等多部网络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部分卫视黄金时段与视听平台同步首播。2024年年初开播“重温经典”频道,截至7月31日,该频道有线电视端收视规模超5295万户,累计观看时长9亿小时,成为拥有超大收视体量的一线电视频道。这些举措,真正做到了坚守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求。

四、中国精神正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文艺创作中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十年来,三个趋势正成为主流。

增强文化自觉,节目原创成为主流。回看十年前,境外节目模式曾风靡中国电视屏幕,多档引进综艺一度成为电视屏幕上最热播的节目。为此,原广电总局加大对原创精品节目的扶持引导力度,大力引导各级广播电视台和网络视听主体制作推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到2016年,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等着我》、东方卫视《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北京卫视《生命缘》《我是演说家》、浙江卫视《中华好故事》《天生我有才》、湖南卫视《变形计》、江苏卫视《超级战队》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节目在屏幕内外掀起热潮,原创逐渐成为中国视听文艺主流。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类节目成为主流。2013年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当年可谓“清流”,近年来,视听文艺节目将创作创新的目光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寻找选题、汲取养分,这一“清流”已成为主流。数据显示,2022年文化类节目播出时长占所有文艺节目总时长的36%,领先于其他各类型文艺节目。其中,在2022年度晚间时段首播文艺节目收视率前十名中,文化类节目占据8席。o具体而言,文化类节目已从十年前《中国诗词大会》的单一“大会系列”,逐渐发展为以中国节日、诗词、典籍、文物等为代表的多矩阵系列,并向文博世遗、音乐戏曲、绘画传说、地域文化、饮食文化等更广领域拓展,涌现出《典籍里的中国》《中国礼 中国乐》《诗画中国》《中国书法大会》《非遗里的中国》《新生万物》《万里走单骑》《最美中国戏》《清明奇妙游》《最美中轴线》《黄河文化大会》《斯文江南》等大批节目,多维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以创作实践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强化中国风格,中式审美正成主流。2022年,以敦煌飞天形象为原型的中国电视剧标识、彰显中国书法艺术的网络剧标识正式启用。它们的推出,恰是近年来中国视听文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缩影。“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年来,中国视听文艺领域化无形为有形,正创作推出更多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审美神韵的优秀视听作品。无论是《大秦赋》《梦华录》《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天下长河》《风起洛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等剧集、《如果国宝会说话》《何以中国》《中国》《寻古中国》等纪录片,还是国潮国风特色越发鲜明的动画片,抑或越来越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选题的综艺节目和微短剧,中式审美正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这是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殷切期待。面向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将进一步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大潮中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劲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文刊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年第10期,有删改。)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图文编辑: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信息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青海广电
青海省广播电视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