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却坚称是中国人,向国内捐款超4亿,扬言:我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情感   2024-10-04 00:14   山东  

在印尼乃至全球的商业舞台上,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熊德龙。他不仅是商业巨擘,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身为熊氏集团和国际日报的总裁,印尼中华总商会的主席,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商界的范畴。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商业大佬最自豪的身份,竟是一名中国养父母的养子和一名“客家人”。

之前,佩 洛西窜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熊德龙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正义的一边,联合海外华侨,对佩 洛西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怀,也让更多人开始对他的故事产生了好奇。


熊德龙的故事,得从70多年前说起。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熊德龙,一个拥有印尼血统和外国血统的弃婴,在几个月大时被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收养。


这对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靠着在印尼雅加达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他们虽然不富裕,但却用无私的爱,给了熊德龙一个温暖的家。


在熊家,熊德龙不仅得到了父母的疼爱,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


母亲黄凤娇常常把他揽入怀中,哼唱着客家山歌,而父亲熊如淡则教他背诵《增广贤文》,传授他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些经历,让熊德龙自幼就坚信,自己虽然长着一张外国面孔,但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熊氏夫妇的言传身教,深深烙印在熊德龙的心中。有一年临近春节,家里经济拮据,但熊母还是典当了自己仅有的手镯,寄钱回老家梅州。


她告诉孩子们:“再苦再穷,也不能忘祖忘本。”这句话,成为了熊德龙一生的座右铭。

16岁那年,熊德龙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一家海绵厂工作。他勤奋好学,很快就发现了实业的巨大利润。


凭借着对商业的敏锐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不到20岁的他,便开办了自己的小加工作坊,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历经十几年的打拼,逐步在印尼工商界崭露头角。


随着事业的成功,熊德龙越发怀念起父母口中的故乡。1978年,他辗转多地,终于回到了广东梅州,见到了自己的祖母。


那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血脉相连的情感。回到印尼后,他把年迈的父母带回梅州,让他们落叶归根。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决心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熊德龙对家乡的投资和援助从未停歇。他先是公益性援助,后来直接在家乡投资建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梅州,有六座著名的大桥都是他出资建造的,这些桥梁不仅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发展,更成为了连接熊德龙与故乡的纽带。


除了对家乡的投资外,熊德龙还致力于中华文化的输出。在美国洛杉矶,他曾牵头在国庆日升起中国国旗,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他还收购了《国际日报》,为华人华侨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如今,熊德龙已经年过古稀,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依然炽热如初。

他以自己会讲客家话、子女会唱客家民歌为荣,并希望这种文化传承能够代代相传。


熊德龙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商业传奇,更是一部关于感恩、回报和爱国情怀的赞歌。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心”和“客家情”。正如他所说:“我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中国。”

四季美满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按钮,然后点进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