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丨碧江区新庄村:幸福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政务   2024-10-09 16:53   贵州  

10月4日,行走在碧江区锦江街道新庄村,处处散发着神秘而古朴的气息。老鹰岩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威严地耸立在远方,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楠木桥下,溪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村落的悠悠往事;桂花组中,百年的桂花树在空气中弥漫,为村落增添了一抹雅致的韵味;龙船庙静静伫立,见证着村落的变迁与传承,承载着村民们的信仰与希望。



“自从钟鼓洞通村路正式通车后,老鹰岩、楠木桥、龙船庙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出去。”站在龙船庙前,新庄村76岁的老支书郑大元满眼笑意地说道,路通了,外面的游客怀着对村落故事的好奇时常来村里游玩,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群众在家增收。

然而,21年前的新庄村却不是这样。彼时的新庄村与世隔绝,被锦江牢牢地“锁死”在了山的一侧,破烂不堪的茅屋、一穷二白的设施、甚至连一条通往外界的马路也没有,全村仅有的一条小船便是村民出村进城的唯一交通工具,至于医疗、教育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更是一片空白。

“当时看到村民们住茅屋、照油灯、穿草鞋、吃粗粮,深深地刺痛了我。”郑大元说,作为新庄村为数不多受过教育、见过一些世面的农民儿子,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家乡建设,改变家乡极度贫困落后的面貌。

1986年,在村民们的支持下,郑大元成功当选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组织培养我,群众相信我,我就一定要努力工作,多为群众做实事,回报组织和群众!”上任之初,郑大元当着村民们的面作出了表态。


当选支部书记后,郑大元在充分研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完善电力设施,把村里的木电杆升级为水泥电杆,保障全村生产生活用电。二是兴修农田沟渠,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三是“向山要路”,沿着钟鼓洞凿出一条通村路。

1990年,郑大元带领新庄村民一道,仅用2年时间就把村里的木电杆全部升级成了水泥电杆,比原计划时间少用了整整1年。期间,资金极度紧张时,郑大元主动捐出了自己两年累计600余元的工资,缓解了资金困难。人力不足时,郑大元就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上阵,大家一根一根地挑,240余根水泥电杆就这样奇迹般“长”在了新庄的土地上。

用电问题解决后,郑大元又立即着手带领村民,大力兴修农田沟渠。前后用了整整4年时间,累计修建了12条38公里的农田沟渠,实现了新庄村每一处农田都接通了农田沟渠,助推农业生产更加便利高效,产值大幅提升。



新庄村位于锦江河畔,依山而建,被锦江隔绝在主城区的另一侧,彼时村民进出村只有靠坐船,若是要运输大件物品,只得“望洋兴叹”,村庄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地制约。“老乡们做梦都想有一天能有一条通村路,这是几代人的梦想。”郑大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似乎仍在眼前。

梦想一旦萌生,便不能让它仅仅停留在脑海的幻想中。1998年,以郑大元为首的村委班子在前期通过多次现场勘查后,决定从修建成本相对较低的钟鼓洞方向开辟通村路。

钟鼓洞路段虽然全程不到2公里,但施工位置处于半山腰,地形峻峭,地质条件复杂,作业面十分狭窄,施工难度极大。修建时,不时有滚石落下;稍有不慎,便有掉下江的危险。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郑大元发动村民和党员们出资出力,一锤一锤地凿,一篓一篓地背,一寸一寸地掘进……

2003年,修建了5年之久的钟鼓洞通村路正式通车,结束了新庄村渡船进出村的历史。“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圆了!”通车时,郑大元热泪盈眶、感慨不已……



如今,21年过去了,钟鼓洞通村路因位置偏远而被闲置了,但郑大元老支书带领群众凿山开路的奋斗故事却深深地影响着新庄村的村民们。

这些年,新庄村的村民们通过走出大山,努力在外拼搏,家家户户把茅房变成了楼房。这些楼房,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他们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对美好生活的具象表达。



“新庄村通过村民们多年的奋斗建设起来后,村里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挖掘,每到周末来村里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的口袋也越来越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樊通洋说,通过旅游带动,目前村里开了6家农家乐,引进了12家花卉基地、1家食品加工厂。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一审:龙春霞  郑   荐  

二审:宋国平  覃信林

三审:陈   伟  田   赛



微碧江
发布碧江区文化旅游、城市宣传及地方相关新闻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