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说,这药能治好我的病!”,这句话,像是一句魔咒,在无数个渴望健康的家庭里回响。那些将希望寄托在电视广告上,将信任交给所谓“专家”的人们,最终却被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刘洪斌,一个退休女工,一个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神医”,用三年时间,编织了一场80亿的“神药”骗局。
也许你会问,一个退休女工,是怎么变成“神医”的?答案很简单:利用了人们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权威效应”,说白了,就是人们更容易相信和服从“专家”的意见,即使有时候这些意见违背了自己的判断。
权威效应
信息来源:环球网,《“神医”刘洪斌各大卫视卖药 揭秘背后利益链条》
一个经典的实验,更能说明问题:一群大学生坐在教室里,一位自称来自德国的“化学专家”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个空无一物的蒸馏瓶,煞有介事地宣称里面装了一种他新发现的无色无味气体,并询问学生是否闻到了。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闻到了“特殊的气味”。你看,即使面对的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只要披上了“权威”的外衣,就能轻易地让人相信。
刘洪斌的“神医”之路,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她背后的保健品公司深谙此道,精心策划了这场表演:给她安排了各种“专家”身份——苗族祖传传人、北大医院专家、蒙医第五代传人等等,这些头衔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再加上她那身考究的服装、慈祥的面容、专业的术语,再加上电视广告里声情并茂的讲解,很容易让人相信她真的医术高超,能够治好各种疑难杂症。
而那些被病痛折磨多年的老年人,渴望健康,渴望长寿,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对电视广告深信不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神医”的目标。
刘洪斌在广告里大肆渲染“神药”的疗效,声称可以“包治百病”、“药到病除”,这些话,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急于摆脱病痛的心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空积蓄,购买那些所谓的“灵丹妙药”。
而这场骗局的始作俑者,远不止刘洪斌一个人。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保健品公司,那些为了收视率放弃底线的电视台,都是这场闹剧的帮凶。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联手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谎言之网,将无数老年人困在其中,榨取他们的血汗钱,践踏他们的生命健康。
刘洪斌的“神医”骗局,最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落下了帷幕。但她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深思。
媒体的失职与社会的警钟
信息来源:央广网,《“神医刘洪斌”被曝出场费仅两千 如今已不能再出现》
“神医”刘洪斌的落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谴责骗子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为什么这样的骗局能够屡屡得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
答案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媒体的失职。在“神医”骗局中,电视台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电视台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投放,一些电视台放松了对广告内容的审核,甚至明知是虚假宣传,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神医”们在电视屏幕上大肆忽悠。
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电视台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忘记了媒体的公信力。他们将“神医”的谎言,通过电视传播到千家万户,变成了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伤害了无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更令人愤怒的是,一些电视台在与“神医”合作时,并非完全不知情。他们或许知道“神医”的身份是假的,知道“神药”的疗效是被夸大的,但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与骗子同流合污。
这种为了利益放弃底线的行为,无疑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严重践踏,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极度漠视。
事实上,“权威效应”本身并没有错,尊重权威,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获取知识,做出判断。但问题在于,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权威,不要盲目相信“专家”的话,尤其是那些通过电视广告宣传的“神医”。
而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体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对广告内容严格把关,杜绝虚假宣传,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当然,仅仅依靠媒体的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想从老年人身上赚黑心钱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老年人群体,提升他们的防骗意识,帮助他们识别骗局。
守护老年人的“健康防线”
刘洪斌的闹剧已经落幕,但类似的骗局依然在上演,那些打着“健康”旗号的虚假宣传,就像潜伏在暗处的幽灵,随时可能吞噬掉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甚至危害他们的生命安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监管部门,更不能把老年人排除在“安全区”之外,任由他们成为骗子眼中的“唐僧肉”。
想要築起一道守护老年人“健康防线”,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
最基本的一点,从家庭做起,子女要给予老年人更多关心和陪伴。
很多时候,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内心孤独,渴望得到关注。子女平时工作忙,很少陪伴老人,缺少沟通,自然也不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与其等到老人被骗后再去责备,不如从现在开始,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平时多给他们普及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提醒他们不要轻信电视广告,遇到健康问题要到正规医院就医。
同时社区可以组织更多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
社区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健康讲座,邀请专业的医生为老年人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也可以组织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减少对电视广告的依赖。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反诈骗宣传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向老年人讲解常见的骗局,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学会识别骗子的套路,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再者,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不敢以身试法。
一方面,要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规范保健品的生产和销售,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夸大疗效、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杜绝“神药”的出现。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视广告的监管,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收视习惯,重点关注养生保健类节目的内容,对那些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广告,要坚决予以查处,对涉嫌违法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姑息。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积极举报虚假宣传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当我们看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等夸大宣传的广告,当我们听到身边有人被“神医”、“神药”忽悠,不要保持沉默,要勇敢地站出来,向相关部门举报,或者提醒身边的人,不要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