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灯火通明、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相比,广袤无人、海拔较高的中国西部地区一直是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乐土:大漠中的东风航天城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现代诗城德令哈是重要的毫米波射电观测基地,而2021年,青海西北部的冷湖镇更是被确定为中国最好的光学天文台址,也将成为全亚洲未来光学天文的中心。
2024年暑假,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学生社团)的同学们前往西部,实地探访这些中国天文事业的重要地点。实践团深入西北大地,行程数千公里,参访、调研、座谈、探索……我们希望依托学会作为北大最大的学术科创类社团这一特色,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探访中国的大型天文科学装置,深入了解科研基地的建设与运转过程,展望中国天文学和航天事业的明天,也坚定着投身于祖国科学和科普事业的决心。
PART 1
东风航天城(一)
旅程是在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中开始的。2024年8月2日,当太阳照在弱水河的河面上,青天会实践团的成员们也从K9671次列车上醒来。列车穿过戈壁与绿洲,驶向大漠中的神秘小城——东风航天城。它有另一个更为耳熟能详的名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1950年代通过苏联的专家合作建成,是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导弹、中低轨道的各种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载人飞船的主要基地。“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唯一一次“两弹结合”核试验等“两弹一星”中的重大成就都在这里完成。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基地被选中建设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一号、二号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疑问,也是一个民族最悠久的梦想。而正是在这座荒原小城,飞向宇宙这个梦想第一次得以实现。
早上8:40列车抵达东风南站,同学们乘车穿过航天城。独立于任何其他的城镇,这座大漠里的小城仿佛连接了时光的两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礼堂建筑是一个年代的切片,而崭新的生活设施又彰显着小城仍旧焕发的生机。第一个目的地是二号发射基地——“东方红一号”的发射阵位。阵位在航天城北方数十公里开外,早已经退出现役,仅作后人参观怀想之用。发射基地的核心当然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塔。在一片旷野上它巍然矗立,尽管风沙湮没了导流槽,时间弯折了铁骨架,但它所散发出的工业感和年代感相得益彰,令人忍不住怀想那一次烈焰升腾,那一段艰难却澎湃的日子。塔架周围散落的工厂和营房大多也都早已废弃。这些土胚房屋毫不起眼,开拓者们面对环境的艰苦和条件的恶劣可见一斑。
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当年的地下指挥室。指挥室里的仪表早已落后,却代表着曾经的最高科技,寄托着早年科研人员们的心血和希冀。透过仍可正常工作的潜望镜遥望发射塔架,想见当年的指挥员亦是如此遥望着火箭,他们心中的紧张与激动,与今日每一次红屏时的鼓掌遥相呼应,书写宏大史诗的一个个章节。
在离开二号基地的路上,坐落着东风航天城的烈士陵园。聂荣臻元帅和76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长眠于此。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汉白玉碑林矗立,仿佛在坚守什么——坚守着一代人的芳华岁月,坚守两弹一星精神和东风精神。同学们向英烈们鞠躬致敬,从石碑上简短的记录中拼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段段因奉献而精彩的青春。
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
PART 2
东风航天城(二)
午饭过后,参观的主题转向航天城仍在使用的部分。学会成员们不会错过每一次载人航天发射的直播,而电视中的发射塔架此刻就出现在眼前,每位同学都感到无比的激动。塔架前的“树坚强”在一次次火箭尾焰的洗礼后仍然挺立,仿佛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寓言。问天阁——航天员举行出征仪式的地方——也向参观者开放,同学们踏步在中国航天员出征仪式的轨迹上,向冒着生命危险飞向太空的航天员们献上敬意。
问天阁合影
最后的重头戏是航天城的陈列馆。出于保密,馆内禁止拍摄,大家的参观也匆匆忙忙。但即便如此,馆内资料的丰富和详实也让大家大饱眼福。从基地初建开始,一次次重大的历史成就,一件件至关重要文件资料都被详细记述。从“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到“载人航天”的稳步前行,再到民营航天的前沿探索,陈列馆满足了大家全部的求知欲。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对航天工作者事迹的记录。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为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发射精益求精,有时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许多参与“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回到家乡,却由于曾经工作的保密性质而默默无闻,直到党和政府登报寻找,才将应有的荣耀归还他们。具体鲜活的故事总是更能震撼人心,航天工作者的事迹和精神也久久回荡在同学们心中,让人肃然起敬,又心生向往。
夕阳西下时,同学们乘火车离开航天城,前往酒泉市区,再换乘大巴前往敦煌。
PART 3
敦煌
敦煌是这次旅行的中转站,也是离冷湖镇最近的城市之一。敦煌因莫高窟而闻名天下,亦有一代代北大考古校友扎根敦煌研究院,为敦煌学研究呕心沥血。8月3日,同学们见缝插针游览了莫高窟。
为了文物保护,莫高窟只开放少量洞窟,且窟内不允许摄影。然而在这惊鸿一瞥中,大家无不为洞窟内壁画的精美绝伦而震撼。最使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它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漂浮升天行”。在不同洞窟中,同学们见证了“飞天”风格的演变,从古拙到精美,从滞重到轻灵,“飞天”形象不仅仅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变迁的一个侧面,也代表着中国人“想飞”的愿望,对天空的向往。敦煌亦出土了迄今为止存留的最古老的星图——《敦煌星图》。古老的星图当然不如现代精确,但“未闻星名”的好奇一以贯之,由今日的天文工作者和爱好者们传承。
敦煌莫高窟合影
参观当日,恰逢《莫高窟(二)》特种邮票发行,同学们参观完莫高窟后来到莫高窟邮政所集邮、写信、盖戳,收获满满。
离开敦煌,实践团便要翻越当金山口,前往此行的核心——冷湖。怀着期待,大家继续前行。
文案:李 想
排版:王亿禾
摄影:杜骏豪 孙宇辰 宋禹辰 丁恒宇 张璟宜
点击查看往期推送
南北学子赴天眼,共促天文宏图展——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学生社团)与南京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赴贵州社会实践实记(下)
南北学子赴天眼,共促天文宏图展——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学生社团)与南京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赴贵州社会实践实记(上)
2022云南实践总结 | Day 3:繁星更在春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