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第十二期“秀湖学术论坛”在学术楼4号厅开讲,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二级教授何克清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带来题为“武大RGPS大模型(BLM)的生成式交互智能机制及其ISO标准体系探索”的学术报告,吸引了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百余名教师参加。学术报告会由副校长罗保山主持。
何教授深入剖析当前从数智向模型数智的演进趋势,以及大模型生成式交互智能机制在解决大模型数智难题中的关键作用,详细阐述,从973项目的重大成果——小模型(RGPS,即角色、目标、过程、服务需求知识元模型)出发,逐步构建起RGPS大模型及其语义标签体系,并基于业务领域共性需求,提出模型规模化定制开发与训练的新理念。何教授重点介绍RGPS大模型(BLM)的生成式AI交互机制,包括覆盖23种业务语言模型的交互认知知识语义互操作性元模型(MFI)规范,以及他成功主导研制的ISO/IEC标准系列国际创新成果。他还对RGPS大模型在推动云计算新质服务发展以及软件工程领域应对新技术挑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通过多个实践应用案例,如模型数智共享与演化的标准融合应用、业务流程模型的异构集成与增值增量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RGPS大模型软件服务等,展示了RGPS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前景与巨大潜力。何克清教授在报告中鼓励青年教师在软件事业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计算机软件事业贡献力量。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们积极提问,与何教授进行深度学术对话。何教授耐心细致回答每个问题,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而浓厚。
罗保山在总结发言中指出,RGPS需求知识元模型以其独特的W5H属性,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采纳,是小模型制导RGPS大模型的典范。RGPS大模型的核心基础方法与技术不仅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与采纳,还成功形成了ISO国际标准系列,这对于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教师们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
何克清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计算技术专业,后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作为原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主任,他不仅是我国软件工程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还是武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创始人,荣获众多国内外学术荣誉与奖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ISO/IEC“特别贡献”国际奖等,为推动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品:武软融媒体中心
信息来源:科技处(学报编辑部)
编辑:王燕
编审:周思思、董明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 你的点赞和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