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兼程330, 哭过之后,还会再来。

文摘   2024-09-26 17:03   上海  

多长算“长距离”?不同跑者或许有不同的内心界定。中学时代体测800米、1000米时,5公里便已是很长的距离;马拉松跑者眼中,百公里、百英里距离的跑山赛事,是望而生畏的长距离;而有一群人,钟爱动辄300公里+,需要奔跑数天的超长距离耐力赛事。


九月中下旬,全球顶级的长距离耐力赛事巨人之旅(Tor Des Geants)各组别落下帷幕。这一创立于2009年,缘起阿尔卑斯山脉的极限挑战,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以及全球跑山爱好者。


长期专注于田径、马拉松赛场的「98跑」非常好奇,同样是奔跑,330公里日夜兼程是何种体验?这类超长距离的耐力赛事为何吸引着他们?于是我们特意对话了多位本届巨人之旅的完赛者。





马拉松的尽头是越野跑,这是跑圈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相比于路跑而言,户外跑山更为多样化的环境、未知挑战,更长的完赛时间,对于身体、心理的淬炼,对于体能分配、补给、临场反应等综合实力的要求,这是对于跑者的考验,却也是吸引这类跑者的重要原因。


跑山赛事在欧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尽管在全球来说这都是一项极为年轻的细分运动领域,但奔跑、征服自然本就是人类的本能,只是随着发展,这类挑战以“赛”的形式被逐步规范下来。


结合自然环境和运动发展沿革,越野跑山的赛事形式可以大致分为起终点一致的大环线,以及从A点到B点到穿越路线。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整合了本就存在自然小径、经典徒步山径,环境覆盖土路、碎石、草甸、森林等,有些甚至有冰川和涉水路段。


相比于在田径场绕圈或是城市马拉松,这种丰富的自然环境给跑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加上每届、每段路的气温条件、降水等等外部因素不同,也充满了未知的魅力。


来自深圳的郑露民今年26岁,这个九月的欧洲行他背靠背完成了Swiss Peak 660和巨人之旅330组别,并且是首位冲线的中国面孔。郑露民向「98跑」透露,完成巨人之旅后,他又在美国报名并完赛了一项170公里的赛事。


2016年接触徒步、登山,2020年涉足越野跑,完全没有专业体育训练经历的郑露民完成了放眼全球也令人惊叹的挑战。


如此长距离、多天数的历程,完全超出的我们的认知。谈及以这种形式安排比赛的原因,郑露民表示希望看到不同的风景,技术路段和高海拔体验让他痴迷。

“我平时的训练基本不练路跑,周末以跑山的形式训练,超长距离则在比赛中以赛代练。我觉得在城市绕圈路跑太无聊,那些20多公里的短距离徒步又激发不了成就感,于是爱上了这种200公里、300公里的长距离跑山。”郑露民说。


翻看他的参赛经历,几乎全是200公里以上的赛事,足迹遍布中国、欧美。而郑露民坦言,接触跑山四年来,他的关键词更多是享受。

“日常我没有训练课表,比赛里也不会刻意纠结要跑多快,而是享受这个过程,获得完赛那种成就感。我也暂时不会想往职业运动员的方向发展,这是我面对这项运动的态度。”



杭州的跑者郭路今年是第二次去往巨人之旅,本次依然是选择UTMB-TDS组和巨人之旅330组背靠背。尽管经历了一些困难,最终如愿完赛。


“跑完TDS后因为一个小插曲膝盖受伤,而且我的脚受到了真菌感染比较严重,自己也评估过是否还要继续巨人之旅。膝伤对上坡基本没有影响,下坡和平路我在控制节奏,最终还是完成了。”郭路表示。



在杭州从事IT行业的郭路每次赴海外参赛要平衡工作、家庭、生活的很多部分,但巨人之旅的魅力仍然不断吸引着他。


“330公里这个距离,你挑战的其实不是单纯的跑步能力。比如说天气、补给、突发状况。你在这么长时间克服困难、看到风景,跑完之后收获的那种感动,我觉得和跑短距离、马拉松是不一样的。几天几夜的跋涉,其实它的竞技性没有那么强了,而是完成后那种弥足珍贵的过程中留下的记忆。”


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点,也正是吸引人的点,这是众多选手对超长距离耐力赛魅力的一致评价。

正如巨人之旅的赛事精神那样——330 It is not a race(不仅是一场比赛)。是未知的天气和前路,是星空、云雾、烈日、高山、冰川,是独自跑过的黑夜,是困倦和疲惫下仍在向前……也是超越自我的勇气。




以中国这片土地为例,随着人们对健康、运动的理念不断重视,跑步这项较低门槛、较低投入的运动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据「98跑」的行业洞察,同样是“跑步”,其实也在不断细分赛事类型和参赛群体。除了大家最为熟悉的马拉松,5公里、10公里的路跑近年正在崛起,中国田径协会也在力推场地内的大众田径公开赛,以及各类机构发起的障碍赛形式,还有就是不同距离的越野跑山赛。



运动场景在细分的同时,跑者同样对运动装备提出细分需求。专注于户外的凯乐石,其推出的FUGA系列正在不断受到越野跑山群体的认可。

同时针对不同距离、场景,不同跑者能力水平和诉求,FUGA系列的矩阵在不断完善。

2024年凯乐石成为巨人之旅战略合作伙伴,以此为契机,品牌推出FUGA EX 330跑山鞋。


这是第四代FUGA EX跑鞋,“330”的命名灵感源于巨人之旅的最经典组别330公里组。

从库马约尔小镇出发,跑者需要翻越25座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累计爬升25000余米。



FUGA EX 330正是为这类超长距离的耐力跑山赛打造,其出众的缓震性能和大底抓地止滑性能,能够应对多变的路面环境。以舒适度为基础,为跑者带来保护、稳定、支撑,同时助力更佳的运动表现。


中底方面,EX 330采用了目前已广受市场认可的超临界发泡工艺材料,回弹性能提升23%。此外加厚的设计,有效减轻了跑者在落地时对于脚踝、关节的冲击。



相比于传统EVA材料,超临界发泡的中底在长距离后程仍然能提供持续的支撑和缓震。

对于一款户外鞋较为重要的另一点——大底,EX 330使用了Vibram Megagrip湿地止滑大底配方,4mm的深齿花带来了出色的抓地力。


鞋底的五大分区设计,在跑者上坡、下坡、急弯等不同场景,以及不同路面情况,都提供了足够的摩擦,同时引导更为安全稳定的步态控制。

除此之外,鞋带部分采用凯乐石原创的AWS 3.0两段式防前冲收紧系统,这一在EX 3上广受好评的设计得到延续。


跑山下坡过程中,这一设计有效增加足部在鞋仓内的稳定,避免“前冲”造成的不适和黑脚趾等风险。

鞋面方面,凯乐石XDiMESH多维网面专利技术,使得透气性提升40%,轻量化提升37%,耐用性提升20%。

在一场比赛相比于普通跑者一个月跑量的长超距离跑山中,耐久性也显得极为重要。



经过不断的科技积淀,FUGA EX鞋款在经历第四次迭代后来到全新的FUGA EX 330,专业、安全、适配、助力运动表现的特性得到延续,“330”的概念也让该鞋款增加了越野跑山的专属文化积淀。

致敬合作伙伴巨人之旅的同时,也镌刻入了长距离跑山爱好者不畏挑战、成为“巨人”的内核DNA。





任何品牌的任何新品发布前,研发阶段就要经历大量的实测和调较,以及收取上一代产品的跑者反馈进行优化。而正式比赛的赛场,无疑是检验产品性能“最严苛的实验室”。


产品研发测试阶段,很难将单次跑步距离拉到330公里如此长的距离,也很难同时段寻找到这些差异化的路面环境。本次巨人之旅的赛场,FUGA EX 330显然经受住了这次严格的考验。



「98跑」在与郭路的对话中得知他足部受困于真菌感染很严重,特意询问其鞋子的舒适性能。


“整个330公里我是两双FUGA EX 330跑完的,备用的另一双最后没换。EX 330的缓震和稳定性相较之前又提升了。这么长距离的户外路面。后程它没有过多衰减,仍然提供很好的反馈。尤其的在我膝盖和脚都有伤病困扰的情况下,FUGA EX 330真的给了我很安心的守护。”郭路说。



郑露民则选择了FUGA EX 330和FUGA PRO 4两款鞋来完成他整个欧洲之行规划中的赛事,在他的实践和观念中,超长距离耐力赛不需要像马拉松赛那样追求竞速性能,保护和舒适是优先点。


“我会首先看中鞋子的舒适度、包裹性等,比如说跑技术路段有崴脚和扭伤的风险,鞋子的稳定性就显得特别重要。FUGA EX 330和FUGA PRO 4让我可以安心去跑,尤其我喜欢技术路段的体验,它陪伴我完成这些不同的挑战。”郑露民表示。


从消费者的实际应用场景出发,凯乐石近年来不论是在高速赛道、陡坡、城市轻越野、混合路面都推出了不同定位的鞋款。而此番迭代而来的FUGA EX 330,通过2024年秋天的一场巨人之旅正式吹响了号角。


诚然,能够有兴趣、有能力完成这些超长距离的跑者,在当下的跑者画像中仍然是少数。在「98跑」看来,凯乐石弥足珍贵的点则是为小众群体仍投入大量研发力量,推出适配他们的高性能鞋款。



FUGA EX从2020年第一代“为中国越野跑运动员定制合适跑鞋”的愿景,到如今的FUGA EX 330守护更多人挑战超长距离,“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巨人”。


四年时间,中国越野跑山群体在扩大,赛事在扩军,与世界的连接在增进。凯乐石也以专业的性能、差异化产品的细分、尊重户外运动的文化内核,不断受到跑者的青睐。


不论是百公里、百英里、330公里,冲线完赛的结果本身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而是构成这“330”的所有路途。正如FUGA EX 330,经历漫长迭代、经受严苛考验,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凝结着那些崎岖而富有挑战的路。








98跑
相信专业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