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十/四/节/气
每年10月23~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是霜降节气,这是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时已暮,亦称杪秋(杪miǎo,树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水汽凝华为白色冰晶,我国黄河流域白霜裹地,千里沃野,熠熠闪光。
霜晶落在草木、作物、地面上,称为“打霜”。古人富有诗意地把早霜叫作“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诗人苏轼有诗曰:“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他所咏的芙蓉,便是秋菊。在“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的时节,天儿蓝,柿儿红,橘儿黄,秋景如画,农事暂休。在寒冷到来前,有这样一段金黄灿烂、充盈饱满的日子,何其美好。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即豺狼。在天气转冷、冬天要到来的时候,豺狼会为过冬储食加紧捕获猎物,并把猎物摆放在地上,犹如祭祀一般,称为“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霜降时节,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正所谓“寒霜杀万物”,当寒霜凝结之时,植物欣欣向荣的生长季就结束了。
三候蛰虫咸俯
“咸”意为“都”,“俯”是低头的意思。蛰虫咸俯是说霜降时寒气肃凛,虫子都躲藏在洞中,低下头什么事也不做,准备开始蛰伏过冬了。
霜降节气花
木芙蓉
木芙蓉和水芙蓉(荷花),虽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其实没有半点关系。木芙蓉是锦葵科木槿属灌木,秋季开花,开出的花朵可变色,有的品种变色堪称神速,从早到晚能换三种颜色。清晨花开白色,白天变为粉红色,晚霞又变为深红色,由此得名“醉芙蓉”。木芙蓉多生长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是秋末冬初里少有的开花植物,古人赞其“花如人面映秋波,拒傲清霜色更和”,又称它为“拒霜花”。
龙胆
龙胆的花期很长,外表看似弱不禁风,其实生命力很顽强,即使过了霜降时节,依然傲立于寒风之中。《本草纲目》中形容它:“叶如龙葵,味苦如胆”,因此得名。龙胆花簇生在枝顶和叶腋处,形状好像钟唇外张的梵钟,只是倒了过来钟口向上,花瓣淡蓝色或蓝紫色,有时喉部生有黄绿色的斑点。野生龙胆多长在两山之间的高坡上,也许是因为在它生长的地方常有流水,古人又把它叫作“陵游”。若是把“龙胆”和“陵游”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犹如龙游于山间,联想起来别有趣味。
霜降习俗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渐冷,秋意渐浓,胃口渐好。而秋霜甜了萝卜,也蜜了柿子,“饱经风霜”后生发出的甘甜,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拔萝卜
“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中记载:“芸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这里的“芸苔”指萝卜,意思是萝卜最好经过打霜后再收割,否则吃起来会有苦涩的味道。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食物,又称“土人参”,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谚语。
吃柿子
霜降吃柿子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在福建泉州等地,还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秋风一阵寒似一阵,橙色的柿子高挂枝头,把碧蓝的天空点缀得格外亮眼。视觉满足了,味觉自然也少不了。“秋入小城凉入骨,无人不道柿子熟。红颜未破馋涎落,油腻香甜世上无。”在这首《秋日食柿》的作者眼中,柿子的香甜世上无双。除了鲜柿,挂着糖霜的柿饼也别有一番风味。
吃糖炒栗子、烤白薯
在北京,霜降之后别具情怀的两样吃食,糖炒栗子和烤白薯,是很多人在深秋到初冬时节的挚爱。不用吆喝,飘香四溢的味道便是最好的广告。《燕京岁时记》中写道:“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
赏秋叶
从“露”到“霜”,秋色的惊艳也越发地强烈了。世间有千黄万红,唯有秋黄秋红独爱霜寒。经历风霜而愈加灿烂,这是秋之黄、秋之红独具的生命魅力。“霜叶红于二月花”赞叹秋红之美,“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是描写霜降时节深秋的山间美景。
霜降养生
防寒保暖 动静结合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有利于驱寒温经,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登高、健步走等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宜滋润,忌耗散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人们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霜降时节,正值秋冬交接之时,饮食上宜滋润而忌耗散,防止秋燥对肺气的损伤,从而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根据中医养生学的四季五补观点(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霜降时节的进补要循序渐进,应以平补为原则,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宜食:牛肉、兔肉、鸭肉、萝卜、栗子、银耳、百合、白果、柿子、梨、苹果等。
忌食:动物内脏、带鱼、黄鱼、虾、葱、姜、蒜、韭菜、辣椒等。
霜降诗词赏析
《岁晚》一诗的前几句大意是说,霜降时节地面水流返入深涧,风吹落叶飘飘洒洒地回归山中地面,在不知不觉中一年即将结束,万物都回到本来的状态。大自然的轮回,反映了季节的轮回。此诗是诗人在岁末之际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迷茫。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经历挫折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他将自然规则与自身的人生坎坷加以类比,得出“物皆复本源”而不必“舍易求其难”的结论。读此诗,领悟其意,平慰心志,或许也是一种极好的心灵养生。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之中行走。山路上没有其他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山间的种种景象,诗中所描绘的山峰、小径、霜落、林空、熊鹿等景象,组合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林画卷……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且充满野趣的山林意境。看到奇美景色的诗人感到无比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诗人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一声鸡叫,原来住家还远在那高山顶上。多么惬意,这似乎是独属于诗人自己的山林和秋天。
细细回味秋景在整个秋天的变化,会惊叹于秋色异常绵长强大的生命力。从初秋一路走到深秋,看秋叶从完全的绿色一点点变化出黄色、红色,色彩染遍街头巷尾、平原山川,使天地间久久萦绕着秋色的美丽、美妙和美好。它已经把它最美的容颜、最好的状态,以最绵长的方式全部展现出来,这样的开始,这样的存在,这样的结束,就以这最绚丽的色彩,为秋天定格,与秋天作别吧!
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