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14:30,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向天渊教授莅临我校,于立德楼C517开展关于“汉语和新诗彼此形塑的机制与启示——基于诗学、语言学交互视野的考察”的讲座。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胡登全教授主持,我校师生积极参与,聆听学习。
讲座回顾
向天渊教授以“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作为此次讲座的小引,用国内外丰富的例子说明了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上,先有汉语的现代性,再有社会与文学的现代性。其次,向教授借胡适的观点——“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引入,进一步探索汉语和新诗彼此形塑的运行机制。接着向教授对朱自清的观点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国语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应是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再结合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出汉语与新诗彼此形塑的机制仍将持续不断地演化下去。
向教授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引用多方例证,不断深入挖掘现代汉语的内在张力。利用古今中外时代背景的交相理论,对新诗语言民族性、现代性探索的张力机制进行细致的阐释,同时也对现代时期的三十年成为新诗发展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原因进行了举例证明。新诗历经百年发展,所呈现出的语言智慧也逐渐被认可,向教授指出还要继续注重汉语诗性潜能的边界与新诗语言智慧的提升研究。并强调现代汉语诗意的表达并非仅仅意味着轻质的抒情、微妙的感悟、敏捷的托物起兴,还包括繁复的思考、强劲的震撼、确切而细致的呈现。
最后,向天渊教授重点讲解了语言及诗歌的“属人”特征与启示。他强调就现代汉语而言,需要我们从宏观、微观、历时、共时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才有可能充分揭示其本质特征、全面理解现代汉语诗歌彼此形塑的内在机制。
本次讲座的顺利举行不仅让同学们对新诗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学习到了汉语发展的要求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研究奠定了基础。
- END -
点关注 不迷路
文字 | 林芷晗
排版 | 邓文清
责编 | 杨智杰 耿雪妍 方婉嫣
审核 | 鲁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