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流传下的经典卷轶浩繁。而非要从中选出10部中国人所必读的伟大经典,却并非不可能。
国学大师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曾为中国人开出7部必读经典,被称为“中国文化七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不难看出钱穆先生的选择标准:最经典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流是儒释道,儒家正源自然是《论语》和《孟子》,道家正源自然是《老子》和《庄子》,佛家首选当然是中国佛教流派中最中国化、影响最大的禅宗第一经典《六祖坛经》;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又曾在宋明时期崛起两大思想高峰,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近思录》和《传习录》正是其各自的代表作。
七部之外还有三个名额,应该列给谁?下面这个答案我想很少有人会有异议:
中国文化一向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三流”就是儒释道,“一源”便是《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百家之源的《周易》,当然要占一席。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中国又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那么这最伟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名单自然就是:
《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这个名单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是最为精简、最为概括、最低限度,所以完全称得上必读。其中每一部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领悟,但你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主旨内涵,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
读《周易》,学会最高明的思考
《周易》这部书最伟大之处,就是完美解决了儒道合一的问题。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两根大梁,《周易》则以天道而明人事,致广大而尽精微,真正将中国文化引向了“天人合一”的大方向和终极高度。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广度及深度的经典,阴阳圆转、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学观念,无不脱胎于此书。读《周易》,就是参悟掌握一种天地间最为高明的思维方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以往的人研究易,多将注意力放在其中的卦爻辞、象彖传、系辞传等文字的哲理和人事解读上,而忽略了那些符号,以为只有卜筮之用。其实周易最伟大的正是它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系统是难以用文字完善表述的,却可以用符号系统完美模拟,而易经卦爻符系统正是对天道系统的完美模拟,其中精义,究之不尽、用之不穷。中国文化中重视这个符号系统的流派也有,却多落于占卜、风水等术数,实在是把易用小了。
周易中那些文字,也不过是对这个符号系统限度十分有限的破解,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根本是舍本逐末。以这个认识为基础,通过研究卦爻符系统中的位置、关系、转换等去理解体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体会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以及这部书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
读《诗经》,熏染最纯粹的诗意
中国是一个骨子里流淌着诗情和有着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而《诗经》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这正是诗情的本质。夫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读《诗经》,言语不能从粗鲁变得文雅,文化无法从粗野上升到文明,又说出了诗情对于人心的滋养、对人群的教化之用。
这两句话的反面,也正是这个时代的病。《诗经》中那些动人诗篇,则正是药方。
读《老子》,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
《易经》是中华文化百家之源,道家则是其天道部分的最高代言。
有人说老子的学说不成系统,所以不够哲学、不够档次,这种想法才是真正的不上档次,这种人悟道也已没有指望——大道无极,如何系统?“系统”本就是一个设定范围的局限性概念,本就是不达于道的。所谓哲学,更多只是一种思维游戏,游离于大道之表而已。
老子五千言之所以能够言尽天道、成就出博大深邃的天道系统,其言说模式恰恰是不求系统,而只是字字句句不离于道,于是才能呈现出一种没有系统的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天道系统。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面言德,为我们标示出这个系统的唯一明确特征——天人和合、人道混一;天道显于人即是德,人德合乎天即是道。读《老子》,便是读那份道、德一体的天人合一之境。
读《论语》,好好做人,做个好人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尽管这部书中含有无尽的人生智慧,我们也要承认这部书并不深——而其珍贵和伟大,也正在于此。
这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息息相关,更因为书中告诉我们的,多是基于人之常情之上的常识,而常识往往才是最为稀缺、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我们最容易在人心和社会的混乱和复杂性之中,忘却大道至简、真实确正的常识所在,而从此失去了初心、迷失了方向。
这些常识所指向的最终一点,则不过是两个字——做人。知礼义廉耻,做谦谦君子;好好做人,做个好人;这就是孔子要教给我们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也正是读《论语》的最大价值所在。
读《庄子》,超然物外,安顿身心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并驾齐驱的两位大咖,区别到底在哪里?我的表述会是这样:老子告诉了我们天道至德是什么,庄子则告诉了我们,将这天道至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会是怎样——有什么思想,是怎样境界。
这种思想,就是“齐物”——生死一如,万物一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境界,就是“逍遥”——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哲学大师冯友兰概括庄子思想:“游于逍遥,论于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超乎象外,正是那把打开一切的钥匙。
如此,人之身心,才能最终得以安顿。
读《孟子》,成阳刚之骨,养浩然正气
孟子是孔子道统的最好继承人,其学说囊括和发展了儒家的思想精华。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孟子这个人的气质,准确说是气概。
他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阳刚、最纯爷们儿的一个。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孟子这些话中,感受出那种舍我其谁的慷慨和无畏之气。这正是孟子最独特和最珍贵之处。
这种气,来自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便是浩大的正气,所谓浩然正气。读《孟子》,除了学习体悟儒家智慧,更是熏染存养孟子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难得一见的天地正气!
读《史记》,观天识人,察古知今
《史记》记录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历史,既是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在中国历史著作中有着开创和标杆式的伟大地位。
太史公司马迁自述《史记》的写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对《史记》的精神进行了最高的概括——“究天人之际”,这本书里塑造演绎的人物,无不鲜活生动、让人难忘,为我们揭示出的则是成败祸福的千古不易之至理;“通古今之变”,历代兴衰更替之道,在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轮回循环里,也展现得清清楚楚;“成一家之言”,这不是单纯的自谦,更是在看尽兴衰成败后的一份对天道的敬畏和对命运的超然。
读《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参悟这蕴含在历史之中、超越于历史之上的深刻内蕴。
读《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行迹和说法记录,由弟子法海记录。禅宗是在六祖大师手中真正发扬光大的,他实际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祖师。这部书,在中国高僧著作中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在佛教传统中,只有佛所说法能称为“经”,其他高僧大德的著作只能称为“论”。
《坛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喜爱和推崇的一点,是全书没有一点宗教色彩,说的全是般若之智和禅宗妙谛。禅宗一向被称为佛门的道家,《坛经》也和《老子》《庄子》一样,是一部纯粹而上乘的大智之作。
经中字字句句都妙意无穷,值得一再玩味,体悟不尽。而说到底,是落在三点真谛上——无念,无相,无住。无不是没有、拒绝、压抑,而是不执著在意,须超越跳出,以达到六祖所说“道须通流”、通流即道,一旦执著就会滞住自缚,违道是违在这里。无念是对自心,无相是对外物,无住是对行持;有内有外,有分有合,有知有行,而处处不离于空无之本体。
这既是一条路,也是一个方向;路的名字叫做修行,方向所指,叫做明心见性。读《坛经》,是一条修心之路,聆听着来自天地和内心最深处的谕旨。
读《近思录》,明天理,正道统
《近思录》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很多人都对理学排斥,觉得“存天理、灭人欲”式的教条生硬可厌,实际上完全是一种门外汉的看法。理学和心学之所以成为先秦诸子之后的两大思想高峰,就是因为它们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虽然以儒家为主体,却是分别吸收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精华后的新儒家。理学的实质,就是融入道家之深度后的儒家面貌。
太极、理、气等概念,是理学经常论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畴,其一切理论都是建基于这个高度之上而得出的。说白了,理学之所以让人觉得疏远和不亲切,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录》的主线便是——从宇宙生成到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
读这本书,是啃硬骨头,对思维是极大砺炼,对认知是巨大提升。
读《传习录》,看顾内心,知行合一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传习录》里。要了解千古心学的真谛和王阳明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最佳选择,一本足矣。更为难得的是,王阳明虽是一个大学者,其书和思想却无论读书人还是非读书人,都可以读可以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也是心学比理学更为人喜爱的一大原因。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更为紧迫切实的意义: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和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此时,你就需要读读《传习录》,把灼灼目光收回来,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灵,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这十部最伟大的中华经典,绝不只是十本书而已,而是中国文化的十个面向、十种高度,中国人的十种修行、十种境界。读这十部经典,也绝非读了十本书这么简单,而是在郑重接过先贤的十大衣钵,并对自我人生、家国天下予以十种大安顿。
读书,是一种修行;读经典,是一种修炼;读顶级经典,是一种境界!
三国演义往期回顾:
听三国:第202 203回 司马懿设计间孙刘 孙权识才拜吕蒙
儿童版三国回顾:
往期回顾:
你若喜欢,请点个好看
你若喜欢,请点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