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15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顺利获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综合规划编制顺利启动,完成章江新区、水东组团、沙石组团等地块详细规划调整,全市同步开启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召开4次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会议,12次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会议,选派70名责任规划师和镇村规划师下沉基层,规划赋能发展更加精准有力。优化中心城区住宅项目规划管理及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推进城市森林花园住宅试点,全力推动快速路建设前期工作,中心城区五区高架全面联通,城市规划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完成公园、道路、人行桥等方案设计批复,推进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治理,城市整体人居环境和功能品质明显提升。
▲李克坚主持召开赣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会议
全市用地报批面积2.81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26万亩,有力保障G105赣州中心城区改线公路改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21个项目列入国家、省重大项目清单,平江灌区工程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行用地获自然资源部审批。制定实施2024年度中心城区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全年供应土地388宗16126亩,土地资源要素应保尽保。持续推进“节地增效”行动,全年完成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84万亩,闲置土地0.14万亩,消化批而未用土地4.80万亩,供应工业“标准地”5724亩,赣县区红金工业园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节地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赣县区《创新资源组合供应新模式 盘活乡村存量助振兴》、兴国县《“规划+协同” 让破旧街区讲好“小城故事”》、崇义县《坚持转型发展 推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入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第二批创新典型案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国家、省“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取得用地批复后如期开工
▲赣县区原红金一期低效用地搬迁后,企业在新址建成厂区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坚持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全市补充耕地和“旱改水”项目加快实施,补充耕地入库数量7361亩,完成旱改水项目报备入库8078.11亩,完成比例达高161.56%。耕地储备区划定管理有序推进,初步划定补充耕地储备区面积121.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面积9.61万亩。加大违法用地打击力度,“零容忍”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典型“非农化”问题,探索自然资源智慧化视频监管新模式,利用通信铁塔覆盖面广的优势,建设智能视频监控平台,对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全市露天开采矿山、易发生盗采重点区域等自然资源重点区域布置了662个智能视频监控探头,覆盖耕地重点保护区域面积164万亩。
▲自然资源智能视频监控平台建成使用
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争取省级财政出资地勘项目18个,资金4105万元。争取省自然资源厅在我市挂牌出让探矿权21宗,已出让17宗,成交额3.04亿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矿业权审批服务“一网通办”系统,受理采矿权审批登记80件,探矿权审批登记6件,用矿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绿色矿山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建成绿色矿山69座,其中国家级19座,数量均排名全省第一。持续打好废弃矿山复绿攻坚战,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391座,面积约7286公顷,于都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优秀典型案例,龙南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第三批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一座座矿山披上绿色新衣。全面完成6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清查和4类资源的价值量核算,完成全市605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线划定,4处自然保护地和11处水流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生态价值评价基础不断夯实。
▲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龙南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省第三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农村集体经营性入市试点成果丰硕,稳妥有序推进南康区、赣县区、大余县试点,完成36宗334亩“农地入市”,总成交价1.6亿元。其中赣县区入选2023年全国“农地入市”试点典型示范案例,南康区入选2024年全国“农地入市”试点典型示范案例、成为江西省深化“农地入市”试点中成交宗地数量、面积、总价最多的县(市、区)。赣县区出让全国首宗“矿泉水采矿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成交价为420.1万元,实现自然资源权益价值叠加效应,自然资源组合供应模式实现新突破。争取将10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省林权登记试点,林权登记提质增效改革试点点多面广。持续推进建设工程、市政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改革,修订《赣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事项清单(2024版)》,增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情形,大幅压缩办理材料和办理时限,审查批复20个重大项目规划建筑(调整)方案。此外,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顺利推进。
▲南康区南水街道桐梓村入市地块正在如火如荼施工
▲全国首个“采矿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产组合包项目在夏潭村交易
2024年面对严峻的防汛救灾形势,自然资源部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落实地灾防治工作举措,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巡查39.7万人次74.1万点次,连续发布14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派出专家技术队伍504批次、1113人次开展隐患巡排查和应急处置,转移受威胁群众1231户3170人,15起成功避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或纳入典型案例。争取中央特别国债地灾防治项目14个,资金1.8亿元,争取2024年部、省专项资金项目28个,资金5654.6万元,顺利完成全市300处新建监测台站和322处改建监测台站建设任务,率先赣县、于都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在寻乌、会昌等5个县(市、区)重点城镇部署开展更加精细化1:1万地灾风险区划调查,防灾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人防+技防”筑牢地质灾害防线
▲全省首个国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暨赣州市2024年监测台站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扎实推动对标深圳政务服务规则规制工作,全面优化升级行政审批事项和政务服务事项,8个涉及深赣协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政务服务的自然资源领域事项实现与深圳同事同标。积极助企纾困解难,召开政企恳谈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先后研究出台3个惠及房地产领域的政策文件,营商环境更优更强。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将登记环节缩减至1个,20项高频业务压缩至60分钟。登记服务下沉延伸至741个银行网点、902个房地产企业和经纪机构、356个城乡社区,登记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深化赣州、深圳“跨省通办”合作,开通与湘、鄂两省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快速通道,建成网页端—移动端—自助终端一体化全程网办体系,常态推进“交房(交地、竣工、抵押)即交证”,推出“交房即交证”等“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登记体系更加完善多元。全程网办业务37.4万笔,一件事一次办业务2.35万笔,“抵押即交证”“竣工即交证”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得全国、全省推广。开展不动产“登记难”整治攻坚行动,按照“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原则,全市化解办证难项目100个、房屋62266套,城市家园、臻善苑等历史办证难题有效解决,《化解房产“登记难” 解决百姓“心头盼”》专题报道在江西都市频道“政能亮”栏目播出,赣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荣获“全国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单位”称号,登记为民成效更加凸显。
▲为城市家园返迁安置小区首批办证业主现场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圆满完成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换届选举工作,稳步实施“书记领航”行动,建强基层组织堡垒,联合企业、社区、帮扶村等开展支部结对共建15次,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强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总结及运用转化。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系统执法队伍改革,获批组建赣州市自然资源保护检查中心。优化县局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力度,畅通交流任用渠道,系统干事创业面貌焕然一新。守好自然资源意识形态阵地,召开新闻发布会3场,《强化项目用地服务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5条报道在省、市电视台专题播出,中国自然资源报、赣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宣传报道109篇,进一步讲好赣州自然资源故事。
▲在赣县区长洛乡开展“六一”爱心捐赠和党建联学共建活动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2025年,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党组部署要求,围绕自然资源工作定位,统筹推进自然资源领域重要改革事项,有力应对各项风险挑战,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加力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END
稿件来源:办公室
编 辑:傅启观 谢忠英
一 校(审):赖飞强
二 校(审):刘骏琪
三 校(审):李建城
信息投稿邮箱:gzszrzyjxx@163.com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