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却坚称是中国人,向国内捐款超4亿,扬言:我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情感   2024-10-02 00:12   山东  

熊德龙,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商界驰骋如风,声名远扬。身为熊氏集团总裁、国际日报掌门人,印尼中华总商会的主席,他的名声早已响遍世界。


但你知道吗?这位商业巨擘最引以为傲的,并非他手头的权势与金钱,而是一段跨越血缘的亲情,一个深刻在骨髓里的身份——“客家人”。


故事得从那个动荡的年代说起。熊德龙,1947年出生于印尼,生母是印尼人,生父则是外籍人士。

然而,命运对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几个月大时,他便被遗弃在街头。幸运的是,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熊如淡、黄凤娇发现了他,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熊氏夫妇在印尼雅加达靠做些小买卖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生活拮据,但他们却收养了好几个孩子,熊德龙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大家庭里,熊德龙从未感到自己是外人,养父母视他如己出,用无尽的爱心和耐心将他抚养成人。


熊德龙从小就会讲客家话、汉语,养母经常把他揽在怀里,哼唱着客家山歌,那些悠扬的旋律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


养父则教他背诵《增广贤文》,传授他中华文化的精髓,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即便在小伙伴们嘲笑他是“捡来的”时,他也始终坚信自己是中国人。


16岁那年,熊德龙踏入了海绵厂的大门,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他敏锐地发现,做实业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仔细观察海绵厂的每一个生产环节。


两年后,凭借着自己的积蓄和养父母的资助,他开办了自己的小加工作坊。就这样,不到20岁的熊德龙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的十几年里,他涉足多个行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印尼工商界迅速崛起。然而,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1978年,他辗转香 港、澳门,终于回到了那个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广东梅州。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祖母,也去了英雄叶剑英的故乡雁上村。

回到印尼后,他把年迈的养父母带回了梅州老家,因为他深知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看到家乡依然落后,他毅然决定要帮助这里的人们。


他先是进行公益性援助,后来又投资建厂,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家乡。他说:“做商人,锦上添花不难,难的是雪中送炭。”


那些年,熊德龙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他捐资助学、修路建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梅州市内的多座大桥都是他出资建造的,他还曾捐资输送干部去发达国家参观学习。如今,国内条件好了,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医疗和文化发展领域。


更让人敬佩的是,熊德龙还曾做过中国八个省的政府经济顾问,是22个城市的荣誉市民。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995年国庆节那天,熊德龙在美国洛杉矶牵头升起了一面中国国旗。那一刻,上万名华人华侨、留学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他租下两架飞机,在城市上空环绕飞行,巨大的横幅上赫然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30多年来,熊德龙一直致力于中华文化输出。他收购《国际日报》,为中国人争取发言权。


他通过报纸和企业挣来的钱回报社会;他不断与美国媒体合作发行专门报道中国的英文专版……他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爱国华人的风采。

如今,熊德龙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依然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他以自己会讲客家话为荣,以子女会唱客家民歌为傲。


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代代相传这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他说:“我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爱着我的中国!”

妙语祝福
重要提示:点击下方【关注】按钮,然后点进入
 最新文章